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白居易的经典代表作《忆江南》赏析,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020-07-20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诗词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总共流传下来的诗词3000余篇。

《忆江南》是一个词牌,有很多诗人填过这个词牌。在《钦定词谱》中有首是白居易的著名词作《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下面一一道来。

一、倒装

倒装是诗家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王彦辅说:“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这两句古诗出自杜甫的一首唐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其中最经典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但是经过语序这么一颠倒,更加赋予诗句浓烈的怀乡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忆江南的第二句也是倒装:风景旧曾谙。正常的散文句法是:旧曾谙风景。

我曾经很熟悉那里的风景。谙是熟悉的意思。

二、对偶

以从广义来说,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古人有对仗、骈偶、俪对、俪偶、队仗、排偶等说法。对偶不但用于诗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别是骈文中最为常见。

对偶早在《诗经》中就可以见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浮文鹢,扬旌栧。张翠帷,建羽盖。

格律诗中的对偶非常严格,平仄需要相对。词中的对仗,需要按照词谱的平仄要求相对,《忆江南》的中间3、4两句,一般是对仗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例如刘禹锡的《忆江南》,中间3、4两句,也是对仗的: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不对仗的例如唐朝崔怀宝的《忆江南》:

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

三、省略

诗人的语言精炼简短,同时因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于散文句法的特点

其中省略是最常见的“诗家语”。

例如3、4两句中,日出、与春来其实是时间状语,但是省略了“时候”。

日出(的时候)江花红胜火,春来(的时候)江水绿如蓝。

又如,最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能不忆江南?

第二句,是省略加倒装:风景旧曾谙。应该是:

(我)旧曾谙-风景 。

四、比喻和夸张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对比喻进行分类研究是宋代的陈毅,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这种分类过于繁复,现在一般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

现在我们把比喻分为简单的三大类:

明喻、隐喻、借喻。

比喻有三大要素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

春来江水--绿(主体)-如(比喻词)蓝(喻体)

这是最常见的明喻,三个要素同时出现。

日出江花---红(主体)胜(比喻词)火(喻体)

用火焰比喻成颜色,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种夸张,红得像跳动的火。有一首老歌叫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五、对比

对比即对照着比较 。如,猫和老虎。 通过对照和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现象,使得两者的区别更 突出、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 他不分主次,两相对照,地位相同 。

这首词中,具有两种颜色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江花,如火一般的红,江水,透着蓝的一种绿。

红花、绿水的对比,成为了诗人回忆中,江南风景中最美丽的亮点。

六、反问

诗词中常见诗人采取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白居易在这首《忆江南》中,也问道:

能不忆江南?

六、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忆江南》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两次用到了“江南”一词。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除了两个“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两用“江”字,这是诗人有意的重复使用。

反复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结束语

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诗家的语言,有意无意中会使用很多修饰的手法。

古人诗词精彩之处,不在于用了多少修辞手法,而在于是否把这些手法如盐入水一般,自然融于诗句之中。令人读之不觉,思之甚妙。


上一篇 :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并不能信正史,因为那是被篡改出来的
下一篇 :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是怎样的?其实这才是真实的李世民和他的玄武门之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