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走到人生的尽头,我们不会知道等待我们的究竟是什么,而我们究竟会剩下什么
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
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几往返兮极浦,尚裴回兮落晖。
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
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
因为王维的诗,我们时常忽略了他其实也是一位文赋大家。他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全才,诗写得好,画画得好,文章也写得酣畅淋漓,华美飘逸。
他的文章,有汉赋的大气和明艳,更有楚辞的飘逸秀雅,不像他的诗那样清静无为,却自有迷人之处。大家闺秀有她的风度,而小家碧玉也有她的娇俏。
这篇《双黄鹄歌送别》,写于他在凉州的时候,实际上,这是一篇思念家乡的作品人在外,特别是在遥远的异乡,总会有水土不服的时候,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适应凉州的气候和饮食,未尝不是艰难的事。
刚开始,还有浓厚的兴趣支撑着自己去尝试,可是在兴趣期过后,微微的倦怠自然就来了。这时候,他想起了远在长安的家,老迈的母亲和各自成家的弟妹,不知道家中的弟妹们,有没有照顾好母亲大人,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念这个远在他乡的兄长。
而母亲,是不是时常念叨起自己这远行的不孝子,时常记得他爱吃的菜肴,惦念他是不是穿好吃好睡好。离开家乡久了,总会时常惦记。经历了边塞风情的王维,开始思念家乡,他想要回去,然而官职在身,并不是他想要离开就可以离开的。
机会就是来得这样巧妙,不久之后,开元二十六年,就在王维出使塞外的一年之后,李林甫发现了河西地区的富饶,于是兼任了河西节度使,而原来的节度使崔希逸,则被改任为河南尹,王维跟着上司,从凉州折返,回到长安。
可是,以这种方式归来,并不是他所愿的,何况在回京之后不久,上司兼好友崔希逸就积郁成疾,郁郁而终了,为此,王维更加怅然了。
在长安的月下,他回忆起刚刚出使塞外时的情景,以及同崔希逸初遇的时节。他的上司,同样笃信佛教,甚至还让最心爱的女儿出了家。两人都是十分爱佛的人,这样两个人共事,自然觉得事事畅快,有知音之情,知己之谊。
崔希逸骤然之间的离世,让王维重新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命运的诡。这一生,他才过了一半,可是他已经尝过了太多悲欢离合的滋味,他不断地失去什么,又不断地拥有什么,然后又重新失去了。他悲愤过,痛恨过,伤心过,无奈过,可是这一切,在强大的命运面前,软弱得不堪一击。
因为害怕自己堕入红尘,于是干脆不要步入红尘;因为担忧自己会受伤害,所以干脆不再付出感情;因为害怕最终还是失去,所以宁愿从一开始就不要得到。
太多的患得患失,阻碍了感情的丰沛,也阻碍了人生的圆满。我们总是要不断地尝试,才会不断地得到,而不是因为害怕失去,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连一个尝试的机会都不肯给自己。
最终,凡事都是会同自己告别的。王维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依旧会勇敢地去承受,去爱,去恨,去相信,去经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
查看更多与“王维的边塞诗有哪些?与摩诘相比王维更有资格被称为边塞诗人”相关的文章
提起著名的诗佛王维,我们想到的可能大多数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优美的意境为其赢得了极大的名声。但是王维也写过许多其他类型的诗作,也都写得非常好,比如下面这一首边塞诗《陇头吟》,以旧乐府题写成的诗作,诗的题目又叫做《边情》。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起首两句便气势不凡,写一个充满了豪气的游侠少年,在夜晚的时候登上戍城的高楼观察星象,正是一位跃跃欲试、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其豪情令人敬佩。接着笔锋一转,从长安少年写到明月照耀陇头的凄凉情形,在凄清的月夜下,无比荒凉的边塞上,戍边的军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表达自己的哀思。
前四句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说长安少年渴望建功的心思是幻想,那么后两句陇上行人便是血淋淋的现实,这两者的差距,是如此的悬殊不等!让人感到震撼。
接着,作者由笛声引出一位身经百战的关西老将,他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仿佛正是那位长安少年所追求的,但是,立下了大功的老将,听到这个笛声之后,不禁驻马泪流,而痛哭的原因,在后面两句中给了出来,部下的裨将都已经是万户侯了,而他却依然沦落边塞!这是何等令人辛酸、何等令人悲怆的事情!
