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静夜思》、《咏鹅》堪称古诗词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不老神话,凡识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骆宾王的《咏鹅》,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静态与动态的契合,将鹅的悠然神态展露无疑,令人拍案叫绝。更有传说此诗是骆宾王七岁所写,这更增添了一层奇幻色彩。
中国人喜欢对称美,无论是建筑、绘画还是诗词作品,都力求和谐统一,然而《咏鹅》却困惑了不少人:既然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而不是“鹅鹅鹅鹅鹅”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的答案非常开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接近它。为了更好地探究骆宾王写下这首诗时的内心想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故事是这样的。骆宾王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远近之人无不赞其智力超群。这一天,他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几个回合下来,骆宾王对答如流,使客人大为惊异,于是客人将难度升高了。他将骆宾王领到池塘边,指着水中白鹅,令其作诗一首,骆宾王稍稍思索之后,一首名垂千古的《咏鹅》就此诞生。由此可知,《咏鹅》是即兴所作,浑然天成,没有经过诗人长时间的雕琢和打磨。
据此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见景成诗,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鹅,孩子嘛不讲假话,有一说一,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便只吟出了三个“鹅”。还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把这首诗吟诵出来的,首句“鹅,鹅,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所用的朗诵用时和停顿时间都与五个字相同,为押韵起见,就只保留了三个字。
不过,应注意的是,《咏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广为流行的律诗和绝句,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于汉魏时期的一种新诗体。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讲平仄,不限长短,用韵自由。并且,五言古诗最重要的一项自由是:每一句诗五个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说,骆宾王的《咏鹅》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说,骆宾王在创作时,根本就没给这首诗定义是何样的体裁,只是率性而为罢了。骆宾王凭借其天赋异禀的能力,写下精彩的句子,却不遵守韵律、格式上的条条框框,这恰恰体现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发挥。
想李白之《行路难》三首,虽然被定义为七言古诗,但其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个字,尤以第二首为甚:“大道如青天”,“羞逐长安社中儿”,“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行路难,归去来”,几个字的都有,这就是古诗类题材的自由。试想,骆宾王一个七岁的孩子,却能了解到专业的作诗知识并付诸实践,可谓艺高人胆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假如一首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形式就没有必要那么拘谨,可以做一些无伤大雅的突破。况且,《咏鹅》首句的字数缩减并没有破坏韵律,没有损坏整体的和谐,读起来照样是朗朗上口,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千古名作。
古诗词本质上是音乐性的,既然已经具备了韵律之美,那么格律要求完全可以靠边站。况且《咏鹅》的内容绝对称得上是精彩绝伦,“曲、浮、拨”动词的巧妙运用,“白、绿、红、青”色彩的穿插交映,回环往复的视觉刺激,有韵味无穷的观赏乐趣。三个“鹅”不合格律但恰到好处,五个“鹅”符合韵律却略显拖沓,二者择其一,可见骆宾王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