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苏轼定风波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
查看详情>>苏轼写的一首名词《定风波》赏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遵睛,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从词的小序看,作者是“为时”、“为事”而作,是“有感”而发的。词中通过沙河道中遇雨这一件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的描述,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词一开头,作者就以爽朗之笔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穿林打叶”的骤雨,作者的态度是“莫听”,一面“吟啸”,一面“徐行”,无所畏惧。这两句看似平淡,却很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在急迫的境遇中处之泰然的神态。而下面“竹杖芒鞋轻胜马”句,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说明。这一句有司马图“杖藜行歌”的境界。途中遇雨,别人狼狈不堪,作者自己却如履空灵之境,觉得竹杖草鞋别有其趣。刘腺载认为,苏轼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遇他人以为极艰苦之境,而能外形骸以理自胜。”
是颇有见地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语意双关,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作者斩钉截铁地表示:“谁怕?”用一反诘语,增强了表情的力量。“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说即使一生出没于烟雨,也任凭它去,没啥了不起。气概何其豪迈!这一句,是苏轼坎坷生活的小结,也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写照。
他虽遭受政治风雨的无情袭击,熬过冤狱和贬谪的生涯,可是他不颓丧,不动摇,从来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里,也隐约地透露了他随时准备以听其自然的态度,来对付阴晴不定、吉凶莫测的政治气候。
词的下片写他雨后放睛的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作者不但坚信风雨终将过去,而且预言“斜照”定然相迎。尽管春风料峭,“微冷”,他都迎着夕阳前进,精神状态始终是乐观、昂扬的。
结尾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由景起兴,发出哲理的沉思。“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写实也带象征意味。风吹雨打,他安之若素;斜阳复照,他无意外之喜。这种感情,不仅是当前直接看到的客观对象所引起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作者坎坷的生活经历孕育起来的对人生和对事物的看法。
苏轼是位有政治抱负的人,只是他的理想在现实的厚壁上碰得鼻青脸肿以后,不得不从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去寻求慰藉。他在政治逆境中,壮志未消,对世事未能忘情,又不与之奋斗,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迟观态度,这无疑是他的佛老思想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给人以文学艺术所不可缺少的新鲜感。山林遇雨,“已而遂晴”,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而感觉特别敏锐的诗人却独具慧眼,从中提炼出诗意来,写成这首词,既使人感到熟悉,又使人感到新鲜。
作者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这首词,你说是写景?是咏怀?是言理?都是,又...
查看详情>>与“苏轼写的一首名词《定风波》赏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相关的文章
品读各位诗词大家的《定风波》,苏轼最为经典
唐代教坊曲。敦煌曲子词联章两首,其中有“谁人敢去定风波”及“便知儒士定风波”句,这两首词为武将与儒士回答,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
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为通用之正体。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欧阳炯、孙光宪、蔡伸、陈允平等也用以写闺情。魏夫人一首写暮春感怀,词情极为婉约;欧阳修词六首,多写人生感慨,可见此调适应之题材较广。但因韵律复杂,其中之两字句很难处理,用此调时应注意格律与词意之转折变化。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该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苏轼曾问”何处是吾乡“,歌女柔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正好解答了苏轼的难题。
〔唐〕阎选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这首词是五代时期后蜀平民阎选所作,着意描绘了萧索的秋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感怀。晚清著名文学家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注:“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在陆则莎满径荒,在水则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殆有感于王根,樊重之家,一朝零落,人去堂空,作者如燕子归来凭吊耶?”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这首词是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的豪情。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这首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一起点明离宴,似悲实旷。上下两片,浑然相融,以此短篇而写寻常事,而能见出作者之性情、思想,而有特出之“神味”。
〔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庆历六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