诗的最后两句,引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苏武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听过,牧羊十九年,忠心耿耿,可是回来以后,依然不受重用!这似乎是对关西老将的安慰之词,但细细想来,却令人不禁了然:自古朝廷论功行赏都是不均匀的,无功的受到大赏,有功的受到排挤,令人悲愤也令人无奈!
清朝的房东树很推崇这首诗,曾经说过:“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此诗短短十句,将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特殊的人群作出了对比,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的长安少年,成了明日的陇上行人,再到后日的关西老将,原来这是一脉传承的!这不就是一位边将的一生嘛!令人发省!
与“王维的经典边塞诗《陇头吟》赏析,起首两句便气势不凡”相关的文章
生在太平盛世,有时候不免感觉悲哀,有时候看着电视里面的烽火狼烟,心也被带回到了那个年代。没错,每一个男人心里面至少都有一个边塞梦,若没有这个梦,即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景仍在,却隐隐约约觉得少了一丝什么味道,似乎是存在于空气之中的那股肃杀,若没有这种味道,想要体会山河只壮丽,恐怕没有“壮”,只剩下“丽”了。
因此,生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只能通过诗歌去体验古人心中的边塞,比如诗人王维,他可不是一个只会写字的弱书生。从他的笔锋来看,我相信王维是拿得起刀,上得了马的,要不然他也写不出“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这样的诗句。在我们的印象中,边塞诗歌从来都是充满荒凉的,但是王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且看他这首《少年行四首》。
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二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三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四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开篇两句就是美酒少年,此处是以秦国为例子,新丰和咸阳都是陕西的地界,新丰的美酒多,咸阳街上游走的少年多,少年意气相逢,为君痛饮,马匹就拴在楼下的垂柳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国家有难,这一群意气相投的青少年马上就能揭竿而起,报效国家。
接着再往下就讲述了汉朝君臣远击匈奴的故事,汉武大帝时期的汉朝那叫一个扬眉吐气,君臣相欢,将军带着天子的印绶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俘虏他们就像是俘虏一群羊一样简单。
最后将军用白羽制作的弓箭去射杀单于,达到消灭匈奴的目的。如此此诗完结。
我们通篇来看,诗人刚开始写的是秦帝国,是用这里来代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因为荆轲,盖勒,秦舞阳都到达过这里,这里是英雄聚集的地方,充满着少年意气,有着万丈豪情,一直写到汉家君臣远击匈奴,这就意味着当年的热血少年已经成长成为了有责任担当的大将军,有能力真的打击匈奴报效国家了。
通篇灵气盎然,让人觉得这首诗充满了报过的豪情和热情,没有边塞的冷酷,充满了昂扬的气息,当为佳作也!
