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应该是古时最美的劳动之一。穿梭在碧绿的荷塘中,划船起歌,《采莲曲》应运而生。《采莲曲》是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在汉代时,就有《江南》这样优美的采莲诗。
到了唐代,王昌龄、李白、白居易三位大诗人,都写过《采莲曲》,雅趣非常,各有千秋,可称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三首《采莲曲》,你来评判一下,谁写得最好呢?
王昌龄被贬龙标,某天,在荷池里,见当地的女子在荷花池采莲唱歌,有感而写下了这首诗。全诗清新淡雅,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就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荷叶和罗裙一色,让人眼花缭乱,芙蓉人面,一样娇俏可爱,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在池塘中,我们已经分不清哪是荷花,哪是采莲女,此时,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过来了。
多么自然而灵动,明·钟惺《唐诗归》: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王昌龄的《采莲曲》,自然清新,如一幅清新的画作,读完之后,脑中就有了画面。
《采莲曲》
唐代: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笔下的采莲女明艳、活泼、大方,如清水芙蓉一般,淡雅天成,毫不做作,就如同李白的诗句一般。
李白写采莲女的美丽,没有直接着墨,还是用反衬的方法来写。美丽可人的采莲女只是悠闲的采着莲,却引得旁边一众男子下马驻足观看。
夏天的若耶溪畔,美丽的采莲女笑语吟吟地采着莲子。阳光照耀着采莲女的新妆,风吹起,吹起衣袖,空气中都飘荡着香味。
那岸上是谁家出来游乐的男子,三三两两,似隐非隐的在垂杨下。身边的紫骝马不断嘶叫,身旁的落花纷飞,见了此美景美人,怎能不叫人踟蹰,空令人感伤。
男子被采莲女吸引,久久不去,像极了《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的那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李白在描写完采莲女采莲的美女情态之后,在最后却忧伤起来。他感慨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就像眼前的美景一样,容易流逝,不复再来。
这首诗写得绮丽但不艳情,可见李白的功底。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李白和王昌龄已经将采莲女的美丽风情写得那么可爱美好了,白居易还能怎么写呢?
据说,白居易在杭州时,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白居易将小儿女的情态写得入木三分,有趣又可爱。
尤为珍贵的是,白居易是那么细腻,他用轻盈的笔触写采莲女遇见心上人的情态和羞涩,令人忍俊不禁。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碧玉簪掉进入池中。
“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
“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善于体会人情,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纵观这三首《采莲曲》,王昌龄巧妙地将采莲女与荷叶荷花“融”为一体,若隐若形,别具一格,令人遐想。而李白用反衬的手法来写采莲曲的美丽,那岸边徘徊不去的青年男子,不就是被采莲女的美丽情态所吸引吗?白居易则更细腻,他截取了采莲女的一个画面,却将她的美丽、可爱情态,表露无遗,令人浮想联翩。
每一首《采莲曲》都有一个或一群美妙的女子,读完,真让人憧憬爱情。
同是《采莲曲》,王昌龄、李白、白居易都能写得各有特色,景美,语绝,情意悠长。这就相当于,同一个题目,三个人各写了一首名作,后世传唱不绝。后人不得不感慨他们的高妙才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