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人生追求,有人觉得陶渊明是消极避世,殊不知在当今浮华喧闹的社会,回归田园是很多人的梦想,陶渊明的诗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质朴安乐的感觉,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诗有哪些吧。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有哪些
1、《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归园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5、《杂诗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1、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2、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
查看更多陶渊明《拟古·仲春遘时雨》原文:
《拟古·仲春遘时雨》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想来,我应是陪天涯孤旅人一起跋涉的草鞋,是他们袖袍里沧桑的风,或是他们杖头挂的酒,可以陪诗人词家们豪饮光阴的况味。这一次,我当了一回尘世中的一粒风沙,流浪进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所写的惊蛰光阴。
时令更替,仲春二月,万物被雷声吵醒了,细雨微风沐浴着花木悄然绽放。枕着一本《陶渊明集》浅眠,思绪氲着淡淡的墨香,在恍然的一帘梦中,仿佛来到了南山,看见阡陌上行走的三三两两农人,看见水边捣衣浣洗的女子,看见山中荷锄耕种的男子,看见篱笆围成的小院内,老人搬着木板凳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拣菜,孩童竞相追逐嬉笑打闹。
梦里韶光,一晌贪欢。世人都在做一场叫做红尘的梦,我们在梦中,演绎着彼此的繁华三千,花好月圆。但总有日薄西山,枝头花落的一天。于是,我不再贪恋南柯一梦,不再贪恋镜花水月。一声雷鸣惊醒后我方才知晓,凡是迷恋的,终将如云烟散去。唯有抓好当下的这颗棋子,才能落子无悔。
《札记·月令》中写:“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惊蛰雷声鸣,来年好丰收。关于惊蛰时节的雷声,宋代仇远也写:“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唯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雷声,是一种农事提醒,告知农人们该打起精神耕地播种了。
春来日暖,桃花渐红柳深浓。陶渊明的这首诗闲淡素朴,透露着一种淡菊清高自守的情怀。前四句“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陶渊明用“时、始、潜、舒”四个平淡无奇的字眼描摹出了惊蛰节气时草木绽放,蛰伏冬眠的虫子们蠢蠢欲动的景象,犹言春光临近,花木舒放展叶。
整首诗中,陶渊明寄情于景,不仅写出春日田园的惊蛰农事活动,同时又以双燕的热闹反衬自己内心的幽独孤寂。对燕相诉的无奈,表明了陶渊明对于世事无可奈何的挣扎与矛盾心理。但陶渊明的内心,又始终是淡泊的、清明的、忠贞不渝的。因为孤独,所以他更能于繁华尘世之中坚守,偏安一隅,在宁静的田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其实这时光已经有情有义了,能在流年乱世之中守住孤独,自省,他还贪恋什么?烟火寄予的灿烂他不要。他只爱,山川草木的宁静平淡。诗的末尾四句:“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陶渊明用拟人手法,将堂前归来的新燕当成暌违多年的老友,久别重逢,自然激动不已,写得极其幽默风趣。
他向归来的飞燕诉说心中的孤寂哀伤:他言尽管岁月已荒芜,记忆生了青苔,但也不会忘却自己最初(但使愿无违)的忠贞情怀。同时,陶渊明还借用《诗经·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比喻男女对爱情的坚贞),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田园山水的热爱之情不可动摇。
清人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拟古》诗原文,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怎样的内心世界?”相关的文章
诗歌创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不仅需要博古通今、见解深刻,而且还要善于细心观察、捕捉灵感,并在诗行中融入真情。
而个人经历不同、地位各异,风格也会变幻多姿。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朴实、王维的禅意,还有李贺的瑰丽奇峭、李商隐的缠绵悱恻,等等。
而晋代陶渊明的诗歌却更显平淡,阅读他的作品,感觉就像是诗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细细品味,又觉得有滋有味。
下面小编整理了陶渊明的哲理诗三首,值得反复琢磨品读。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是陶渊明创作的表现归隐生活乐趣的系列组诗。本诗是第一首,主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根本问题即命运问题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生漂泊不定,不同的人之间,虽不是兄弟姊妹、血脉至亲,也可以相亲相近。因为人生苦乐无定,一旦遇到难得的欢愉时刻,应当相聚共和乐。作者回归田园,适性自然,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真挚淳朴的生活,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实现“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最后两联欲扬先抑,表面上看诗人似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感慨时光易逝,盛年不再,按照这一逻辑推演就容易陷入汉人“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中。然而诗人笔锋一转,鼓励自己和读者努力奋进。
