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苏轼的古诗

发布时间:2020-07-23
1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有哪些?苏轼眼中的夏雨是什么样的
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
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盛夏的诗句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眼中的夏雨是什么样的吧!

描写夏天的诗词可就太多了,不同于伤春悲秋,夏天能写得实在太多了,世间万物,在经历了春天的复苏之后,终于在夏天迎来了最热烈的时光,热烈的太阳、热烈的夏花、甚至连一场雨,也是那么“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许多人爱苏轼,都是从“竹杖芒鞋轻胜马”开始,而我是因为这首诗,入了东坡的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真的非常惊艳,我实在不知道怎样的脑回路,才能想到用翻墨来形容黑云,用跳珠来形容白雨。

你看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夏日暴雨,原本苏轼可能坐在船上喝着小酒,下着花生米,跟朋友吹牛放炮,忽然远处天空扑来一片黑云,就像墨汁被泼翻了一样,天空瞬间就变得昏暗无比——墨汁被泼翻,这比喻简直俗透了,但东坡这样写来,非但不觉得俗,反而觉得非这样写不能表达出黑云袭来。

黑云直袭湖上,眨眼间便带来一场倾盆大雨,大颗大颗的雨滴落在湖面,溅起水花,打到船上,噼里啪啦,如同千万颗透明的珠子从天空倾斜而下。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苏轼似乎特别擅长写雨,这首诗,同样是写夏日暴雨,“望湖楼”是从远处的黑云起笔,“有美堂”则是从脚下写起,“游人脚底一声雷”特别有趣,每次读来我都会脑补踩到地雷,然后乌云袭来,暴雨倾盆而下。

可不是嘛,踩到地雷,炸死求了,老天爷看到这惨绝人寰的一幕,都不禁为之流泪。(瞎说八道)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还是苏轼写夏雨的一首词,这一首不像前两首那么“热烈”,显得温柔许多。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晚霞映照着湖光山色,湖面上荷花玉立,虽然盛夏已过,荷花也不再热情绽放,但在这一片云淡风轻中,她依然清新秀丽。

盛夏的雨是倾盆的,热烈的,此时盛夏已过,雨也变得温柔起来。


查看更多
2 苏轼思念的名词《江城子》,苏轼与王弗的爱情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爱情最好的模样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真正的事实却叫人哀叹惋惜。初读这句词感触不是很深,但到现在这个阶段,真是有种初闻不识曲中意的感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读一遍,仿佛能够进入苏轼的内心,眼里逐渐填满泪水,爱情最好的模样苏轼失去了。

苏轼诗歌写得好,而古人对于会写诗歌的才子都是很偏爱的,这不苏轼凭借着自己作品《唤鱼池》赢得了王弗父亲的赏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苏轼,苏轼真的是高兴坏了,王弗是什么人?那是佳人,当时王弗只有十六岁,对于爱情可能还不是太懂,但是她感觉到很幸福,这样一位大才子,谁能不喜欢?而王弗性格的安静文雅,知书达理让苏轼的心底泛起一丝涟漪。

王弗在见到苏轼时就成为了他的粉丝,久仰苏轼大名的他见到真人真是开心坏了,可能是拥有共同兴趣吧,见面后他们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可能这就叫做惺惺相惜吧。他们的爱情似乎早已刻在三生石上。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佳人,苏轼的文采飞扬,王弗的聪颖贤惠深明大义,什么叫般配,这就是例子。春天他们会一起去放风筝,夏天他们携手去赏荷花,秋天他们共步去拾枫叶,冬天他们结伴去赏梅花,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什么都可能缺少,唯独不缺的是他们爱情,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爱情越来越好,现在想起着实让人羡慕。

红颜薄命倒像是王弗这位佳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爱情生活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持续发展下去。苏轼曾说,“如果时间能够为我们停止,让我们的爱情天长地久,那该有多好”,王弗回道”如果时间不能为我们停止,那我们就珍惜现在的时光吧“。但是十年后,王弗病重,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苏轼,当时她的的年龄二十有七,红颜薄命,让人哀叹。王弗离开,苏轼的生活就好像丢了魂儿,每每春夏秋冬,心中不免哀伤,物是人非,记忆犹现,让人伤感。