与“王维的这四首边塞诗赏析,它与其他的边塞诗不一样?”相关的文章
王维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描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唯美,特别是他晚年隐居在终南山,这一时期他在思想上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也使得他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处处流露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并且读来更是令人心安。另外他的作品传唱度也是很高,相信对于大部分喜爱诗词的朋友来说,对于他的诗都不会陌生。一首《相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了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即使是三岁小孩也能够通篇背诵,所以他的作品流传得极为广泛。
那么王维的题材也是要极为丰富多样,各种不同的题材,也都被他描写得出神入化,譬如这首《陇西行》,那就是一首很独特的作品,也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然而我们给王维的定义是山水田园诗人,可是他写起边塞诗人,同样不输那些边塞诗里的名家,也是写得极为深刻,也很是传神。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的这首边塞应当说是别具一格,而他写这首诗时,正是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域,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之下,诗人见到了边塞的风光,也感受到边塞残酷的战争,为此匆匆写下了这么一首经典的名篇。那这首诗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是同样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不失为一首难得的佳作。
其实王维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充满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这也正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并不像李白一样活得那么洒脱,也不像杜甫一辈子活得颠沛流离,他一生还是比较平静,为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里处处有一种深刻的哲理,正是由于他一直是在思考,而他的这种思考又是极为深刻。而他的这首诗也是写得极为深刻,另外更是大气磅礴,通篇令人热血沸腾。
第一二句写得就有气势,更是把边塞的情形,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那这两句诗也是要极为好理解,由于边关告急,从身边总有见到飞驰而过的马,那些手中举着马鞭,十里又是十里地奔跑着,每到了五里之后,便是要扬起手中的马鞭,希望马可以跑得更快一些。
第三四句则是写到了当时的局势,并且写得也更加的凄美,也更加的生动,”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西北都护府的更是送来了加急文书,现在匈奴的军队已经是被团团围困在了西域重镇酒泉。这几句更是写得极为传神,更是把那种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很是传神。
第五六句则是这整首诗最经典的两句,更是再次把边塞的风光,以及那一份紧张的气氛描写得更为深刻,”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在这边塞的山关原野里,到处都是皑皑白雪,放眼望去只见漫天白雪,完全看不见烽火烟。在这两句诗人以一种极为生动的口吻,再次描写了边塞的风光。
王维尽管不是边塞诗人,可是他的这首《陇西行》,却是同样描写得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所以读这样的作品,也最是能够感受到边塞独有风光,以及边塞残酷...
查看更多与“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陇西行》赏析,诗人描写得大气磅礴”相关的文章
边塞是诗人们心之向往的地方,许多人终生都没有去过边塞,但是却靠想象写下了心中圣地的样子。王维年轻的时候也幻想过边塞的样子,他在梦里无数遍的去过那个地方,那里一望无际,天高云淡。也许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有一天真的能够来到那里。在大唐,那个不流行旅游的时代,王维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边塞。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大漠里,一排马车像是蜿蜒的蛇缓缓向沙漠深处延伸,王维就在这里。不过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悲伤。王维的悲伤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出行的目的,因为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并任命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另一方面,此时王维的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一同带走的还有腹中未出生的儿子,只给他留下年幼的女儿。而立之年家中发生这样的变故,仕途又不顺利,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王维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与悲伤。他的命运从来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一次当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的时候,他都会遭遇不幸。他觉得他的一生就像是飘飞的蓬草一样,无依无靠,不知道归宿在哪里。
这时,大漠的景色让他眼前一亮,一条长河出现在他的眼前,那圆圆的落日,在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漠里是如此荒凉,又是如此温暖,而远处的一道孤烟像一把利剑直指苍穹,令人震撼。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他要把这份荒凉与孤独、温暖与震撼画下来!他不但画了下来,还写了一首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可以成为边塞诗的代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提到了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理解。香菱曾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两句也是整首诗中最著名的句子,将大漠风光写绝了。直到今天,人们到西北部大漠旅游,仍旧会不自觉吟诵这两句诗。可见,这首诗多么脍炙人口。
这首诗以叙事的方式,讲述王维出使途中的一个片段。首联交代了作者出塞的目的,一个“单”字,说明是轻车简从,一个“问”字,表明出使慰问的目的。颔联与颈联四句,以工整的对仗,描写出大漠独有的典型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完美地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创作特点。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这是描写塞外独有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烟由狼粪点燃,经风不散,不斜而直,因此称作“孤烟”。“孤”凸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坚毅。长河纵横线条交错,显示出大漠之广衰无垠。落日用一“圆”字,给人以苍茫壮阔之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尾联写诗人在居延...
