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舒展着娉婷的笑靥,仿佛一首云淡风轻的小诗,又如一曲蓝天碧水的梵音。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莲,任由红尘万丈,我自纤尘不染,诸邪不侵,只静看清水一脉脉地划过如烟岁月。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白居易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曾作七绝《鸟》一首,劝导人们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
鸟
唐代: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鸟》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最后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子盼母归”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蕴含真情的“子望母归”的自然现象劝诫读者善待动物,同时以鸟喻人,劝诫权贵尊重平民。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之后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做人要长存善良之心。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善良是灵魂的微笑,善良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善良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人生路上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生命的际遇,生活就会处处明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份感动如花瓣,绚丽生命的春夏秋冬,与人和善,于己宽容,每一份善良如雨露,浸润着生命的最美,岁月流逝,即使有一天容颜不再,生命也会因为善良而年轻美丽,永不凋零。
善良是灵魂的返璞归真。是人性的虔诚皈依。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哪怕只有一个体恤的眼神,都会使我们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与温情的停留。而泛滥的邪恶与麻木注定会冲垮道德的堤防。伤人的同时淹没自己。
这世间存在太多杀戮的力量,善良则是佛前的一朵莲花。可以渡我们重生。
与“白居易的一首劝诫诗《鸟》赏析,诗人在劝导人们什么?”相关的文章
通俗,意思是浅显易懂,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在我国传统诗歌语言的众多风格中,通俗诗风以其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且便于记忆传诵的特点深受世人的喜爱。而说到通俗诗风,就不得不提唐代著名诗人,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相传白居易写诗力求通俗,每写一诗,都要对老妪读之,老妪能够理解的便抄录下来,不能理解的就改写。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放言五首·其四》,便是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白居易组诗作品《放言五首》中的第四首,主要是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事人生变化无常,不要用一时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它所体现的是白居易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虽然通篇都是大白话,却富含深刻的哲理,是发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而白居易之所以能够写出这种发人深思的诗篇,与他自身的阅历不无关系。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放言五首》正是白居易在贬官途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感慨万千,所创作的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虽然通篇议论说理,但是都是大白话,并不乏味,值得一读再读。
《放言五首·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首联“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即谁家住宅建成后又破败了,何处亲朋哭后又唱了起来?“宅第”,这里特指官员和贵族的住宅。“还”和“复”字的运用,其实是对时间的一个浓缩。它反映的正是世事人生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这两句诗的议论说理便是说:人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而这种现象可谓是自古至今一直存在。
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则紧承首联,是白居易对人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的具体描写。它的意思是说,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便门可罗雀。言下之意,便是说权势的昌盛不会一直长久,很有可能一夜就回到从前。这两句诗主要说明了在封建社会得势容易,失势也很容易,进而表达出世事人生的变化之快。
颈联“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它的意思是说,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的土地,东海又何曾有过稳定的波浪?“北邙”,即邙山,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东海”句则出自于晋葛洪《麻姑传》,主要是沧海桑田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是形容社会剧变,人事无常。
尾联“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则是白居易对富贵贫贱是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的说明。即不要嫌贫爱富,也不要因为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无论贫富,人死后都会成为枯骨。结合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这里主要是说,人的富贵贫贱是变化的,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无疑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有着哲理性的启示作用。所以说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诗,通篇都是大白话,却是发人深思的千古名作,值得一读再读。
与“白居易的名篇诗歌《放言五首》,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诗,但并不乏味”相关的文章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除了李白和杜甫,白居易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对中唐诗坛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让他坐上了“诗王”的宝府。对于写诗这件事,诗王是极认真的,当年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直到今天仍是很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而他自己也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诗王的诗一向尚实、务尽,言之有物,总是那么朗朗上口,毫不生涩,唐宣宗当年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点也不夸张,他带给世人太多的惊喜。16岁时,他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惊艳世人;34岁时,他写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妙不可言;65岁时,他写下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不胜收。
这些诗作都是白居易浑然天成之作,都明如白话,毕竟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妇孺孩子都能看懂,但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却是白居易的一首“炫技”之作,这是白居易写给韬光禅师的一首诗,全诗共8句写尽东南西北前后上下,一一对应,令人拍案叫绝。
《寄韬光禅师》
唐.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54岁左右,当时他正任苏州刺史,而诗中的韬光禅师正是杭州天竺寺的大师。诗的大意是: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来是一个山寺所分而成。山中东涧的水中正流淌着西涧的水,远处南山的云飘叠起北山的云。寺院前院花台的花绽开后院也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方也能听得见。遥想我的宗师您行道之处,成日飘着天香的桂子纷纷落下。
诗的一、二句,先写禅寺,“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将“一”和“两”颠倒成句,十分巧妙地写出两山和两寺的方位,读来朗朗上口。三、四两句,从溪水写到行去,一气呵成,水是东西贯通的水,云是南北相融的云,这10个字就行云流水,将寺庙所在的大环境写得淋漓尽致。
诗的五、六两句是寺庙中的花和钟声,花分前后院,随处可见;钟声也是响长上下界。花和钟声都是寺中常见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却显出不凡的气质。最后以虚处落笔,是诗人的想象,不再对句却用起了叠字,“纷纷”二字落笔自然,余味无穷。
全诗共8句,诗技高超,如珠走玉盘,一气呵成,是七律中的精品。这首诗大家喜欢吗?
