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是乐府题,多抒写离别相思之情。我们每每说到长相思,都是无限的缠绵缱绻。白居易和李煜笔下,两首最经典的《长相思》,你更喜欢哪一种相思之意呢?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白居易这首词是写给他家中的歌姬樊素,白居易六十多岁时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家中的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也因此伤感落泪说:“马都不愿意离开主人,难道我还不如一匹马吗?”
樊素是白居易最喜爱的歌姬,他心中又怎么能够不难过,但是想到此时樊素只有二十多岁,拖几年再嫁人就难了。于是,白居易长叹一声,挥手作诗让她离去。
《长相思·一重山》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这首词和白居易的《长相思》有相似之处,也是一首闺怨诗。整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以侧面表现她的情感,人与景,景与情相交映。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间。
李煜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是早期,并没有经历后面的亡国之事,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年幼生活的全部皆是宫廷的繁华和奢靡的享乐,心里只有男欢女爱的情感。他笔下的相思,是一重山、两重山也无法隔断的真情,是时间荏苒也无法磨灭的美好。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