查看更多与“王维最著名的边塞诗,以至于一提起沙漠就会想到它”相关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当中,不乏各种看破世间冷暖、时常感叹兴亡更替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要么怀才不遇、要么被人诬陷……以至于读他们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悲凉之感。
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诗佛”王维的一首诗作。
先说说王维这个人,也确实不愧于他这个“诗佛”的称号。他的许多作品,读来会有一种很“佛系”的感觉。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等等。
公元713年,王维年满十五岁。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家准备到长安游历。路过长安郊外的骊山时,在山脚下看到了秦始皇的陵墓。
看着满山的野草,王维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兴亡盛衰的感叹,于是提笔作下了这首《过始皇墓》。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王维在诗中说:
当初那座雄伟的秦朝墓地,如今已经成了长满野草的山岭;在这地底下,幽暗的地宫却是豪华壮丽的宫殿。墓顶镶嵌的珍珠就像日月星辰一样,墓底用水银灌满,像是奔流的江河湖海。
这地底下如此阴冷黑暗,那墓中的江海人岂能渡过?墓中永远没有春天,又哪能等到雁鸭飞回来?墓旁的松树仿佛是被秦始皇敕封的大夫,一阵风吹来,只听见松树哗哗作响,如同大夫的声声哀悼。
当年的秦始皇,曾经去祭祀泰山,途中忽逢大雨。秦始皇便到一棵大松树下避雨。后来,秦始皇感念这棵松树,便把这棵松树封为“五大夫”。
而此时此刻,秦始皇早已作古,却仍然是一棵棵松树为始皇帝守墓。只是朝代变换,秦始皇拥有的那些繁盛,也早已跟随他灰飞烟灭。
王维写下这首诗时,年仅十五岁,却只用寥寥80字,便一针见血地把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表现出来。
秦始皇生前要建华丽的阿房宫,死后的陵墓也同样规模宏大——整座陵墓像山岭一样高大,墓上的明珠如同日月,墓中的水银就像江河,就是那陵墓中的雁,也是黄金制成。可见秦始皇陵的豪华。
但再豪华、再阔气又如何?“江河”中无人渡船、大雁也不会随着四季交替而冬去春来。这一切,都显得毫无用处。只有那松林的声音,像是大臣们对这种铺张浪费的哀怨。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过始皇墓》就是一个绝佳的典范。
王维在诗中,使用“苍岭、紫台、星辰、九泉”四个意象描绘出来的画面,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表现出秦始皇极其铺张的景象。
整首诗由表到内、由浅入深,极富层次感,可以说是王维视觉印象的代表作品。
有人说,这首《过始皇墓》表现了王维的倾向性。但我倒觉得,这首诗的悲凉感却是不强,仍然是像他的其他诗作一样,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秦始皇。
这种感觉,就像傅雷评价莫扎特那样:他从来不透露他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
与“王维的经典诗篇《过始皇墓》赏析,看着满山的野草,不由得升起一种兴亡盛衰的感叹”相关的文章
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将自己自甘寂寞的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一切的情绪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苏轼也忍不住赞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写山空寂和林幽深,但诗人却能够用简朴直白的字句描摹如此感人。两联都用衬托笔法,有人语响而不觉嘈杂,反而更显山林的空寂,有夕阳照而不觉敞亮,反而更显山林的幽深。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感受那自然恬静之趣。虽然没人知道,明月却知,偏偏有月光洒在他身上,自然与人是那么契合。诗人虽然独坐但并不孤独,内心是舒适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牛羊归向深巷,老人等候随牛羊返村的牧童,野鸡呼唤伴侣同宿,蚕儿静静地进入休眠期,收工的农夫荷锄回到村头,相见时依依絮语。在落日斜光的照耀下,人和动物都在及时地、惬意地晚归,使身在仕途的诗人心生羡慕。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自开自落的辛夷花,似乎使人感到人生亦正如此,辛夷花在山中,寂寞地开,寂寞地落。无人观赏,也无需要人观赏;无人惋惜,也无须人惋惜。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这样,自自在在,自圆自足。这是看破了荣落生死的达观,虽有几分落寞,但在落寞中却注入一种超脱乃至崇高的意味。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红叶凋零,常绿树木更显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忧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淡泊无心、悠然自适的云,就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注释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无生:佛教语。指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查看更多自打陶渊明开创了山水田园诗后,唐宋期间便不断涌现出了多位专注描写山水诗的诗人。而诗佛王维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又善于书画,他将画与诗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诞生了多首题画诗。著名的唐诗《画》便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首!(虽然这首诗的作者存在争议,不过目前为止诸多教材上面的作者依旧是王维)
除了这一首题画诗外,王维一生中写下多首经典的山水田园诗,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推荐5首最为知名的诗作,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吧!