与“白居易一首炫技的诗歌,诗技高超,如珠走玉盘”相关的文章
人生有时就像一首诗,时而节奏鲜明,时而曲折婉转;人生有时又如一条小河,时而波浪滔天,时而静水流深。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无数首诗篇,而他自己仿佛也是一首诗。曾经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年,16岁时初出茅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立刻让他诗名远扬。
人到中年时,他懂得了适应社会、沉淀自我,“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人生无常、颇多感想;晚年的白居易信奉佛教,“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北宋的苏辙曾如此评价,“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屡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下面介绍白居易的两首五律,岁月沧桑,心境也完全两样。
阴雨
唐代: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元和十四年,48岁的白居易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忠州虽然是远离帝京的小城,也算是贬官后一次仕途的升迁。他怀着忧喜掺杂的心情,沿长江经岳阳入峡,途中写下不少有名的诗篇,这首《阴雨》就是其中之一,作者通过对山岚雾霭、滩头江水、峡气弥漫的描述,抒发了思乡之情,也寄托了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诗人溯江西上,虽然一路美景如画,可是诗人心中郁闷,既不想看书写作,也无心赏景,直到客船走了很远,才慢慢静下心来观看两岸的景色。江山辽阔、雾霭弥漫,山峦重叠、滩急秋浓,前四句寥寥数语,生动地勾勒出山谷中的气候以及景物特点。
后面转而开始抒发感慨,“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这两句一语双关,云遮眼、雨滴心,既抒发了山高路远、忧心如焚的心境,也彰显出对仕途艰辛的无奈。最后两句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诗人说自己只能依靠北窗之琴排解孤独,表达了不甘寂寞的心情。
秋雨夜眠
唐代: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唐文宗大和六年秋,当时六十多岁的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挚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白居易的诗作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这首诗描写细致,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时值深秋,夜雨绵绵,可是诗人却似乎根本不在意。这位老翁已经习惯了静谧闲适的生活,除了朋友来访时一起吟诗喝酒,基本上很少出门。外面雨声嘀嗒不停,他却“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一个“美”字,充分地表达出诗人虽然身体欠佳,却烦恼皆忘的情怀。
开心时,诗酒助兴;惆怅处,焚香参禅。诗人经历过坎坷,却不想记在心上,希望晚年远离那些喧嚣和烦恼。所以在这样一个雨夜,正好可以美美地酣睡。此时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依然睡意不减,又“香添暖被笼”,还要继续他的美梦。
第二天清晨天气严寒,诗人很晚才起床,却发现“霜叶满阶红”。秋风萧瑟、秋雨无情,若是在以前,诗人必然感慨万端,可是现在他心境淡泊,却更爱那霜染的红叶,似乎也像自己静享生命的空灵。
与“白居易的两首经典五律诗,表现了不同时期的白居易”相关的文章
漫漫长夏,最让人喜爱的花莫过于荷花,最让人神清气爽的地方莫过于荷塘。撑一支竹篙,乘一叶小舟,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中穿梭而行,让莲的清香溢满人的脸庞,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呢?只可惜,这样的浪漫,只能在古诗词中寻觅了。
《采莲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留下的一首写采莲的经典名篇。它写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白居易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了一位采莲少女见到情郎后娇羞的情态。虽然说把人物心理状态描摹的生动而传神并不容易,但是白居易这首诗无疑是做到了,尤其是后两句通过少女动作而展开的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熠熠生辉。正如刘永济先生在《唐人绝句精华》中所说:“善于体会人情,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不同于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诗,更喜欢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感情的描写上更是细致入微。