又过了十年,苏轼沉浮在官场,郁郁不得志,一个清冷的夜晚他想起了王弗,想起来他们之前的点点滴滴,它的一切的一切都在苏轼的心上回放,一遍又一遍的在她的心上留下印记。苏轼在此情景下写出千古流传的《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一次读这篇苏轼作的的悼亡诗只从文学角度,现在读来眼睛就有些湿润了,这首诗真的写出了苏轼的情感,心中的哀思无法诉说,好像在埋怨王弗,爱人,你留我一人在世上我很孤单,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心中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苏轼虽然有过三位妻子,但是他与王弗的爱情却打动世人。世事千变万化,眼前的爱情要好好的珍惜,正如王弗所说,如果时间不能为我们停止,那我们就珍惜现在的时光吧”。珍惜存在的时光,珍惜眼前的爱情。


查看更多
3 苏轼两首写西湖的古诗赏析,苏轼眼中的西湖到底是什么样?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说到中国的自然美景,大家恐怕首先会想到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确实,江南的美景让人沉醉。江南之美,诚如白居易所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江南的腹地,杭州的西子湖更是美不胜收,正如苏轼所说:“所谓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中国有四大西湖,分别是杭州西湖、惠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和颍州西湖。杭州西湖我们都非常熟悉,它是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这里有许多的传说,如白蛇传中的“断桥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就与它有关。苏轼曾被贬杭州,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词,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本文我们给大家分享这两首古诗,看看苏轼眼中的西湖到底是什么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这首诗的一二句“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意思是早晨迎客,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只可惜傍晚的时候下了一些雨,客人喝了酒,很快就醉去了。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创作的,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写下了很多关于西湖的古诗。

诗的三四句“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意思是只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到下雨之时的西湖美景。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美丽风景,那么,你应该敬守护西湖的“水仙王”一杯。苏轼一生两次到杭州做官,到任后的苏轼,对西湖的水利和杭州的城市发展做了大规模的通畅和修复,举世闻名的“苏堤”,就是苏轼带领杭州人民共同垒建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作为上一首诗的姊妹篇要比第一首有名的多,诗的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潋滟指波光粼粼的样子。空蒙指迷迷茫茫的样子。从“好”和“奇”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很好。诗的前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省略了“雨亦奇”,而“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省略了“晴方好”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这首诗的经典句子,也是非常有名。意思是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历来被奉为经典。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这个比喻是新颖奇特的。将景物,以人比拟,而且还毫无突兀之感,这是最让人感叹的。苏轼认为,西湖就像是美人西施一般,不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适宜的。这里是说西湖的美景,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值得一看的。


查看更多
4 苏轼写的口吃诗《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是怎么诞生的?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中国人常说“艺高人胆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了顶尖的武艺,就可以在江湖上自由行走,无往而不胜了。此话出自《三侠五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后来,它的意义扩大,多用来指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非常高超的技艺的话,那么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的自信,充满勇气,很有胆量。其中“技”的意义就不再单单指武义了。

如果把古典诗歌也比作一个“江湖”的话,您认为谁是天下第一呢?在我,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用“艺高人胆大”来形容大文豪苏轼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我说,苏轼的文字掌控力堪称千古第一,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反对的。

不信,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苏轼的一首即兴之作,堪称千古奇诗。如果没有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口语级别,你就别想一次性非常准确地流利地读出来。这首诗就是《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全诗如下,做好准备。预备,读!

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

荆笄供脍愧搅聒,干锅更戛甘瓜羹。

怎么样?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能够一次性地,非常流利地,非常准确地读下来吗?如果您能够做到,那我真的非常佩服你。反正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读几遍下来感觉都要成“口吃”了。

言归正传,这样的古诗在历史上俗称“口吃诗”,不仅仅苏轼写过,古代很多诗人也写过,例如大诗人温庭筠,大才子纪晓岚等等。只不过相对来说,在文字的把控力上,苏轼显得更加游刃有余,留下很多“千奇百怪”的诗作,例如回文诗,嵌字诗,集句诗,合字诗等等,可以说很有些待才逞文的嫌疑。

不过,你也不能以此来批评苏轼不谦虚,谁让人家有才了,是不是?现代人崇尚“有财任性”,古人崇尚“有才任性”,谁水平高谁水平低,咱也不好说,咱也不能讲。那么,什么是“口吃诗”呢?