形影神三首其三(神释 )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遇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是陶渊明创作的系列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作者自退隐后,内心深处时常充斥着贫与富、穷与达之间的矛盾交战,以及生与死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亲人的离世,陶渊明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人生的归宿问题。陶渊明此诗主要针对“惜生”之感而发,清晰地显示了诗人超越死亡的心理轨迹,表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大度与豁达。诗人认为,同自然万物冥化合一是实现有限生命与无限时空之间统一的唯一途径。他试图通过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达到永恒的目的。“自然”成为诗人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是诗人辞官归隐后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又是《饮酒》组诗的题眼所在,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精神。诗人强调的是一种安然淡泊、宁静自守的精神境界,也提出了具有辩证法意义的哲学命题,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体虽然时刻都受到环境的制约,但是只要能够发挥主体的作用,心灵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环境的限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哲理诗三首,值得反复琢磨品读”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为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光都是在隐居,他的另一首代表作《归去来兮辞》便是记录着他的隐居生活,还有《归园田居》和《杂诗》等诗文,里面大量的内容,都与他的隐居有关。
陶渊明很会写酒,他个人也应该很喜欢喝酒,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在他的田园诗里面,多次会看到酒的出现。他的诗词,有一些是讲述自己晚年状况的,还有一些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风格朴素自然,容易理解。
读陶渊明诗的时候,也会很向往他诗里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在现代世界的钢筋铁骨中,虽然离他诗里的理想意境很远,但是读这些诗的时候,心仿佛走到那个地方,享受片刻的闲暇和自由。
那么陶渊明的诗词作品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体验陶渊明诗中的洒脱。
一、《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其一是我们上学时学过的课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句。整篇诗文我就不逐句翻译了。那么这首诗写出了什么呢?
开篇就说出了自己的本性,我就是这样真诚率直的一个人,适合在山丘田野中,曾经的仕途生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羁绊。如今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躬耕有地,取暖有草屋,作伴有鸡犬,陋室无尘,如今的我就好似樊笼中的鸟儿,终于回到了大自然中,这才是我想要的天地。
这一首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二、《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其三写了什么呢?南山种豆,草长得比豆子还茂盛。一大早去锄草,晚上才回来。小路上都是杂草,衣服都被打湿了,这都不是要紧的事情,只是别影响了我隐居的心愿。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其实是以种豆来写出耕种之不易,毕竟陶渊明原来也是当官的,虽然心中向往田园隐居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的会种地才行。所以才有别因为隐居不易而心生悔意之感。
三、《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诗词作品有哪些?这几首诗带你体验陶渊明的洒脱”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总是有一种非常天然的美感,不仅自成一派,而且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他身上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鼓舞了后世无数的读书人。在早年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仕途,而且也如愿成为了一名现任,只不过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所以最终选择离开并开始了隐居生活。
在此之后他写下了很多非常优美的诗篇,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境界来看,都是堪称一流,比如说那句最为经典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诗文感情总是那么细腻,而且用词也颇为考究,虽然只是描写普通的山水风光,可是读起来却如此不凡。
在此分享陶渊明的《四时》,很少人读过这首诗。由诗题可知,它的主题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总共二十个字,却包含了四个四季,陶渊明怎样做到的?