公元822年,白居易在杭州上任刺史,从此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夏日的黄昏,他散步到西湖边,只见湖中的荷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美丽多姿。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即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飘飘荡荡,荷叶在风中摇曳。在荷花深处,采莲少女的小船正与情郎的小船相遇。很显然,白居易这两句诗先是描绘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然后以风吹动荷叶,进而突出藏于荷花深处的人物活动。它就像是一组电影长镜头般,为我们细细展开,给人以真切感。
一阵凉风扑面而来,湖中的菱叶贴在水面上,漾起圈圈涟漪,而荷叶在风中轻轻摇曳着,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现她们曼妙的身姿。
在层层叠叠的荷叶间,浮现出了一只小船,时隐时现,正缓缓驶向荷塘的幽深处。船上有一位婷婷袅袅的姑娘,正忙着采莲。
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也就是对人物活动及心理的描摹。它的意思是说,采莲少女见到了自己的情郎,想要说话却又含羞地在那里低头微笑,没想到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就落入了水中。我们说白居易这首诗善于体会人情,便表现在这两句诗中。“欲语低头笑”说明采莲少女内心是充满喜悦的,但因为是女子,故又有羞涩难为情的情态。
这时,荷叶间又出现了另一条小船,向这位姑娘的船迎面驶来。原来是自己的意中人来了,这位姑娘怦然心动,随之羞赧一笑,因羞涩而微红的脸颊,在荷花的映衬下,格外妩媚动人。
姑娘低下头,朱唇微启,想和心上人说些什么,却无法表达。突然间,扑通一声,她头上的碧玉簪子掉入了水中。
看到这幅可爱的场景,白居易顿时怔住了,为了留下这美好的瞬间,他写下了这首《采莲曲》。
最纯真的爱情,往往只会出现在那不经意间的相遇。在目光交汇的一瞬间,两颗心都消融在对方含情的眼神里,让我们找到了爱的甜蜜,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妙。
其实没有下一句“碧玉搔头落水中”,这句诗已经将少女的娇羞表现的生...
查看更多与“白居易的经典古诗《采莲曲》赏析,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相关的文章
白居易的《长相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无论是在格式、体裁、字数、表达情感上都出奇的相似。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白居易的《长相思》描写的是一位怀念丈夫的女子。
“明月人倚楼”,她倚靠在楼栏旁,思念如潮水一般翻腾涌来,凉凉月色淡如水,一丝也抺不去她的哀愁。
她的思念是那样的绵延,“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她多希望思念如水一样能流到她的丈夫那里,告诉他快归,快归。
她的思念是那样深厚 ,“吴山点点愁”,江南群山起伏的山峰有多少,她的思念就有多少。
她的思念是那样的绝美,“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任何一切都淡化不了她对他的思念,这种愁思除非他归来才肯罢休!
白居易这首《长相思》据说是写他的歌姬樊素的。据说在白居易六十多岁时,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为了樊素的将来幸福考虑,他还是忍痛斩断情丝,放良马和樊素离去。放归樊素白居易日日夜夜思念樊素,于是以闺妇的口吻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长相思》。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充满了哀愁不尽流水。
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恰巧写的是一位男子,也就是他自己,他想念家人,想念妻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水迢迢路漫漫,一程又一程,离家越来越远。他随军向着山海关进发,但是他的心呢?心系着家啊!
“夜深千帐灯”,千万盏灯火烁烁,又一个在深夜无法入眠的人。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他夜不能寐,都怪这狂风暴雪太聒噪,故乡就没有这样的声音。其实,他的家乡在北方,哪能没有风,没有雪,只不过是人的正常思维,再好的地方也没有家里好。
当然,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怀念他的家乡,更包括他的妻子,并不是指白居易的《长相思》中的那个女子。
但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会不会像“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那位女子一样想念他的丈夫呢?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到盛京告祭祖陵。他想念远在家中的妻子 ,写下了一首词,抒发了对妻子的思念。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清: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其二,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病逝后,他随从康熙来到边塞,他又创作了一首词,抒发了他的孤独,不能尽快回家的愁思。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清: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在纳兰性德的诗中,很多首都是描写对原配妻子卢氏的追思。
康熙十三年,纳兰性德迎娶了门当户对,美貌与才德兼备的卢氏。二人琴瑟和鸣,情投意合,才子配佳人。想必,在纳兰性德远行的时候,他的妻子也一样思念自己的丈夫吧!