“口吃诗”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产生了,例如南北朝诗人王融的“园蘅眩红蘤,湖荇燡黄华。回鹤横淮翰,远越合云霞。”所谓“口吃诗”就是由许多双声字,叠韵字和同音异义的字连缀起来,组成音韵重叠而又拗口的诗歌,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绕口令”。

但是相比于绕口令来来,创作“口吃诗”非常不容易,具有很高的难度。为什么,第一,即然是创作诗歌,首先它肯定要押韵,和韵。这本就不容易;第二,它必须言之有物,有诗意,不能仅仅只是把几个双声音节排列起来。

这首诗是苏轼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上所做。当时他和朋友游赏到此,见亭上题了一句诗“玄鸿横号黄槲岘。”一行人百思不得其解,唯有苏轼对出下联:皓鹤下浴红荷湖。其他人一听皆大笑不已,便又请苏轼再借此做首诗,于是这首诗就诞生了。

看到这里,我就更加佩服苏轼了。因为这是即兴之作,不仅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文字掌控能力,而且还需要创作者才思敏捷自信满满才行。那么,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在座之人潇洒不羁的样子。

诗句的大意是说:诗人站在九曲亭上远眺,看到了很多的风景,有高高雄距的城池,有躬耕的农民...

查看更多
5 苏轼豁达的诗词有哪些?苏轼一生多灾多难,却有乐观豁达的胸怀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每次读苏轼的诗词,总感慨他人生的多难,处事的豁达及心灵的睿智,他的一生,历经风波,多次遭受贬谪,还遭逢多位亲人的生死离别,饱受人生的艰辛与苦难,但他却能以宽广的心胸和坚韧的毅力,直面人生的缺憾,超越痛苦,化解苦难,这些从他的诗词中就能体现出来。

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贬谪放逐,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拉的下面子,活出了气骨和风范,当看到兰溪水由东往西流的奇观时,即景而作,针对白居易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发出了自己乐观旷达的声音“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只要心态年轻,就可以焕发出和年轻人一样的朝气。这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

2、《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同样作于元丰五年被贬谪黄州时,当时苏轼的职务是团练副使,相当于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人生可谓是已经跌落谷底,但他却并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一次他在雪堂饮酒大醉,回到住所时因敲门不应,便一人来到江边,在万般感慨中写下这首词。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是苏轼强调身不由己的苦恼,也感慨世人都在为追逐功名利禄而劳神,更不知道自己何时能真正放下名利去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后一句表现了苏轼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自己能把劫后的余生真正溶于大自然中。

3、《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绍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再次被贬惠州,当时的广东为蛮荒之地,很多被贬到这里的大臣都多有哀怨嗟叹之辞,只有苏轼不同,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了自己随遇而安的精神,还对岭南的风物进行了赞美。苏轼曾因为仕途坎坷想过避世归隐,但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而未能如愿,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出世和入世的两难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苏轼一生多灾多难,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胸怀,无论走到哪里都全心全意为百姓做事,直到现在,苏轼生活过的地方,都留有他美德善政或诙谐智慧的美丽传说,他生前受爱戴,死后依然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实在是少有人能比。


