back_img

白居易的代表作

发布时间:2020-06-11
1 白居易的经典诗词《浪淘沙》赏析,全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哪句?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人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其诗语言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除了诗,白居易也有着不少经典的词作,如《忆江南》、《浪淘沙》、《杨柳枝》等。

今天小编向大家推荐的这首词,便是白居易的其中一首经典词作《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这首词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的词作。主要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一位思妇的闺情。全词言简意赅,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细腻生动地将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相结合的典范,令人赞不绝口。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首先,我们看白居易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意思是:这位思妇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这江潮与海水,到底哪里像男人的多情与女子的心意。以水喻情,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古人看来,那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男人热情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非常的相似;而浩瀚永恒的海水,与女子心中缠绵忠贞的爱也非常的相似。

但从这首词开头两句的发问来看,白居易笔下的这位思妇,却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在她眼里,江潮与海水怎么能和郎情妾意相比较呢?白居易在这里新颖奇特的表达,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想要迫切知道词中这位思妇,到底为何这样说。究竟是所谓的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

紧接着后面两句,这位思妇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看前面一句“相恨不如潮有信”,说明在她看来,男人的离去是渺无归期的,而潮水的涨落却守时有信。经过对比,男人的薄情便让她顿生恨意。实际上白居易这两句诗化用了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的诗意。唐代官府重商弃农,普遍存在一种玩弄感情,喜新厌旧的现象。

最后一句“相思始觉海非深”是这首词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如果以“相恨不如潮有信”的意思,那么这位思妇也就没有必要在这句词中表达似君情之意。但恰恰这位思妇的相思之情比那海水还要深。这短短的七个字,就显得耐人寻味了。说明白居易笔下的这位思妇,有着思与恨交织的矛盾心理。而这矛盾心理,却是古代社会下层妇女深受残害的不幸体现。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所描写的思妇矛盾心理,实际上是对那些负心汉的谴责,和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讽谕。虽然白居易写得含蓄委婉,但表现手法上却质朴明快,天然无饰,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更多
2 白居易被贬写元稹的诗,看似平铺,而意蕴深厚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中唐诗人,他们不仅是同榜进士,而且一生都交情深厚。不仅如此,因为有同样的贬谪遭遇,使得他们对人生和仕途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曾经壮志凌云,后来历经挫折,白居易学会了豁达和恬淡,而元稹则更多地懂得退让和蛰伏。

虽然各自的观念不同,却并不影响彼此的感情发展,他们依然经常诗书往来。下面介绍的是白居易被贬江州,这首诗字字珠玑,充满深情厚谊。

《蓝桥驿见元九诗》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写于公元815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题中所说的“蓝桥驿”,即古代驿站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元九”,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因为他排行第九,故称之。

蓝桥驿见元九诗

唐代: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元和十年春,元稹自唐州奉诏还京,他怀着“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的欢乐心情,途经蓝桥驿时,诗兴勃发,写下西归绝句十二首。“寒花带雪满山腰”,“云覆蓝桥雪满溪”,可知适逢春雪。

数月后,白居易贬江州司马,诗人又题诗抒发心情,“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草。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风云变幻,诗人仕途坎坷,心情抑郁,夜宿蓝桥驿时,即兴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点明元稹的奉诏归来,“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归来时,小桃开放,时届初春;白居易远贬江州,虽在七月下旬,在诗人的感触中,却秋风飒飒,满目萧条,所以次句说“秦岭秋风我去时”。

但元稹当时的境遇似乎比白居易还差一些,“只去长安六日期,多应及得杏花时”。他在长安可能看到了杏花,但也就在杏花刚刚凋谢的三月,就再一次远贬通州了。再进一层看,诗的首句,是在欢笑中隐含着眼泪。在白居易的心中,“君归日、我去时”,并无区别,宦海浮沉,非个人所可掌握,感慨颇深!这两句如果只看作一归一去,就淡如白水了。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风尘仆仆,山遥水远,君与我就是在这样一条人生道路上奔波着。归也好、去也好,这个离长安七十里路的蓝桥驿,都是必经之地。从遭遇说,元白此刻都是天涯沦落人;从情谊说,彼此是多年来迭吟递唱、肝胆相照的挚友。