那时...
查看更多与“白居易一首写相思的古诗,恰巧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相似之处”相关的文章
《长相思》是乐府题,多抒写离别相思之情。我们每每说到长相思,都是无限的缠绵缱绻。白居易和李煜笔下,两首最经典的《长相思》,你更喜欢哪一种相思之意呢?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白居易这首词是写给他家中的歌姬樊素,白居易六十多岁时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家中的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也因此伤感落泪说:“马都不愿意离开主人,难道我还不如一匹马吗?”
樊素是白居易最喜爱的歌姬,他心中又怎么能够不难过,但是想到此时樊素只有二十多岁,拖几年再嫁人就难了。于是,白居易长叹一声,挥手作诗让她离去。
《长相思·一重山》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这首词和白居易的《长相思》有相似之处,也是一首闺怨诗。整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以侧面表现她的情感,人与景,景与情相交映。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间。
李煜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是早期,并没有经历后面的亡国之事,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年幼生活的全部皆是宫廷的繁华和奢靡的享乐,心里只有男欢女爱的情感。他笔下的相思,是一重山、两重山也无法隔断的真情,是时间荏苒也无法磨灭的美好。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
查看更多与“白居易一首写闺怨的诗歌《长相思》,与李煜的《长相思》你更喜欢哪首?”相关的文章
春风是写春天的诗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春风朝夕起,日日吹绿深”,她带着吹面不寒的暖意,又绿江南岸,裁出细柳叶,吹开二月花。
在诗人眼里,春风不是无声无息、来去匆匆、无情无感的,而是分外有情。
在唐代武元衡笔下,她仿佛知道游客心思,“春风过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在李白笔下,她仿佛知晓离别人的悲苦,“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就连春风吹花落都仿佛是离开之前有意为之,是为盛夏做好准备,所以王安石写“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春风的有情,也体现在白居易的一首咏春风诗里。在这首不知名的诗里,白居易用他一贯的浅显直白的语言娓娓道来,从细致观察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春风动人的另一面,最后两句尤其生动可爱,读一遍就能背下来。
《春风》
唐·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有百花。梅花最早开放,其时,寒意仍甚,冰雪著身,梅花凌寒而开,最为人所敬重爱戴。梅花之后,待春意渐暖,山村、水乡、农家里,桃梨樱杏百花争艳。
在写春天的名诗里,诗人大都是重点选取其中一两种花来进行描写,或写梅花,或写桃花,或写杏花,或写梨花……秦观《行香子》里有写“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已经算是较多的花意象的列举,是以春花齐放来突出春光的繁盛。
而在白居易此诗思路却有不同,他将春天里最为常见的这几种花都挨着写了个遍,却并非单是为了突出大好的春光,也并非毫无头绪地杂乱排列,而是根据对自然与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来写的。
诗前两句按照开放时序将几种花写入,他说,春风最先将梅花吹开,而后樱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开放,在和暖春风的吹拂下,一幅百花绚烂图徐徐铺展开来。
后两句才是他的用意所在。除了那些我们常见的、认为美的花朵,在人迹罕至、注意力所不及的深村里,荠菜也开出了白色的小花,榆树也结起了榆钱儿,山野风景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并用拟人手法,赋予它们生命,也道:春风也是为我们而来的!