查看更多
6 苏轼随手写的一首诗,谁知竟成千古绝唱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作为宋代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苏轼才华横溢,魅力四射,不仅让同时代的人深深折服,还让很多后人倾慕不已。从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它的文字之美,更多的是诗人投射在字里行间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总能感觉到一种充满力量的、散发温暖的人格精神。他一生几历生死,宦海沉浮,活脱脱一部最真实的人间悲剧。然而,在他所有的诗文中,我们很少看到怨天尤人的不平和愤恨,看到更多的是乐观昂扬、幽默旷达,越挫越勇的精神气。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将这种乐观昂扬的心态传输给他的亲友,给他们以心灵安慰。其中,有一位叫刘景文的朋友,年近60了却仍然失意困顿,潦倒不堪。为了安慰这位朋友,苏轼随手写下了一首最昂扬的诗作,谁知竟成千古绝唱!它就是《赠刘景文》。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是一个50多岁的老人了。和刘景文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进入了迟暮之年。对于未来,诗人当然一无所知。事实上,写完此诗后不久,他就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几同走入了死路。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苏轼用自己旷达乐观的天性,很快就适应了外界的变化。他并没有因为年老遭贬而变的颓唐消沉。相反,越挫越勇,始终昂扬!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的一生写照,给人以大彻大悟之感。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写景,意思是说:此时已是秋末初冬了,荷花早已经凋谢了,就连那像高举的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真是万物凋零,一片肃杀。然而,你看那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它的花枝却还依然在傲寒斗霜。

这两句抓住了“荷尽”、“菊残”两个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之景;此外,通过“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以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它虽然是写景,实际上却处处是在写人,用菊花的傲霜斗雪来赞扬朋友的高尚品格和节操。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全诗灵魂所在,最是昂扬温暖。诗人告诉朋友:“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其实就是现在。因为此时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在古人眼中,橘树和松柏一样,最能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

这两句由写景转入议论,揭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从古至今,在很多文人的作品中,秋冬都是萧瑟悲凉寒冷,令人忧愁的。然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一反常态,给人以昂扬积极乐观的色彩。在词人眼中,冬景虽然萧瑟,但却硕果累累,令人喜悦,这一点是其他季节所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表面上是在抒发个人对季节的感受,实际上是借秋冬的“橙红橘绿”来比喻人到壮年,虽然青春不再,但却是人生最成熟,依然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诗人希望朋友珍惜时光,乐观昂扬,不要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苏轼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苦难,这首诗表面上是赠给朋友的一首劝勉诗作,其实它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一生的写照呢?诗作没有一字涉及朋友,却处处充满对朋友的勉励...

查看更多
7 苏轼九死一生后给儿子写了首诗,这首诗有几层意思?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的中国文明,代代相传,从来不缺少具有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也不缺少具有才华的文人墨客。从屈原到陶渊明,从初唐四杰到唐宋八大家,中国的文坛永远都是群星闪耀,绚烂夺目。而宋代的苏轼一定是这些群星中最为闪耀的一颗,他不但有才华横溢,还有一颗善良的赤子之心,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贡献,绝对是超一流。

但是苏轼也有自己的苦恼,他就是太直白,就是太耿直了。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他总是敢于直谏,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得罪了皇帝,得罪了掌权派,不断被贬谪,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只能靠着乐观的态度,在自我安慰中找到人生的出路。即使这样,他还是成功了,被贬得越来越远,环境越来越艰苦,但是,他却越来越豁达,词风越来越豪迈、高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以为这样敢说敢做的苏轼一定是一往无前,毫不畏惧的,永远自信满满,横冲直撞的。但是,“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其实也有后悔的时候,他的后悔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儿子寄托的希望上。“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期间,他的侍妾朝云生下一子,这时苏轼想着自己的人生际遇,便给儿子写下了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结合苏轼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降生给苏轼带来了许多慰藉。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处处巧妙,遣词造句,匠心独运。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里可以看到苏轼对于时局的不满和牢骚,也可以看出这是他的辛辣讽刺。

世间父母都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但是苏轼却反其道而行,他自己就因为聪明过了头总是与当权者对抗,最后落得被贬官发配的命运。与其聪明,还不如愚笨了,这样或许能够无灾无难混到公卿的位置。这就是苏轼对于新生儿的一种希望和祝福了。这恐怕也和当代许多父母的观点是一样的,他们也不苛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多么与众不同,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凡凡度过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

父母总是自以为是的为了孩子好,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帮助孩子规避风险,但是却忘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长来阻断一切危险和困难,而是当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支撑和坚强的后盾,能够帮助他们,告诉他们,“你可以的,我们相信你,你可以完成,你可以做得很棒”。有这样的后盾,一切就够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将会勇敢面对,敢于探索,他们有勇气,因为他们相信背后有父母的支持,一切都可以完成。

当然苏轼的这首诗除了有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有对孩子的劝告,更多的还有对政治时局腐败的一种讽刺。最后一句才是关键,“公卿”都是“愚且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人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才是最大的隐患。

这首诗...