当长安相距不过两三个月又将天各一方时,元稹深沉地呼唤,“前回一去五年别,此后又知何日回?好住乐天休怅望,匹如元不到京来。”所以驿亭下马之后,白居易循墙一步挨一步地捜寻,然后又绕柱转来转去,十分认真地“觅”,片言只字,绝不遗漏。最后七个字,把白居易觅诗的急切心情,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写出了宦海浮沉的感叹,也写出了友情的诚笃,看似平铺,而意蕴深厚,娓娓言之,极其流畅自然。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说,带情韵以行。白居易更把感情比喻成植物的根,无情也就不成其为诗。元稹闻知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也在病中惊起,“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自然界的变化,见证了人事的升沉变化。也蕴含了白居易心中对此命运沉痛...

查看更多
3 白居易晚年的代表作《快活》赏析,人生苦短,需要及时行乐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诗人,他曾与元稹、李绅等提倡新乐府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乐天不仅钻研诗歌理论,还积极投入创作,他的很多诗篇都是脍炙人口。乐天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让作品更通俗和接地气。

晚年的白居易厌倦了仕途中的明争暗斗,更希望过一种恬淡和闲适的生活。俗话说,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生活充满苦辣酸甜,只要幸福平安,不嫌粗茶淡饭;人生总是离合悲欢,唯愿健康团圆,无惧屋漏风寒。下面介绍的是白居易痛饮浊酒,却狂呼快活,这首七律委曲婉转,意在言外。

快活

唐代:白居易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

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白居易晚年住在东都洛阳,相对于年轻时期,他不仅淡泊名利,而且更加嗜酒和坐禅。乐天朋友多,也待人热情,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然后大家就喝酒吟诗,潇洒快乐。朋友们太忙,无暇来看望他,他有时也会自斟自饮,却绝无忧愁。

春天来了,诗人第一个在微寒中赏景;春天即将结束,他也默默地惋惜,“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暮春时节,莺啼花落,诗人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无可奈何之间借酒送春,以遣恋春不舍之情。

不过诗人很快就做了自我调整,“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 怜,爱惜;清商,即商声,古代五音之一,这里泛指音乐。值此月好风凉之夜,有悠扬的乐曲相伴,心中很快活。虽然花落春去,诗人无可奈何;但月好风凉、清商一曲,聊解惆怀、亦觉快活。诗句情调低沉,委曲婉转,意在言外。作者在前两联采用隔句对,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对仗,形式新颖,富有韵味。

颈联描写自己的平悠闲生活,“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诗人说,每天吃饱喝足,然后就埋头酣睡,打发时光;也经常与亲朋闲语笑谈,增进感情。诗人为人耿直,晚年信佛,更注重修身养性,大家即使拿他调侃,他也总是乐呵呵!

最后诗人抒发恬淡的感受,“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诗人幽默地说,天下人都知道王侯将相们衣食无忧、珠围翠绕,其实我这个老头子,比他们还要潇洒快乐。这样的乐天,读者当然要青眼相加!

纵观白居易的这首七律,充满禅意和恬淡情怀。虽然时值暮春,莺啼花落,令人惋惜,诗人独饮浊酒,却并不忧愁。

乐天悠闲地赏月、听曲,谈笑风生、欢乐开怀,不仅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且笑傲如今王公贵族。乐天终于懂得,人生苦短,需要及时行乐:浮名虚利皆可抛,没有什么比快乐幸福更重要!


查看更多
4 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诗《自咏》,诗人在告诫我们什么?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古人云,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日月旋转、季节更替,花儿枯萎、叶儿飘零,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诗人们经常多愁善感,于是看见落红就会感叹,遇到流水也常惆怅。其实都是因为这些诗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辛酸,于是便将失意的心情外投,以排遣内心的落寞与愁闷。

不过人生苦短,若是一直这样闷闷不乐,就会郁积成病。大自然总是按照固定的规律运行,你来或不来,春花依旧盛开!下面介绍白居易的一首七律,全文无一生僻字,却道出了养生的真谛。

自咏

唐代: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白居易的诗感情真挚,风格质朴,他在世时就已经广泛流传。他一生中兼修佛教禅宗、净土宗,也经历了青少年时代的干戈战乱和颠沛流离,以及众多好友的先逝、宦海的沉浮等,一次次伤痛的生离死别,诗人不仅叹惋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其诗篇也经常吟咏时光飞逝、青春难再和老之将至。

