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近乎偏执的念头,有些事情一定要去做,有些地方要去看。但经历多了、感悟多了之后,回头看看,会发现当时的执着的东西不过是云烟。
苏轼便是在离世前突然悟出这样的道理,为儿子写下了那首《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的潮汐,都是值得前去欣赏一番的美丽景象,倘若错过,会是缺憾。但终于到了庐山和浙江,看到了朦胧的烟雨和汹涌的潮水,却没有预想中惊喜的感受,只觉得烟雨就是烟雨,潮水就是潮水,仅此而已。
短短两句诗,却道尽了人生真谛。
这首诗是来自佛教宗书《五灯会元》中的一段著名语录,书中将入禅分为三个境界: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其三,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苏轼所言,正是此意。
初见之时,看到是烟雨和潮水;当带着“非看不可”的念头去看美景时,到了山水面前,就发现原来这只是普通山水,没什么特别;等到阅历丰富,明白人生许多道理后,再用最初的心境去看山水,又会发现山依旧是山,水依然是水。
这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渴望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面对生活中的纷扰,想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很难的。
苏轼作《庐山烟雨》时已是晚年,刚刚结束长期流放的生活,而儿子苏过即将要去做官。苏轼在离世前便写下这首诗,希望儿子未来面对社会中的喧嚣,不要被太多东西牵绊,始终保持平常心。这首诗最终也成为千古名作。
回看苏轼的一生,年轻时,苏轼也是一个志向高远、一心想报效祖国的有志之士,可几乎一生都没有受到重用。
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远大理想;因乌台诗案被贬时,他又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不甘和苦闷;被贬第三年时,苏轼已变得更加洒脱,《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独行”颇有道家的气质。
年事已高,阅历增加,对人生的感慨自然发生了改变。从壮志凌云到从容豁达,苏轼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最难的是保持一颗坦然的平常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不论如何,你的经历都是与别人不同的,看到的“山水”也是不同的,既然如此,何不安之若素,坦然面对。
苏轼的人品和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细细品读苏轼的诗总能得到不一样的人生启示,这些启示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