查看更多
8 苏轼弥留之际写了首《观潮》,这种写法太过独特大胆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在诗词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如果说唐代时期诗仙李白的水平最高,苏轼在宋朝则首屈一指,无人能比,他是宋朝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苏轼的才艺不限于诗词,他在散文、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甚至他还涉足美食、造酒和工程建设领域,而这些都不足以说出苏轼的全部,他也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普通百姓的朋友。

苏轼的性格特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追溯,他具有的是一个和蔼可亲、机智幽默的形象。苏轼写了大量的哲理诗,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了无事不成诗的地步。

苏轼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但是苏轼的一生也是颇不得意的一生。面对人生的坎坷,他总能从各种遭遇中总结人生的经验,他的很多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真谛。

苏轼临终之前,他的小儿子即将去中山任职,弥留之际,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观潮》,将他的万般心思凝结在这一首小诗中,其中自然也蕴含着深意。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写法太独特,第一句和第四句完全一样,这种写法太过大胆,一首七言绝句总共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使用重复字,甚至即使用于修辞的叠字,都慎用的,而苏轼就敢这样写。

那么苏轼的这种写法有何奥妙之处呢?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否有不同的寓意呢?庐山烟雨和浙江潮都是令人心醉向往的美景,如果不去观赏,将是终生遗憾。

我们先分析中间两句,没有去过这两处景点观赏,很多人心里痒痒,但是去观赏之后却发现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这就有“看景不如听景”的意思了,是游览者的普遍感受。

回过头来我们再分析重复的那两句诗,第一句充满的是期待,未曾到过庐山欣赏烟雨,也没有观赏过浙江的潮水,心向往之。而体验之后,烟雨和潮水没有改变,这些景色不过如此。

这就有点儿禅味了,是人生经历之后的大彻大悟。苏轼在弥留之际,写下这首诗,他是在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他曾经仕途坎坷,甚至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

面对人生的坎坷,苏轼也曾经脆弱,尤其是被朝廷捉拿归案之前,他惊慌失措,甚至几欲投水自尽。一个豁达的人也有自己的底线,当不堪重负时,没有人能够坦然面对。

苏轼只是一介书生,面对皇家的威严和生死考验,他几乎手足无措,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经历过人生的考验之后,他拥有了冷静和豁达的境界。

就像这首诗,人生有烟雨朦胧的美妙,也有如浙江潮涌的波澜壮阔,他通过诗词作品充分赞美了大自然的风景,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苦难生活的傲视和对痛苦人生的超越,人的一生不过如此。


查看更多
9 苏轼所作的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与唐人写诗重情韵、重兴象的风格特征不同,宋人写诗注重“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因此宋诗出现了大量的理趣诗,典型特征就是包含浓郁的哲理色彩。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代表诗人,在其一生的丰富著作中,便有许多发人深思、富有理趣的诗篇。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苏轼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共同感受一下古典诗歌里独特的哲理性艺术审美价值。公元1061年,也就是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以表达怀旧和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便是根据苏辙的原诗所作的一首和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主要针对原诗中“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一人生感叹作出了哲理性的思考和回答。其实在公元1056年,也就是嘉祐元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就曾路过渑池,有过夜宿县中寺舍,共同题诗于僧房壁上的回忆。

但此次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却是独自一人路过渑池。所以苏辙写诗,一方面是回忆曾经的共同经历,表达惜别之意。另一方面则是感叹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即一入仕途,就身不由己,往来各处只能任人摆置。那么苏轼是如何认为的呢?他在诗中又是怎样给弟弟苏辙讲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呢?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首先,根据诗的内容,前四句可以看成是一部分。在这部分中,苏轼把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即我们人生所经历过的事情和地方,像什么样子呢?它就象天上的鸿雁飞到积雪的地上一样。雪地因为偶然的机会,有了鸿雁脚爪的痕迹,可是鸿雁还得继续飞行,哪里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正如苏轼与苏辙共同经历过的渑池访僧留题之事。苏辙在原诗中曾感慨如果与渑池没有缘分,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有缘分,为何驻足的时间又那么短暂?除了苏轼这次再次路过渑池,他自己还被任命过渑池县的主簿,只是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所以苏轼这首诗的开篇四句便是根据苏辙的感慨,上升到人生,发出了哲理性的议论。