诗人在晚年定居东都洛阳,过着静谧恬淡的生活,笔端也流露出安贫乐道的心情。首联就表现出这种禅家的思想,“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随宜,随便的意思。诗人平时随便吃些适合肠胃的食物充饥饱腹,穿衣只要可以蔽体,也不计较质量好坏。可见乐天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更专注于精神需求。

接下来诗人阐述自己的养生观点,“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安贫乐道对身体有益无害,而奢侈放纵却会极大的损伤健康。诗人非常懂得“长福”的含义,不可暴饮暴食,也不能整天花天酒地。

庄子就提出过类似的养生观点,“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同时还要善于在忙碌中自我放松,才能减少烦恼、延年益寿。白居易的观点也与庄子的思想非常接近,可见安贫乐道的思想一直被古人重视。

颈联又从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古代祭祀是宰杀的牲畜;蟠木,弯曲的树木。老龟不会羡慕牛羊被喂饱后当成祭祀品,弯曲的树木也不会与桃李争春。

凡事不要争强好胜,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同时也要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不可盲目攀比,自讨没趣。

最后诗人劝诫大家要学会安心、崇尚恬淡,“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自断,判明后自做决断。作者强调顺其自然,随缘任运,是非真伪完全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不要人云亦云,失去自信和判断能力。

纵观白居易的这首七律,简单的话语道出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乐天随遇而安的恬淡胸襟,更体现了诗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俗话说,病由心起。当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就能心情放松、减少灾害。

如果长期无精打采,忧烦苦恼也会一直追随,难以保证健康,更何谈快乐。所以乐天很高明,“随分自安”也极其有道理,值得后人反复咀嚼!


查看更多
5 白居易的一首惜花诗《惜牡丹花》,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纵观古代诗歌史,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歌咏不绝。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花下醉》中“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代诗人苏轼《海棠》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两首惜花诗,历来为人所称道。少为人知的是,它们都模仿了白居易《惜牡丹花》中的构思。

《惜牡丹花》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后人争相模仿。主要原因,便在于它独特的构思。常人向来在花落之后才会惜花,白居易这首诗却另辟蹊径,由牡丹花盛开之时,便想到它落红满地之日,以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这一把火也照亮了后世李商隐、苏轼的惜花思路。所以即便白居易这首诗,不比《花下醉》、《海棠》出名,我们也不能忘记白居易在短短二十八字中,提供后人思路的功劳。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白居易的这首《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首句“惆怅阶前红牡丹”,白居易便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惜花。即白居易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淡淡地一笔,却已经将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及诗人的惜花之情都表现了出来。同时“惆怅”二字,还给人一种牡丹花已经衰败的感觉,乍看之下,同其它惜花之作并无区别。

但次句却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傍晚的时候发现只有两枝残花。这也就是说满院的牡丹花开得正盛。而白居易能够在满院盛开的牡丹花中,清楚的找到残败的两枝,说明他观察很细,才会有如此精确的结论。同时这也从侧面烘托出了白居易惜花之情的深厚。

接下来的一句“明朝风起应吹尽”,则表现出了白居易惆怅的原因。即虽然傍晚的时候,牡丹花还开得正盛,但如果明天早上刮起大风,它们便会被尽皆吹落地。由此可见,白居易内心担心花败的忧虑。明朝的风起只是诗人的猜测,它的真正意思,是代表了天有不测风云,要早做心理准备。

故白居易在诗的最后一句,别具一格的说出“夜惜衰红把火看”。既然明朝牡丹花可能会遭受到风雨的摧残,不如今夜我就拿着火把好好的观赏牡丹花。《古诗十九诗》中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说。所以白居易此举,就如同延长了牡丹花的花期一样。并且火红和牡丹花的红艳,相互映衬,更显浓艳迷人。白居易的惜花之情,在此便到了顶点。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或许稍显冷门,但它提供的独特构思,却值得铭记。白居易对牡丹的无限怜惜之情,也寄寓了他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总的来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惜花诗。


