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卷轶浩繁的文明长卷中,有人如璀璨之星,有人似沧海一粟。时光是一位无情的老者,他静静地观望这一切如流水一般逝去,却不做一句评论。
回顾历史,很多大文豪虽然早已远离大家的视野,但他们内心的希望、悲伤和激情,却通过一首首诗篇流传千古。南宋文学家辛弃疾也是这样一位英豪,他不仅奋勇杀敌,而且用光辉的词篇启迪后世。 下面介绍辛弃疾很豁达的词作,开篇虽然悲怆,结尾却不改豪迈本色。
水调歌头
宋代: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宋光宗绍熙三年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冬天,被宋光宗赵淳召见,由三山(今福建福州)赴临安。虽然新年将到,也只得立即启程,当时正免官闲居的好友陈岘(字端仁)听说后,就为他设宴饯行。在陈端仁为他饯行的宴会上,辛弃疾创作了这首词。
上片主要写个人的高风亮节、缺少知音和不同流合污的决心。前两句即一言难尽,“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作者心中怨愁深重,只好浓缩于一首词中抒发。接下来便用历史典故表明心迹,首先提到刘邦想废太子,准备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
但皇后吕雉在张良的帮助下,请来了商山四皓,让戚夫人的打算落了空。戚夫人哀告刘邦,刘邦无奈地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词人心中的无奈,也似高祖当时的心情。
接下来引用第二个典故,楚国有一位隐士叫接舆,他曾讽刺孔子不识时务,“风兮,凤兮,何德之衰。”《论语》中称他为“楚狂”,辛弃疾悲愤地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言下之意,孔子还听到了接舆的讽刺,而今又有何人愿意听听我这个狂人的忠言?作者以此排遣心中郁闷,实在令人感慨。
无人理睬,词人却并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就化用屈原的诗句,表明洁身自好的心志。屈原放逐时曾流浪江边,渔父劝他顺势从时,屈原不听,渔父摇船而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要他因应时而变,不可固执己见。稼轩却宁愿清流濯缨,绝不浊流濯足,志节不移。
下片重点抒发郁郁不平之气,前三句依然用典。“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西晋张翰认为,如果身后名声与一杯酒比较,它宁愿要眼前的一杯酒。
作者引用这一典故,并用反话发牢骚,“毫发常重泰山轻。”词人多才,却被搁置不用,那些庸碌之辈反而步步高升,毫发与泰山的比喻非常恰当。
牢骚过后,辛弃疾忽然觉得有点不合适,朋友好心送别,不能让他也闷闷不乐,于是赶紧说了一些送别时应景之语。此时作者再次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识”,以表达儿女古今情。
这次去临安朝见,富贵并非我所求,还希望跟白鸥一体,不负旧日盟誓。白鸥代表高人隐士,词人依然想回来与朋友们朝夕相处。
“长恨复长恨”,开篇就定下了悲苦的基调。词人胸中新愁压旧愁,郁积太多,却找不到排遣的机会。无人聆听他的苦闷心声,自己又像屈原一样不愿屈节降志,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毫发常重泰山轻” 是点睛之笔,也是长恨的根源,更让词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辛弃疾被召回京,这首词悲伤压抑,最后10个字却如瀑布之落深谷,变为苦乐儿女情的涓涓细流。时隔千年,再读稼轩的作品,依然感到凛然正气和磅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