以下请细品陶渊明的古诗《四时》原文。
四时
魏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第一句“春水满四泽”。春居四季之首,首句写春合情合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季节。整个春天那么多事物,尤其是春花,说到春天更易想到百花绽放。陶渊明却没有选择其他事物,单单只选取了春水意象。
水乃生命之源,这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科学常识。陶渊明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学,但是他作为喜欢山水田园大自然的诗人,应该会时常观察和体悟大自然,很容易了解到水对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这应该就是他为什么首句写春选水的原因。
第二句“夏云多奇峰”。上句写地面春水,这句写天上夏云。水和云有一个共同点,富有变化,尤其是云,变化多端。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经常观察大自然,他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悟到大自然如云那般多变化。
说到夏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温度,夏天很热,天气热会使人最易想到太阳。然而,陶渊明写夏天,没有选太阳,没有写夏天的热,而是写夏云的多变。他显然是领悟到了自然的变化之道。
第三句“秋月扬明晖”。这句写天上物月亮。月亮、水和云都会变化,只不过月亮的变化不那么快,活水一直都在运动中,朝地势低的方向流淌变化着。云时常改变形状,时而似羊,时而似圆,时而似方。月亮的圆缺变化稍微缓慢一些,昨夜的月亮比今夜的月亮更圆一些。
不过,这句诗里并没有提及到月亮的圆缺变化,而是着重描写月光。月亮在天上,月光从天而降,照亮大地八方。
第四句“冬岭秀寒松”。上三句的水云月,它们的变化都显而易见。这句写山,山似乎给人一种稳定不变的印象,然而,山依旧时时刻刻处于细微的变化中。自然界里的很多变化现象,我们光有肉眼是看不到的。
冬天山岭上许多树木都枯黄了,唯有寒松四季常青。相比水云月,山松显得恒常无变一些。
那么诗人从四季轮回中体验到了什么你呢?
总而言之,陶渊明这首诗《四时》寥寥二十字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从整体来看,全诗四句正好四季一轮回。这说明陶渊明已经从四季轮回里领悟到自然的常态是变...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古诗《四时》原文赏析,诗人从四季轮回中体验到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有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上过中学的朋友,对陶渊明写的一首散文应该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而陶渊明的诗,比起他的散文来,也毫不逊色。其中最有名的诗,是他写的一组题为《饮酒》的诗,共计二十首,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这组诗的第五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用普通话说就是“盖房子”,在这里是居住的意思。车马喧,原意是人喊马嘶的喧嚣声,在这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迎来送往,客套应酬之类的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居住在嘈杂的人世间,但是我这里却没有人世间的,不厌其烦的无聊的应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话其实是回答上一句话,既然居住在人世间,怎能少得了人来且去的应酬呢?“问君何能尔”,是作者的自问自答,为啥能做到呢?“心远地自偏”,你的志向比一般人高远,自然也就觉得自己住的偏远了。这句话和“心静自然凉”,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内容浅显易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秀丽的景色。最后一句有一定的哲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面对着此情此景,觉得这里边蕴含着某些大道理,可是自己又一时说不上了,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因此后人也称陶渊明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南北朝时期的有名的诗人、文学家。谢灵运的诗,主要以山水为主。几乎在他的每一首诗中,都或明或暗地描写了山、水、石、草等这些自然景观。在诗中极尽描写山水景物,以及园林的美景。把这些景物写得栩栩如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有了灵气,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
诗中很多佳句被人们所熟知,比如《过始宁墅》中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再如《登江中孤屿》中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以及《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和《过白岸亭》中的“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都是带有“山水诗”特色的佳句。
正因为谢灵运写了那么多优美的“山水诗”,所以后人称之为“一代山水诗的鼻祖”,把他尊为山水诗的创始人,就不足为奇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和谢灵运,都写过山水田园诗,而陶渊明侧重写田园诗,而谢灵运侧重山水诗,所以说,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第一人”,而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创始人。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代表作《饮酒》赏析,陶渊明和谢灵运各自侧重那种类型的诗?”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诗句选自《形影神三首》。意思为纵然身处大风大浪之中,也不欢喜也不悲叹,这首诗旷达倒是旷达,但总给人一种对命运的无为、无奈的感觉,稍嫌有点消极。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本句选自《移居二首》,译为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句话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句诗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四、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词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五、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本句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意思是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六、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本句选自《拟挽歌辞》 ,[译文] 死去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是将自己的躯体去伴同山陵而已。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