查看更多
6 白居易与刘禹锡约酒的一首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唐代诗坛最有趣的两个老头,当属老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一个诗王,一个诗豪,两人好了半辈子,也斗了半辈子,临到老了也谁都不服谁。两人年纪一样大,白居易在位时官比刘禹锡高了那么一点,诗也写得比刘禹锡多一点,但他就是不服世人说刘禹锡文风更隽永豪放,就这样两人老年没少斗。

不过斗归斗,两人几十年的情谊倒是不假。没事时,两人就一起喝喝酒论诗,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两人的一次酒宴。二人的上一次历史性的酒宴是在40多岁时,那时候二人各作了一首诗,最后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胜出,成为文坛的佳话。而这一次,只有白居易作了一首诗,在诗中他争着付酒钱,可谓十分有爱了。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作此诗时,两人都是67岁,已是古稀之年。诗句“梦得”就是指诗豪刘禹锡,“且约后期”意思是诗中他们还要再约。全诗的大意是:我们年少时都不曾为生计忧愁,老了谁还会心疼这几个酒钱?咱俩争着拿十千钱付这斗酒钱,醉眼相看都已年近70了。为了寻得好的祝酒令我们翻遍史书,醉后吟的诗词胜过听到的管乐。等到秋菊盛开,我自己家酿的好酒也要好了,到时候我再和你一醉方休,共享陶然。

诗的首句,指二人年少时就大气,不为生计钱财操心。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二人一生经历多次官场沉浮,特别是刘禹锡,年少成名,一路平步青去,23岁授太子校书,后来更是位极人臣。却因永贞革新三起三落,曾被贬直西南边陲23年之久,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又怎能“不忧生计”呢?不过是如今看来,年少时所计较的那些是是非非如今看来都已不重要了而已。

后几句写两人争付酒钱,也是诙谐可爱,两大诗坛大佬推来推去,抬头再看看熟悉的对方,都已年近70了。“相看七十欠三年”这样的恍如隔世,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第三句,写两人平时互相唱和,沉醉在诗文当中,悠然自得。最后一句,是再约下次相聚,其中“共君一醉一陶然”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那些少年的或得志或失意,如今看来, 都已不重要了,能遇得一知已,陶然一醉,夫复何求?这句十分有爱的诗,是二人几十年友谊的见证,令人动容。

这首白居易最大方的一首诗,大家喜欢吗?


查看更多
7 白居易写哲理的代表作《放言五首》其中一首,对人生的真伪辨别有什么看法?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与元稹合称“元白”,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其诗语言平易通俗,形式多样。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放言五首·其一》,便属于其中讽喻一类。

《放言五首·其一》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放言五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组极具人生哲理的政治抒情诗,是白居易对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五个方面的态度。《放言五首·其一》便是白居易对人生真伪的态度表明,以及对世人的告诫。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白居易的这首《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首联“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白居易从朝真暮伪的事开始写起,发表了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真伪的看法。即早晨还以为是真的,到了晚上却发现是假的,这样的事古往今来是数不胜数。可是又有谁能事先识破呢?当年白居易上书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却被当权者忌恨而遭到贬谪。这两句诗便主要表达了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的观点。

颔联“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则是白居易用典来论证首联中的观点。“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们称他为圣人,孔子却说他作伪以欺骗君主。“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但事实上,世人只记得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知道还有宁武子那样智而佯愚的人。这两句诗说明了人们往往会被假象所蒙蔽。

颈联“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两句,则紧承颔联句意,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往往被假象所蒙蔽的事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草丛里的萤火虫虽然能发出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珠虽然很浑圆,难道它就是珍珠吗?可见很多时候人会被外表所欺骗,而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

尾联“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则紧承颈联中的比喻,告诉人们辨别真伪的方法,即对比验证法。通过取来燔柴大火,以及照乘明珠来比较即可得知草萤非火,荷露非珠。但白居易在最后的“可怜”二字,又透露了人的虚伪,虚伪到连燔柴大火、照乘明珠都不认识,那么对比验证也就没了意义。这里暗示了当权者的昏庸。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有他对自己直言取祸的愤懑之情,但白居易通篇议论说理,所阐述的辨别真伪之说,不仅具有分析当时政治的历史价值,还告诫了世人,要善于去分辨事情的真伪,不要被假象所蒙蔽的哲理意义,值得一读再读!


