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诗词赏析,看不到希望,辛弃疾只好以诗词自遣

2020-07-08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

老话说时势造英雄,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总会有英雄应运而生,这个现象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方面是混乱的时代给了英雄舞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改变了一些人的特性,让本不是英雄的人变成了英雄,它们两个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关系。

既然有英雄生在适合的时代,也一定有一些潜在的英雄生错了时代,他们与时代相抗争的历史,将会变成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悲剧。

这样的悲情英雄在中国古代不胜枚举,最具知名度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在两宋时代,朝廷暗弱,山河破碎。想我中华泱泱大国,有志之人、有才之人都不在少数,然而却因为时代的限制,这些人始终无法畅快的施展胸中所学,实现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愿望,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被侵夺的中原也没有被收复。但是活跃在两宋期间这些英雄却被一一铭记青史。

不为他们取得功绩和他们坎坷多愁的一生,为的是他们身上的豪情凛然。说他们不是英雄吗?他们就是英雄。

今天要讲的人物,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被朝廷放还闲居了大半辈子,但是收复中原的愿望却在他的心中呆了一辈子。上位的日子自不必多言,整兵秣马,为了收复中原尽全力的准备,而闲居的那些日子,辛弃疾也不是真正的闲着,他前前后后向当时的朝廷上了20多道奏本,铺陈时事慷慨激昂,只是这些上书都被搁置,偏安一隅的朝廷本根没有真正的想过与北方政权开战,心心念念只是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看不到希望,辛弃疾也只好以诗词自遣,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满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虚实结合,它所描写的场景看似都是超现实的,诸如姮娥,月宫,桂树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然而诗人用这些意象抒发的感情,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诗的表面超脱在尘世之外,然而内里还是人间的喜怒哀乐。

这首词上下阕的结构按景与情来分并不算明确,但如果以诗人的感情基调来分,可谓泾渭分明。上阕更多的是借明月来抒发愁绪,下阕却突然变成了豪情万里,壮怀激烈,这两者又是统一的,最终归于现实的无奈之中。

先来看上阕,中秋的月亮皎皎于空中,洒下万里的金辉,仿佛是刚刚磨好的铜镜飞上了天空,印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拿起酒杯,遥问月宫中的嫦娥,头上的白发渐渐多了,这可怎么办是好呢?

政治上看不到希望,自己又无法阻止岁月的流逝,看着自己一天天老下去,收复中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微小,在这中秋佳节,乐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情。

然而下阕风格突变,就让我乘着万里罡风在天空中自由地遨游吧,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能把月宫中的桂树砍掉,人们说月亮就会洒下更多的清辉了。

诗人从上阕的悲伤中走了出来,恢复到以往的豪情壮志中去,尤其是下阕开头的一句,简直是气壮山河。想要砍去桂树的想法,也颇为耐人寻味,月光是否意味着诗人心心念念收复中原的梦想,而吴刚始终砍不倒的桂树,就是横亘在诗人与大好河山之间不可逾越的阻碍吧。

辛弃疾词中的一大特点是用典多,这首词上下阕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化用前人的诗句,把每一句诗都用出了属于辛弃疾的特色。

第一句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中的“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二者的诗意大概相似,都是在感慨岁月的流逝,白发的无情。第二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中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表达的也是相似的意思,只是在意愿上更强烈了一些。

整篇词从首至尾都在围绕着古代的神话传说说事儿,表达了自己反对朝廷偏安,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上一篇 : 辛弃疾霸气的词赏析,辛弃疾的豪宅有多大?
下一篇 : 为何刘裕北伐最后只能划上了一个遗憾的休止符?原来是因军中起了内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