七、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诗句选自《杂诗十二首》,翻译为: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九、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本句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两句大意是:白云无意间从山穴里悠然飘出,鸟儿飞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这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怀着喜悦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淡泊闲逸的心境和清静恬适的生活情趣。两句可用于写宁静的山景。
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本句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这两句都是说同一个意思,都是描写事物的蓬勃发展。
与“陶渊明的经典诗句有哪些?看陶渊明的豁达人生”相关的文章
《杂诗 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渊明题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直白,情感丰富充沛,词浅意深,格调沉重深沉,情感基调悲愤愁苦。在这首诗当中,诗人主要抒发了自己心中深沉的忧思与愁苦,第一是感叹韶光易逝、时不待我,时光总是匆匆地流逝,而自己却徒然老去;第二则是抒发心中因壮志难酬、志难得伸而滋生的忧愤与愁苦之情,诗人开始的时候是想要实现人生抱负的,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不愿屈就的性情使得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十几年间辗转各地,也都是做些小官。
毕竟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政治上风雨如晦,官场上昏暗混乱,想要有大的作为,想要位居高位,首先要做的就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对于品性清高孤高的诗人来说,他宁愿不做官,也不愿意放弃坚守高尚的情操,并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这也使得诗人难以在官场上立足,虽有大志却难以施展,只能郁郁不得志、心怀一腔悲愤,企图借酒消愁。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也能得知,后来的诗人选择了寄情山水与田园,返朴归真,归返田园与自然,真正认清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过上了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田园隐士生活。在归隐之后的诗人,也开创了田园诗派。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当中,诗人主要描绘了日落月升的场景,意境开阔宏大。斜阳渐渐西沉,随后隐于西山之后,一轮泛着白光的月亮慢慢地升出东边的山岭。日头西落、素月东升这原本是一幅符合自然规律的画面,但此处诗人运用隽永伤感的笔触,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日落月升被赋予了时光流逝的含义。每一天日头落下了,就代表着一天已经结束了,月亮逐渐升起,又到了凄清冷寒的夜间了。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当中,诗人描绘出一幅很高远开阔的月光夜景图。只见月亮逐渐从东边的山岭升起,清冷寒白的月光倾洒而下,万里之地都被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荡荡”指的是广远寥廓的样子,那一轮垂悬在夜空上的清影,此刻显得是那么的广远寥廓。这两句写得极尽大气浑厚,体现了诗人笔力的深厚。“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当中,诗人由室外写到室内,由景写到了人。夜间的凉风吹入了房间当中,“我”夜间所睡的枕席已经变得一片冰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当中,诗人继续叙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因为现在的气候变化了,所以“我”很轻易就感觉到了时节的变化,又到了夜间,素月东升,“我”又再次夜不成寐、辗转反侧,因为睡不着觉,才感觉到这不眠的夜晚竟是如此的漫长。在这两句当中,诗人着重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愁苦,因为愁苦郁结心中,郁郁不得志,以至于夜不成寐。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当中,诗人着重叙述了自己如今的落寞与形单影只。“我”想要和人倾诉这些无法排解的愁绪,可是却无人可以倾听,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再次举起酒杯,孤单地对着自己的...
查看更多与“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相关的文章
《杂诗·忆我少壮时》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虽然此诗不如饮酒诗有名,但是比较客观地刻画了五柳先生的晚年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纠正一直以来大家对陶渊明的误解。
我们处在一个因为失去信仰而迷茫,因为迷茫而快乐的时代,如果你思想,那你面对的,不仅是坚守的快乐,也是失去的痛苦。没有人可以回到几千年前,我们知道正是自由自在地沉思,注定了陶渊明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有一颗追求自我个性的心灵,他独自穿过了荆棘和泥沼,一出发便不再停止,直到生命的终结。世事浮沉、人生变故、电风雨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给予了最严厉和残酷的打击。然而他不断成长,习惯了这一切。但是他更孤独,因为这是心灵的苦旅。
他走上的路和路上的风景,直到一千年以后才被人理解和推崇,命运甚至用柴米油盐来磨砺他,在孤独的旅途中遇到同伴,是最快乐的时光,时光一过,他蓦然发现,这孤独是命运最残酷、最致命的打击。对于思想者来说,抚慰心灵的只有那淡淡的乡愁。“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翩思远翥。”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少年的梦想,也就有多少少年的尝试,世事经验颠覆了这些梦想,多少有点残酷。“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成长的代价是坚守和放弃,成熟只是一种人生气象的束缚,然而多少人沉湎于其中无法自拔。
几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中国文明和东方思维中充塞了关于人生的种种思想。现实环境中,社会赋子我们的人生理想和它所教化我们的人生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让我们在坚守和放弃之间的疲于奔波。而几千年之前陶渊明离开践踏他、束缚他的官场,选择了祖先坟所在的那片土地追求他的理想,有人说,祖先长眠的地方是我们的老家。而我们静夜里寂寂愁思,哪一个不念怀自己的故土?
