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创作,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就是说:诗人要想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就必须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虚假,不做作,不刻意,一切出自真心,发乎自然。举凡文史那些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诗词作品,几乎都是描写“真情实感”的佳作。
例如,描写亲情的,有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写爱情的,有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描写友情的,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诗作几乎都没有什么华辞丽句,也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更没有什么复杂技巧,而是一任真情流露,以情动人。
在唐代诗坛,温庭筠是以“花间派鼻祖”而闻名于世的。他的多数词作辞藻华丽,声调绚烂,浓艳精巧,广为流传。其实,除了词作以外,温庭筠的怀古行旅诗作也有很多经典之作,真挚深情,气韵清新,以情动人。
比如这首《过分水岭》,是诗人在旅途之中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小诗清新自然,平淡中见深情,是《全唐诗》中描写友情最奇特的诗作,尽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位非常奇特的“朋友”,它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友人”是不一样的。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看诗作: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据记载,分水岭在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诗题“过分水岭”,却并没有特意写翻越分水岭,而是写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溪水与自己的一段友情,并抒发由此引生的诗意感受。
首句“溪水无情似有情”,紧扣“分水岭”来写溪水。溪水作为自然界之物,漏潺流淌,本无感情可言。所以诗人说“溪水无情”,这是客观地写溪水。接着,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溪水以人的情感,因此溪水“似有情”。由“无情”引出“有情”,映衬“有情”。一个“似”字道破了溪水之情乃诗人之情,多情的诗人让“无情”的溪水变得“有情”。
“溪水”如何“有情”?诗人设置了悬念,引导诗作向下发展。次句“入山三日得同行”,写出了溪水“有情”的具体表现。诗人要在山中行走三日方能越过分水岭,深山沓无人迹,旅途又极度寂寞,幸好一路上有多情的溪水相伴左右,可以聊慰旅途的岑寂。
由于诗人是往山上走,而溪水则是往山下流,两者方向并不一致。只是因为一路走来,清澈的溪水缓漫流淌,水声叮咚,随人左右,似与人“同行”。“得”字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对溪水“有情”的感激之心和旅途寂寞时得遇同伴的喜出望外之情。
后两句“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残湲一夜声”写诗人经过三日跋涉,终于到达岭头,与溪水分别时,依依不舍。三日来,溪水相伴在诗人左右,帮助诗人驱散旅途寂寞。一路行来,情感与日俱增,分手之处即在岭头,诗人内心自然涌出与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溪水因惜别而一夜“潺湲”,仿佛是诉说分别前的不舍。诗人因这“潺湲”话别而一夜未眠,叮咚的溪水仿佛流淌在自己心上。“岭头”“分头”既是溪水流淌的路线,也双关诗人与溪水即将“分头”而去,自然引出“惜别”之情,巧妙天成,曲折委婉。
这首诗充满情趣和谐趣。溪水流淌,亘古如斯。无论何人,只听水声潺潺,却无法解其情感。这首诗却从平常的溪水中发现清幽的诗意和美好的真情。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友情的珍重,是无法发现这种美好并加以体味的。正是诗人满腔的深情才有了溪水的“有情”,才有了这首清新自然、平淡中显深情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