01、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雨过后空山之中美丽的夜景。月光如水倾泻而下,映照着整片山林,清澈的泉水在静谧的山林中涓涓流淌着。远处唱歌而归洗衣服的姑娘们的歌声和笑声打破了宁静。景色是美的,浣女的生活也是非常悠哉的,这样的惬意的生活是笔者所向往的。
02、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静谧春山之中,桂花悄然而落。皓白的月光穿透云雾洒向春山,却不小心惊醒了林中的鸟儿,清脆婉转的鸟叫声响彻在山涧中。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山中的静景,后两句中由于月光的出现,惊动了鸟儿,过渡到了动景。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春山中的夜景写的羽羽如生,生动而又形象。
03、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鹿柴便是其中的胜景之一。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04、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05、春园即事
唐代:王维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这首诗写春中田园景色,意境清丽淡远,然而又色彩鲜明,写景如画。诗歌流动着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安闲恬适的情怀,清新优美。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间,从远处望去,清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白光;在翠绿的柳树丛中夹杂着几树火红怒放的桃花。
红桃绿柳,桔槔起落,畦开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摆棋对局,凭几蓬蒿,其乐也融融。如画般的景象,似梦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绮丽,赏心悦目。
王维晚年宜居在终南山后,其作品多为山水田园诗。而且王维的诗作用词平实,易懂,诗境幽美、静谧,都是非常难得的佳作。
与“王维的五首著名山水田园诗赏析,诗境幽美,都是非常难得的佳作”相关的文章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是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题一作《过青溪水作》,创作时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作于天宝二十年秋冬季节,是王维初隐蓝田时所作,另一种说法是作于王维晚年。
青溪是一条溪水,在陕西勉县,四川青川县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青溪古镇,与王维所写的青溪不是同一个地方,不能混淆,特此说明。
典故
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王维写道:“垂钓将已矣”,说要用垂钓来度过余生,不是说他真要一辈子坐在石头上钓鱼,这是隐喻自己想要隐居,暗用了严子陵垂钓的典故。
严子陵,名光,子子陵,是东汉初的隐士。他和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中兴大汉,想要请严光出来当官,但是严光拒绝了刘秀,还非常傲娇地改了名字,隐居起来。
光武帝对严光日思夜想,突然有一天齐国人对光武帝说:“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后汉书·严光传》
光武帝怀疑这个人是严光,便先后三次派人带着厚礼,还承诺给大官做,就为了请严光出山,可严光还是拒绝了。
于是,后人就创造了这个成语,来比喻隐居,还衍生出了很多表示不爱当官,就爱隐居的词,比如“子陵心、严子情、羊裘钓、子陵钓、严陵钓”等,比如李白诗《独酌青溪江石上》中写道: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如今,在浙江桐庐县的富春山麓,还有旅游景点“严子陵钓台”,相传就是严光当年钓鱼的地方。
王维这首《青溪》,写得平淡素雅,读来却有很醇厚的味道,闲适而有趣味,在淡泊中,让人若有所思,这就是诗佛的功力。
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层解读,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山水崎岖;第二层为中间四句,写山水美景;第三层为末尾四句,写山水生情。
青溪并不是什么奇特的景点,又有什么好写的呢,王维为什么却偏偏要选择青溪作诗?王维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他发现了青溪的平淡素雅,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常溪水,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你看诗中对景色的描写,从头至尾都是恬静、闲适,即使溪水在山石中碰撞出喧嚣的水声,却反而衬托得整个环境越发静谧。
而且,这种静谧不是单调的,静谧中有流水,有水声,有水草荡漾,有芦苇倒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一切是在变化的,又似乎没有变化,十分有趣,十分美好。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写的山水之景,既是自己的情。
最后,他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愿意效仿先贤,披着羊皮袄,坐在青溪旁的大石头上,闲来无事的时候,喝茶、吟诗、垂钓,偶有有人路过,和他们攀谈几句,遇到聊得来的,邀请他到那块大石头上,下下棋,当真是极好的。
仕途失意的王维,想来是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吧!