与其说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和哲学家。在他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前人和后人都无法理解和超越的精神家园。有成长就会与现实世界有越来越厚的隔膜,这不是具体某个人的世界,无论谁都会有不可摆脱的孤独,痛苦和绝望。世界固有的模式难以突破的枷锁与人的思想超越互相对抗,任何人都无法脱离世界而完美地发展。在他回忆一般的反复吟唱中,低劣的物质生活与其追求完美而且已经完美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冲突,乡愁犹如幽灵一般从各个角落出来,苦苦纠缠着诗人。在他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个对立点供诅咒,进而抒发郁结的乡愁;而在心灵的田园,诗人用痛苦反复折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表现出一种抗愤。
陶渊明对贫困和改朝换代流露出惊人的见解,他固守自己的田园,坚决维护一个贫者的尊严。尽管他身后一无所有,但是他非常珍惜自己心灵的故乡。晋宋之际,政治时事给陶渊明内心造成巨大的伤痛,在园田的躬耕生活也遭遇了种种艰难困苦,精神上具...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这首诗,比较客观地刻画了诗人理想和态度”相关的文章
现如今虽然社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人们的压力却很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却没有办法,无论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自己,也要坚持去努力拼搏。所以对于人们来说,陶渊明所构建出的那种悠闲的隐居生活绝对是人们最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他最为经典的那首《桃花源记》,亦或是人们最为熟知的《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么,他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美如桃源的隐居世界,那他隐居之后的生活真的是如他所写这样的吗?大家都知道他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虽然说他的祖父是东晋时期非常著名的将军,然而慢慢传到他这辈的时候,整个家族其实早已经日落西山,他8岁那年丧父,12岁那年丧母,生活只能和姐姐相依相伴。
后来他也曾去朝廷当官,做了一名县令,但是他内心孤高的文人气节却让他挂印而去,他回到了老家,虽然说他的家族已经落魄,财产已经没有,但是却仍旧留有十几亩的土地,辛勤劳作的话生活不至于太差。他有一段时间确实做了"农民",但是又没有相应的经验,所以土地的收成并不好。更悲催的是他遇到了一场大火,将他赖以生存的茅屋烧了个干净,有一段时间里,他只能和自己的家人住在破旧的船上。
后来他就搬到了隔壁的村子去住,依旧是以种地为生,如果是一个丰收年,那么可以衣食无忧,但是若是一个灾荒年,日子可就难过了。尤其是晚年之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种地就更难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让他的晚年倍受折磨,想象中的桃园根本就不存在。有一次他饿得不行,于是就出门取乞食,顺便还写下了一首诗: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在这首诗中说到,他因为实在是太饿了,所以就不得不出门去乞讨,这种放下尊严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而且他竟然不知道要去何处才可以乞讨。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农民的生活其实都不好过,自己吃饱穿暖,已是难得,更何况救济别人呢?后来他来到了一户人家,他知道这家人一定有粮,但是他不知如何开口,以至于在敲开门时见到主人却不知道说什么。
普通人去乞讨尚且放不下面子,更何况是他呢?好在这户人家的主人善解人意,似乎知道陶渊明的难处,不仅没有立刻给他粮食,反而与他一直在谈天说地,直到黄昏时,该吃晚饭,才邀他去共食。而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忘却了自己的这份尴尬,有的只是对这家主人的无尽感激,因为无以回报,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对方。而在诗的最后,他则借用韩信与漂母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房子主人的一片感激,他明白今生自己是无以为报了,于是就提出了"冥报",而正是这才体现出了他对这个主人的感激之深。
其实这首诗虽然只是简单的叙事,全篇平淡,自己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但是却将人性的光辉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房子...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晚年所作的一首诗,讲述了诗人乞讨的故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