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这四句也成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后来还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过的痕迹。其实对于我们而言,人生何处不是“雪泥鸿爪”呢?曾经驻留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多年以后再看,如今它们又在哪里呢?只不过徒留下一些痕迹罢了。

所以接下来的两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便对于自己发表的议论,进行了细节方面的补充。即当年接待我们的老僧已经死了,如今骨灰正放在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当年我们共同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坏了,再也看不到题诗的墨迹了。就象鸿雁在雪上留下的鸿爪,一旦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从苏轼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描写来看,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但是若只是这样,就不符合苏轼...

查看更多
10 苏轼写给官妓的诗词《赠黄州官妓》,它其实有多个版本?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词

《赠黄州官妓》

苏轼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首诗收录在清人冯应榴编注的《苏文忠公诗合注》中。苏东坡即将离开贬所黄州前夕,在一次送行的宴会上,官妓李宜求其在自己的领巾上题诗。苏大学士写完前两句,即搁笔与客人笑谈应酬。并且此二句诗看似意境平平,似无奇特之处。良久,李宜再拜来求,苏轼方才想起此事,遂补足画龙点睛的后两句。

此事被传为佳话。如同杜甫那句“黄四娘家花满蹊”,让邻居黄四娘留名至今;苏轼这首诗,也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妓“李宜”,成了知名人物。然而,《赠黄州官妓》其实是有多个版本的。

例如:

东坡四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主要区别在第一句的“时间”和第二句的“人名”上。然而,当我考证原诗中的时间关键词到底是“四载”还是“五载”时,却又发现了一个“七载”的版本;并且这个官妓的名字,也出现了第三种写法——李琦。于是引发了我的兴趣,很想弄个究竟。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几年?

我查找了和这首诗有关的一些古籍文献,发现除《苏文忠公诗合注》外,还有《春渚纪闻》 和《清波杂志》两部宋人笔记,以及宋代学者陈岩肖的诗评《庚溪诗话》,都对诗作和背景有记载。何薳的《春渚纪闻》卷六为《东坡事实》,所引诗、文多为辑佚者所取,即苏轼诗文集中没有的。其中一则内容题为“营妓比海棠绝句”,原文如下:

东坡在黄日,每日燕集,醉墨淋漓,不惜与人。至于营妓供诗,题带画,亦时有之,有李琪者,少而慧,颇知书,时亦每顾之,终未尝获公赐。至公移汝,将祖行,酒酣,琪奉觞再拜,取领巾乞书。公熟视久之,令其磨研,墨浓,取笔大书云:“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即掷笔袖手,与客谈笑。坐客相谓:“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即将撤具,琪复拜请。坡大笑曰:“几忘出场。”继书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座击节,尽醉而散。

“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其中“七岁”二字可以肯定是错误的。根据林语堂《苏东坡传》附录的苏东坡年谱,因“乌台诗案”,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谪居黄州,并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也就是说按照史实的话,苏轼在黄州应该住了四整年才对。

但是,“五载”这个版本是错的吗?冯应榴是著名的乾嘉学者,潜心专研诗学。他汇集历代旧注,对苏诗重作注疏,严谨性和准确性自不必怀疑。因而,说“五载”也是对的,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人有服丧守孝三年的说法。而实际情却是,如若丧期恰巧从第一年的年尾算起,那么到第三年的年头,总共才十几个月,也可以号称三年;在春秋时期,比较常见的是二十五个月的服丧期。因为两年是二十四个月,再增加一个月,超过两年就可以算作三年了,可见古人是很会“讨巧”的。

由此便不难理解,“东坡五载黄州住”这句是没毛病的了。1080年2月到1084年4月已经超过48个月,因而可以号称“五载”。

多个版本的具体差异及其辨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