与“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青溪》赏析,诗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相关的文章
《观别者》
唐:王维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诗佛”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词、绘画、书法、音乐,而且参禅悟道,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融会贯通,把绘画、诗词、佛道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空灵朴素的语言,线条优美的描绘,充满禅机的意境,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先河,被后人尊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维的诗词艺术造诣高深,其山水诗语言朴素自然,闲淡恬适,节奏舒缓,韵律优美,凝练隽永,意境幽远,诸如《山居秋暝》、《竹里馆》、《鹿砦》、《鸟鸣涧》、《辛夷坞》、《使至塞上》《林园即事寄舍弟》、《送梓州李使君》等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除了享誉诗坛的山水诗,王维的送别诗也是代表了盛唐诗词艺术的最高成就,诸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临高台送黎拾遗》、《送沈子福之江东》等,不事雕饰,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含蓄隽永,是唐代送别诗的经典代表作。
这首《观别者》也是王维送别诗的名作之一,诗人看到陌上亲人离别,依依不舍,不由得勾起思乡之情,心有戚戚焉,因而深情创作出这首五言古风,千百年来被人传诵,如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长安城东,设帐款行,满眼绿色,纤陌纵横,杨柳依依,枝叶离离,亲人送别,洒泪抽泣。首句描写了离别的场景,在都城外亲人依依惜别。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此句说明送别之人。在唐代燕赵之地接近边疆,和突厥接壤,“爱子”前去燕代之地,自然不是游玩,而是游宦,或者公务在身,抑或为生计奔波,因而即便是家中严父慈母年寿已高,白发苍苍,也不得不就此别离。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此句说明缘由。如若不去燕赵,那么老人无可奉养之资,迫于无奈前行,临行前新生种种忧虑,不去不可,去又生忧,真是两相为难。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为什么呢,还是考虑老人如何照顾。因而,把父母委托兄弟们侍奉,又拜托周边四邻多相帮扶。“切切”、“依依”,刻画出这位孝子的恳挚之情,对兄弟们一边又一遍的交代事宜,对邻居们作揖打恭的拜托,情切意真,反复念叨,看来还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然而又不得不如此,真是令人心酸。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此句说明离别时情形。因为前去燕赵之地,因而在长安东门临时设帐款待亲朋,一则感谢送别之情,再则拜托照顾家事之意。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同样描写临别情形。相见时难别亦难,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代离别确实令人悲楚,交通不便,一旦离乡,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不得相见,岂能不令人催心伤肺?“佀”指伴侣,这里指妻子和子女。妻子儿女不愿意让他就此离去,依依不舍,前来泣别,奈何马上就要起身,...
查看更多与“王维的古诗词代表作《观别者》赏析,经典句子分析”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