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自然山水是一大主题。文人墨客时常会怀着对自然山水的极大兴趣,在寻幽探秘之中领略山水之美,每逢会心之处便会诗兴大发,写下一首又一首山水名篇。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无一不是宛如画卷,美得令人心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便是一首美得令人心动的诗作。它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是李白漫游宣城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顾名思义,这首诗是李白在秋天登上谢脁楼后有感而发。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李白登上谢脁楼后的所见所闻。与一般的山水诗不同,李白这首诗除了山水之美外,还在诗的最后抒发了对先贤谢脁的追慕之情。
这是因为谢脁楼,又名谢公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一处游览胜地。所以李白便很自然地从登临到怀古,即从谢脁楼上所见到的宣城美丽风光,写到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当然,如果纯粹把它当作一首山水诗来看的话,也称得上山水名篇之一了。并且,只是诗的开头两句,就已经“诗中有画”,美得令人心动了。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即山色渐晚的时候,我独自一人登上了谢朓楼远眺晴空,发现地处江边的宣城,就好像是在画中一样。从地理位置来看,宣城是不临江的,但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所以李白这里便称宣城为江城,宣城有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萦回。至于山,则是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
如此一来,这两句诗便是从大处落笔,总揽了宣城如画的自然风光。至于其目的,便是为了能在诗的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目光,并使读者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从表现手法来看,李白此举便是开门见山。别的不说,单是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境,便可以满足于我们对宣城风光的美好想象。可以说是只是开头两句,便美得令人心动。
然后,诗的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就可以看作是对宣城风光的细节描写。它的意思是说,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桥、济川桥在水中的桥影,就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一样。“两水”,指宛溪与句溪。“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
从颔联两句来看,李白见到的溪水必然是澄清的,所以才会说“明镜”。而李白又是在山晚时分登上的谢朓楼,所以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两桥的桥影便在水中幻映出了奇异的璀璨色彩,也就是“彩虹”。总之,这两句诗色彩瑰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即远处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正缭绕在橘柚间,旁边的梧桐树则在深秋中老去。
很显然,颈联两句点了题“秋”字,所呈现出的景象,正是秋天的苍寒景象。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李白在这样的季节,登上了一个有故事的谢朓楼,自然就会心有感概。而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说得好听点是漫游到了宣城,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被赐金放还后,四处流浪到了宣城。于是便有了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怀古句。
它的意思是说,除了我李白还有谁会想着到这谢朓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南齐诗人谢公呢?李白在这里怀念谢朓,并不是因为他在宣城留下了这处名胜古迹,而是因为有着相同的情感。即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人只能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彷徨。纵观李白的这首诗,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宛如一幅画卷,美得令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