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写诗用典的至高境界?李白这首诗来告诉你,别再乱写了
想必大家在各平台看到过不少网友写的“雨里雾里”的诗,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作者刻意运用了典故的原因。那么就用典而言,什么才是至高境界?我们不妨通过欣赏李白的这首飘逸之作来做一了解。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能把诗句写得如此动人,也是因为其中有他对故乡的那份情感,所以,他将内心深处的“爱乡情怀”与眼前的画面结合起来,便有了潇洒飘逸、气度不凡的首联。
再来看看承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的“狂傲”几乎是无处不在,这一联中他用了“为我一挥手”,把重心轮到自己身上来,而没有切入到具体的音乐本身去写细节,顿时感觉霸气侧露。后面一句则是从侧面去描写琴声之美,这一挥手之间,耳边仿佛听到了万壑松声在响一样。琴声有多美,自然也就不用说了,你只需感受即可,这里又一次激发读者的想象。
作者用“松”来入诗,与僧、琴两个物象非常匹配,因为都是高雅脱俗之物象。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风入松》,作者这里听到的万壑松其实也是指《风入松》。但是就算我们不知道《风入松》,也不妨碍理解诗中的意思,李白是不是很牛?
也许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这一联没有做到严谨的对仗,不过谁让它是李白写的呢?人家的“唯我独尊”可是别人学不来的。
在颈联中,前一句是继续对“听琴”的感受描写,后一句则是缓慢从琴声过度出来,为下文打好基础。完全符合我们格律课程中所讲的五言律诗的一般写作章法。
在这一联中作者也运用到了典故:流水和霜钟。流水自然是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者这里写“流水”即是说心灵得到了洗涤,也是在说他对僧人琴声的领悟、与僧人心领神会的那种境界。霜钟怎么讲?《山海经·中山经》中说丰山有九钟,霜降则钟鸣。这里用霜钟一是契合时节“秋天”,二是契合具体时间“傍晚”,后者在下联中会得到阐明。
诗中用了典故,但是我们貌似不用去知道典故不典故,都能很好地理解诗中意思,再次见证用典的高明手段。
上一联的“馀响”表明琴已经弹完,那么尾联也就自然轮到听琴后的情景描写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回过神的时候才发现,天色已晚,“暮”、“暗”二字精准达意,直白又简单。
琴声虽然弹奏完了,一天的光阴也结束了,但是诗的韵味还如同琴声一样久久袅绕,令人越品越觉得奇妙。
李白这首诗脉络衔接自然流畅,将“琴”之妙韵写得生动又迥异;更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处处用典却不露任何痕迹,简直是浑然天成,这才是用典的至高境界。
为什么要用典?是因为我们写诗确实却需要用它来概括内容,去达意。那么用典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为诗服务,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诗意。
如果用典只是为了刻意显摆、故作高深,为了刻意让人看不懂,那就违背了写诗、用典的初衷,也更是偏离了写诗的正轨。或许读李白这首诗,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