查看更多
8 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寄殷协律》赏析,对江南旧事的深切回忆,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白居易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诗歌

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丰富。既有来之不易的幸福,也有挥之不去的忧愁;时而有出乎意料的惊喜,时而也有刻骨铭心的伤痛。快乐可能与孤独结伴而来,回忆的涟漪也会于寂寞的时刻,在心湖里泛起。

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也许走着走着就散了;生命里最亲爱的家人,也许也无法相伴终生。记忆中一盏明灭的灯火,在浓雾深处闪烁着,如水中月、镜中花,当人们睁开模糊的眼睛,一切又仿佛非常清晰,却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唐代有一位诗人,少年时就读书勤奋,刚入仕后也比较顺利。可是因为秉性率直,敢于谏言,最后却被皇帝一脚踢开。

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本以为会终老他乡,没想到有一天又被皇帝想起,再次回到帝京,可是诗人却多日辗转难眠。下面介绍的是白居易怀念江南旧游,一首七律造语凝练,意境称佳。

寄殷协律

唐代: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当时54岁的白居易回到长安担任秘书监。结束了很多年的羁旅生涯,白居易既感到欣慰,又有些感慨。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实在很不容易。多亏有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他才没有泄气。其中既有元稹和刘禹锡等大诗人的帮助,也有殷协律等不知名朋友的默默祝福。

殷协律,即殷尧藩,浙江嘉兴人,唐宪宗时登进士第,官协律郎,白居易的诗友。首联怀念与友人一同度过的五年愉快光阴,感叹一朝别后,如浮云消散,天各一方,实难相聚,怎能不令人思念?

作者在长庆二年至庆历二年,先后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首尾五年。这段期间内,他常与殷来往,诗酒唱和,十分相得。

如今乐天算是苦尽甘来,他追忆往事,曾经与朋友一起同甘共苦,现在觉得那共同抚琴、作诗饮酒的友人们都弃他而去,这风花雪月之时,却最是想念朋友的时候。

作者用“琴诗、酒月”的意象,表达对过往的记忆,抒写别后乐事全无,心情寂寞,每逢良宵美景,就特别想念江南的这位友人。

白居易在江南度过l了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把那里当作第二故乡,还创作过很多有关江南的诗歌。最著名的就是《忆江南》,读者朋友也一定耳熟能详,“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这些都完全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诗人又想起当初在秦楼楚馆之中“听鸡歌白日,骑马咏红裙”,感叹世事匆促,年光催人。

暮色迷茫、细雨蒙蒙,远处正演唱着一曲沧桑的老歌。白居易面向东南,发出一声长叹,他又想到,自从在江南分别之后,就再也没听到吴娘婉转动人的歌声了。

纵览白居易的这首七律,语言凝练,意境感人。作者在首联以“浮云”做比,形象生动;颔联意象鲜明,描写细腻,令人如临其境。

后两联更是抒写发自肺腑的感受,表达出对江南旧事的深切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查看更多
9 白居易最深情的诗《夜雨》背后的故事,白居易思念的人是谁?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在你过往的生命里,你是否曾执着地爱过一个人?爱他到昏天暗地,爱他到不管不顾,爱他到天崩地裂都不肯撒手。可是,当所有的相遇都成了前尘往事后,你是否又很用力地试图忘记他?在每一个黄昏之后,在每一个不眠之夜,在每一场夜雨落下之时。

其实,每一段深藏不露的爱,时间都知道。对世间的痴情男女来说,最难过的事情不是彼此的遇不见。而是遇见了,相爱了,却又转眼失去。此后,彼此的心里便各自纠结出一道疤。它让你什么时候疼,你就会什么时候疼。而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来说,这种“疼”持续了一生。