诗中所提到的这几种花,梅花最为珍贵,是“苑中梅”,而樱杏桃梨也是为人所种,是为人珍重的对象,而最后的荠花跟榆荚,不仅所处的位置是在深村,而且是野生的,不被人浇灌、不为人所厚待。
可春风不因无人到、少人关注而不至,她无私而有情,对万物平等,无论是处于花园中备受呵护的名花,抑或是只能自生自灭的野花野草,她都一视同仁地对待,尽情地吹拂。
而除了能感到春风的有情,读这首诗时,我脑子里其实也一直回荡着另一首小诗,它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小生命的积极怒放。而白居易诗里,虽然写荠花跟榆荚是从侧面对春风无私的歌颂,但从中也可领略到野花村树们生命力的顽强与向上。
不为所处之地的偏僻荒凉而放弃生长,因为那一年一度的春风啊,也是为我而来的。
与“白居易一首咏春风的古诗《春风》,诗人的思路有何不同?”相关的文章
在唐朝的诗坛,白居易所处的年代有些尴尬。此时唐朝已经被安史之乱折腾得死去活来,百业凋零,根本没有盛唐时那样煜煜生辉的景象。在诗坛上,更是因为李白、杜甫等人的成就太高,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白居易和好友元稹一起,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在理论上确定了当时诗坛的走向,也奠定了他一代文宗的地位。
尽管本身才华横溢,对朝廷赤胆忠心,但白居易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屡遭打击,甚至连母亲看花坠井,也被人诬陷是因为他写有“赏花”及“新井”诗。再加上他的诗歌,针砭时弊,具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所以白居易经常性地因谗言而被远谪。
在总结仕途多舛和命运沉浮的经验教训之后,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叫做《天可度》的诗歌。它直白易懂,痛斥了人世间的魑魅魍魉,并且告诫后人如何来对待小人。不可否认,在此诗之中,也有部分消极成分,不符合现在社会价值观,我们应该甄别阅读: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文章第一、二句开宗明义,“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直接说明天地都可以度量,但是只有人心却防不胜防。第三、四句“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那些小人看起来赤胆忠心,其实却是满嘴谎言,巧舌如簧。
第五、六句“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其实包括着一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王美人,非常得宠,这引起了楚王曾经的宠姬郑袖的嫉妒。但是郑袖若无其事地与王美人拉关系,并且告诉她:你一切都很美,但就是鼻子白璧微瑕,楚王就这点不喜欢。此后,王美人见到楚王时,都掩着鼻子,郑袖又告诉楚王,这是王美人嫌弃他有狐臭。结果楚王大怒,将王美人的鼻子割下了。
第七、八句“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则是另外一个典故,那是出自于《太平御览》的。西周时尹吉甫的儿子伯奇,对自己的后母很好,但后母却处心积虑要除掉他。有一次,后母将蜂毒涂在衣服上,伯奇看到了要帮他驱除,结果被尹吉甫看到。后母诬陷伯奇不轨,即使尹吉甫是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也不免上当,竟然逼死了儿子。
这两个典故,都是用历史上的典故,来说明人心险恶,可以让夫妻、父子反目成仇。也告诉读者,对于表面上虚伪的人,应该加以辨识,不能让那些小人有机可趁。
接下来的四句“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其实也暗含孔子见老子的典故。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海底的鱼、空中的鸟,都可以捕杀。只有人心隔着肚皮,即使在咫尺天涯,也不能预料。
最后两句之中,作者以唐朝著名的奸相李义府为例,说明这种“笑里藏刀”之人,都是要提防的。千万要小心他们的行为,不要被他们表面的伪善所迷惑!
白居...
查看更多与“白居易在屡受打击后写的古诗《天可度》,告诫后人如何来对待小人”相关的文章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在仕途上也算是顺利,官至翰林学士。但是在生活上却不是这样,白居易直到37岁才成婚,这在古代可是一个很难让人接受的成婚时间。其实这是因为白居易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母亲不愿意让他娶这个女子,所以白居易一直拖着没有成亲。直到37岁,才不得不妥协。
在成婚两年之后,白居易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孩子,其实白居易是更喜欢男孩子的,因为他觉得男孩子可以以后和自己一样,成为一名诗人,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所以白居易也是非常珍爱这个女儿。在女儿周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后来真的应验到了女儿的身上。
《金銮子晬日》
唐·白居易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
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
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
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
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
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白居易的女儿名叫金銮子,在周岁时,白居易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期待。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我快要四十岁了才终于有了一个女儿,我给她起名字叫金銮子。现在她已经满周岁了,还在学坐、学说话。真想早点听到她叫自己一声爸爸,很惭愧我不能像那些旷达的人一样洒脱。只能像寻常人一样疼爱我的孩子,从今以后我就有了一个牵挂,但是这也是甜蜜的负担,安慰自己眼前开心就行了。
接下来的两句可以说是白居易的猜测:如果女儿没夭折的话,应该会长到婚嫁的时候。这样一来,我归隐的计划,就要推迟十五年。没想到,白居易的话真的在女儿身上发生了。在这个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爱女的离世,白居易伤心不已。
白居易一生很想有个儿子,但是他一生一共有过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崔。不幸的是,在三岁的时候也夭折了。最后这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后来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白居易那个时候抱着自己的外孙,心中很是欣慰。
可悲的是,白居易写给女儿的诗,竟然真的成了女儿的命运。这样的“乌鸦嘴”,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有些话,还是不要这样说出来比较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与“白居易为女儿写的诗《金銮子晬日》,诗中都是期待,却不幸说中夭折”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