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陶渊明晚年所作的一首诗,讲述了诗人乞讨的故事

2020-07-24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的作品

现如今虽然社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人们的压力却很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却没有办法,无论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自己,也要坚持去努力拼搏。所以对于人们来说,陶渊明所构建出的那种悠闲的隐居生活绝对是人们最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他最为经典的那首《桃花源记》,亦或是人们最为熟知的《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么,他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美如桃源的隐居世界,那他隐居之后的生活真的是如他所写这样的吗?大家都知道他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虽然说他的祖父是东晋时期非常著名的将军,然而慢慢传到他这辈的时候,整个家族其实早已经日落西山,他8岁那年丧父,12岁那年丧母,生活只能和姐姐相依相伴。

后来他也曾去朝廷当官,做了一名县令,但是他内心孤高的文人气节却让他挂印而去,他回到了老家,虽然说他的家族已经落魄,财产已经没有,但是却仍旧留有十几亩的土地,辛勤劳作的话生活不至于太差。他有一段时间确实做了"农民",但是又没有相应的经验,所以土地的收成并不好。更悲催的是他遇到了一场大火,将他赖以生存的茅屋烧了个干净,有一段时间里,他只能和自己的家人住在破旧的船上。

后来他就搬到了隔壁的村子去住,依旧是以种地为生,如果是一个丰收年,那么可以衣食无忧,但是若是一个灾荒年,日子可就难过了。尤其是晚年之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种地就更难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让他的晚年倍受折磨,想象中的桃园根本就不存在。有一次他饿得不行,于是就出门取乞食,顺便还写下了一首诗: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在这首诗中说到,他因为实在是太饿了,所以就不得不出门去乞讨,这种放下尊严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而且他竟然不知道要去何处才可以乞讨。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农民的生活其实都不好过,自己吃饱穿暖,已是难得,更何况救济别人呢?后来他来到了一户人家,他知道这家人一定有粮,但是他不知如何开口,以至于在敲开门时见到主人却不知道说什么。

普通人去乞讨尚且放不下面子,更何况是他呢?好在这户人家的主人善解人意,似乎知道陶渊明的难处,不仅没有立刻给他粮食,反而与他一直在谈天说地,直到黄昏时,该吃晚饭,才邀他去共食。而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忘却了自己的这份尴尬,有的只是对这家主人的无尽感激,因为无以回报,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对方。而在诗的最后,他则借用韩信与漂母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房子主人的一片感激,他明白今生自己是无以为报了,于是就提出了"冥报",而正是这才体现出了他对这个主人的感激之深。

其实这首诗虽然只是简单的叙事,全篇平淡,自己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但是却将人性的光辉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房子主人的那种高尚人格更是令人感到无比尊敬,而这也是最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上一篇 : 汉武帝墓被哪些人盗过?盗贼竟然想挖汉武帝墓来提升士气
下一篇 : 汉武帝墓盗了没有?里面的陪葬品多到令人惊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