公元810年,京城长安,临近不惑的白居易时任京兆府户部参军,仕途一片坦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白居易上任不到一年,其母受亲友之邀赏花,不幸坠井而亡。母亲猝然离世,白居易不得不离职丁忧,放弃大好的仕途,从长安回到了符离。这次离职使他的人生自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故居,迎接他的却是至亲的离去。望着空荡荡的屋子,一片凄凉和孤寂涌上心头,白居易不禁泪流满面。因为这里承载了他太多年少时的回忆。如今归来,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母亲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多年的女子也走了。站在母亲灵前,他任由泪水无声滑落,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一转眼,到了深秋时节,淫雨霏霏,绵绵不绝。在为母亲守孝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孤独落寞的白居易常常夜不能寐,内心被凄凉和孤独包围着。此刻,窗外一片凄风苦雨,那个深埋在心中多年的影子渐渐浮上脑海,变地越来越清晰。“湘灵!”一个美丽的名字从白居易口中缓缓飘出,如一缕游丝,浮在夜空。

“湘灵,时隔多年,你可还记得我?此刻,你身在何方?”望着窗外的绵绵秋雨,白居易心中突然如潮水般翻腾汹涌,曾经深埋多年的相思意,再也隐藏不住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他,起身走向几案奋笔疾书,写下一首深情唯美的千古名作《夜雨》。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据学者周相录考证,白居易此诗中所思念的女子就是他在很多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湘灵是谁呢?是白居易年少时的一个邻居。公元783年,为避徐州战乱,父亲白季庚把家人送到宿州符离。于是,11岁的白居易便在符离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而符离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那时,湘灵只有7岁,与白居易一家比邻而居,长得活泼可爱,美丽动人。或许是年龄相仿,或许是性情相投,没过多久,两个少年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光阴似箭,一转眼,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爱情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早已生根发芽了。

可是,这一粒爱的种子刚刚发芽,就要枯萎了。因为在古代社会,男婚女嫁是要讲门当户对的。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而湘灵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女。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白居易刚一开口,母亲陈氏就大...

查看更多
10 白居易的一首诗竟无意逼死了一个女人?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与元稹齐名,人称“元白”。在今人看来,白居易是少年成才的代表。18岁时,他以诗著称,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赢得了大唐诗坛的广泛赞誉。

有人说,“诗人”白居易是唐代第一人。笔者持保留意见。然而,白居易竟然在一首诗中“杀死”了一个美丽的寡妇,这是最“毒”的一首诗。怎么回事?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个著名的舞蹈家叫关盼盼。这个女人是徐州守帅张引的妃子。她很迷人,能歌善舞。有一次,白居易到张茵家做客,看到关盼盼表演的歌舞《霓裳羽舞》。他觉得舞蹈很精彩,当即赋诗一首送给关盼盼。

两年后,张茵去世,葬于洛阳北邙山。丈夫去世,张茵的妃子们都走了,但关盼盼一个人留下来为张茵守节。任凭别人劝说,关盼盼不为所动,一守就是十几年。传说还用三首诗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它们被称为“三燕楼”。一是北莽松柏锁愁烟,燕楼思静。自埋剑,走歌,散尘以来,红袖香十年不绝。

二是北莽松斋锁愁烟,燕子楼静思。自埋剑,走歌,散尘以来,红袖香十年不绝。

其三,宜观鸣雁归岳阳,见玄琴逼社来。姚瑟于笑无意出丑。他没有蛛网和灰烬。

元外郎张仲苏拜访白居易时,两人交谈中,张仲苏唱了关盼盼写给白居易的三首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三燕楼”:满窗明月,满帘霜,寒灯卧床。燕子楼霜月夜,秋来只长一人。闪烁晕罗衫色如烟,几欲而泣。自从没跳霓裳歌,11年来我一直被堆放在空箱子里。今年春天,一位客人回到洛阳,来到群臣墓前。见说杨树可作柱,奋斗教红粉不灰。

唱完诗,白居易转念一想,既然关盼盼如此重情重义,何不追随父亲,赢得忠义之誉呢?白居易又写了一首诗,送给关盼盼。诗曰:金不惜买飞蛾,拾花三四枝。歌舞尽力而为,一去不复返。

一首看似普通的诗,却让关盼盼读后心酸愤慨。白居易借此诗问关盼盼:“何不随夫?”关盼盼的心崩溃了。在那个节日重于生命的年代,关盼盼一连几天绝食倒下不治身亡。

关盼盼临终前,给白居易留下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和白公诗》:守空楼聚恨眉,宛如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高深,只是道泉台不会跟随。所以世人认为白居易是用一首诗逼死了一个年轻的寡妇。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