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郑板桥的两首渔家诗,古代的渔家是什么样的?

2020-07-30 郑板桥的诗 郑板桥的经典名句 郑板桥最有名的诗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有人直率敢言,心中藏不住事;有人沉稳寡语,遇事从不慌张。这世间很多人才华横溢,却因为意气用事而被人嫉恨,清代一位诗人就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故里。下面一起欣赏郑板桥的两首渔家诗,古代的渔家是什么样的?

渔家

清代: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郑變,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兴化人。他书画皆负盛名,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人早年贫困,45岁才中进士,曾任两任知县,后以办赈济之事,为豪绅诬告去职,遂居扬州卖画度日,他的诗具有真率自然的风格。

这是一首描写渔家生活的小诗,前两句重在叙事,“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百二钱,指为数不多的钱;籴,买进粮食。炊饭,烧饭;放船,顺着水流行船。渔家生活简单而又艰难,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像范仲淹在诗中描写的那样,“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是如此辛苦,却收入只够维持生计。

接下来更深入地描写渔家的生活,“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渔民们每日辛苦劳作,有时满载而归,有时却空手而回。他们居无定所、以船为家,经常是食不果腹,“湿苇烧难着”,诗人只是举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反映出渔家生活的困苦。卖鱼买米,本是常事,但以湿苇当柴,难以烧着而晒于岸边,却反映了谋生的艰难。诗中叙事结合写景,虽然笔墨不多,却宛然一幅渔村风景图。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代:郑燮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18年,山东大旱,郑板桥当时是潍县县令,因为请求赈济饥民之事,他得罪了别人而被罢。离开潍县回乡时,诗人告别潍县的朋友绅士民,即兴创作了这首诗。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归里之时一贫如洗。

作者为人正直,不愿逢迎,于是上司借故罢赶走了他。诗人虽然觉得怨恨,但并不可惜。他今年已经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若是换了别人,早已是脑满肠肥,可是诗人却“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囊橐,指一种口袋。离开县衙时,诗人随身只带了一囊书画。北宋徐积有诗,“满袖清风秋月淡,陶潜遶遍菊花篱。”作者借用来表达出自己磊落的一生。

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感慨,“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诗人赠送给朋友一幅画,上面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鱼竿。青竹四季常青,凌霜傲雨,象征着坚韧不拔、虚怀若谷,诗人托竹寓意,蕴含深刻。郑板桥之前就写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而鱼竿是渔夫的必备品,渔夫往往代表一种高士隐者,诗人以此表达出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纵观郑燮的这两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看似白话似的叙述,却蕴含深刻。诗人三言两语就刻画出渔家的艰苦生活,也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但是诗人位卑言轻,虽然多少年来一直在为百姓谋福利,可是最后连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怎不让人心碎。这样的九品芝麻官不做也罢,从此却多了一位令人钦佩的大画家。


上一篇 : 丁奉斩杀张辽的情节是怎样的?丁奉是三国哪个国家的将领呢
下一篇 : 你知道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吗?关于张辽之死有这么简单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