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忆我少壮时》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虽然此诗不如饮酒诗有名,但是比较客观地刻画了五柳先生的晚年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纠正一直以来大家对陶渊明的误解。
我们处在一个因为失去信仰而迷茫,因为迷茫而快乐的时代,如果你思想,那你面对的,不仅是坚守的快乐,也是失去的痛苦。没有人可以回到几千年前,我们知道正是自由自在地沉思,注定了陶渊明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有一颗追求自我个性的心灵,他独自穿过了荆棘和泥沼,一出发便不再停止,直到生命的终结。世事浮沉、人生变故、电风雨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给予了最严厉和残酷的打击。然而他不断成长,习惯了这一切。但是他更孤独,因为这是心灵的苦旅。
他走上的路和路上的风景,直到一千年以后才被人理解和推崇,命运甚至用柴米油盐来磨砺他,在孤独的旅途中遇到同伴,是最快乐的时光,时光一过,他蓦然发现,这孤独是命运最残酷、最致命的打击。对于思想者来说,抚慰心灵的只有那淡淡的乡愁。“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翩思远翥。”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少年的梦想,也就有多少少年的尝试,世事经验颠覆了这些梦想,多少有点残酷。“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成长的代价是坚守和放弃,成熟只是一种人生气象的束缚,然而多少人沉湎于其中无法自拔。
几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中国文明和东方思维中充塞了关于人生的种种思想。现实环境中,社会赋子我们的人生理想和它所教化我们的人生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让我们在坚守和放弃之间的疲于奔波。而几千年之前陶渊明离开践踏他、束缚他的官场,选择了祖先坟所在的那片土地追求他的理想,有人说,祖先长眠的地方是我们的老家。而我们静夜里寂寂愁思,哪一个不念怀自己的故土?
与其说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和哲学家。在他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前人和后人都无法理解和超越的精神家园。有成长就会与现实世界有越来越厚的隔膜,这不是具体某个人的世界,无论谁都会有不可摆脱的孤独,痛苦和绝望。世界固有的模式难以突破的枷锁与人的思想超越互相对抗,任何人都无法脱离世界而完美地发展。在他回忆一般的反复吟唱中,低劣的物质生活与其追求完美而且已经完美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冲突,乡愁犹如幽灵一般从各个角落出来,苦苦纠缠着诗人。在他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个对立点供诅咒,进而抒发郁结的乡愁;而在心灵的田园,诗人用痛苦反复折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表现出一种抗愤。
陶渊明对贫困和改朝换代流露出惊人的见解,他固守自己的田园,坚决维护一个贫者的尊严。尽管他身后一无所有,但是他非常珍惜自己心灵的故乡。晋宋之际,政治时事给陶渊明内心造成巨大的伤痛,在园田的躬耕生活也遭遇了种种艰难困苦,精神上具有沉重的压力,少年壮志一点一点的苏醒,或许也是思想最终的觉悟,陶渊明表现得相当激烈和不妥协。天道不明,命途多舛。贫困煎熬,时运相逼。“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的超脱与宁静非常少见,生活环境的恶化坚定了诗人固有的人生信念。
家道中落,浔阳一带战乱不断,比年又频遇水旱风虫回禄之灾,园田草庐,悠游卒岁的日子一去不返。诗写于陶渊明50多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与饮酒诗比较,诗中的主要气韵无疑是消极和唏嘘的,如果对人生能再选择一次,也许他会感觉到矛盾。毕竟个人的能力无法与自然相抗衡,更何况还有那个乱世对于理想的侵扰。
耿直的渊明在险恶的环境里更能坚守自己的情操和胸怀,他本不是善于投机取巧的政客。“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又不屑于钻营周旋,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的冲天之志无从施展。“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虽然他放弃了“兼善天下”的志向,然而“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仍需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过主要的行动只剩下对灵魂的洗练了,也许这样,更能安慰他孤独的灵魂。诗中没有牢骚,没有失意的慨叹,甚至连以往“以贫傲世”的意味都没有,可见艰辛的环境并没有阻挠他思想的前行,可见他的灵魂依然栖息在自己的故乡。
几句话就概括了一生理想的转变轨迹和对年华的挽留,陶渊明果真是一个活得真实、简朴的人,最牛的是诗的结尾,横扫文人的哼唧,保持了思想的青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