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想说说边塞诗是什么,唐代边塞诗有哪三个阶段?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坛中的一朵奇葩,是古典诗歌题材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从它在文学殿堂中薪露头角开始,历来对它的关注便连绵不断。边塞诗也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边塞诗指和边塞相关的诗歌。它包括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在不同时期,对边塞诗的时空界限也有一定的限制;狭义的边塞诗则特指唐代,甚至是盛唐边塞诗,对边塞诗涵义有更严格的限定。结合对中国古代边塞诗的渊源研究,更多人已经开始对边塞诗采取诗歌史的视角进行观照,边塞诗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成长轨迹在人们面前越来越清晰边塞诗作为古代诗歌题材的一大类,它的发展也经历了萌芽、发生、发展、成熟等过程。虽然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在唐代之前,边塞诗也开始了它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边塞诗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因素多有变化,边塞、边塞观念等是先民们在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的。边塞诗,顾名思义便是与边塞相关的诗歌。古代的“边”和“塞”又根据各个朝代边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虽然‘边塞’这一特定名词在汉代才出现,但在性质和功能上,‘边塞’之源实可溯至远古城邦时代,‘边’起自‘封疆’,‘塞’源于‘城邑’。”古代的边塞总是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有关,而在秦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那些各部落和“国家”之间因“边塞”而引起的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斗争与融合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成长历程。
随着秦统一全国,这一矛盾也随之消失。在这一进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始终与中原各部落矛盾不断。但在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冲突下,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秦帝国统一全国后,中原的秦汉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代表一匈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秦汉时期也是人们边塞观念完全确立的时期。经过秦之前的长久民族斗争与融合,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边塞”防御功能的认识逐步提高。
因此,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常骚扰,秦汉时代终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这一工程的结束,“意味着国家边塞防御体系的基本成形、人们边塞观念的完全确立”,意义重大。唐之前的边塞诗,一般认为是边塞诗的萌芽发生期,处于为唐代边塞诗蓄势阶段。我们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三个阶段简论之。先秦边塞诗集中反映在《诗经》中,它记载了边塞诗早期的多种形态和内容。先秦边塞诗幵创了后世边塞诗的基本模式,己经初具后世边塞诗的雏形,各种要素也初露端兒。秦代修筑长城,筑城为塞、以塞固边、“严华夷之辨”的军事策略,客观上为后世边塞观念及边塞诗旳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长城从此成为胡汉分界,成为全国统一的陆地边境线。长城沿线苍茫辽阔的大地所特有的自然风貌、严酷的生活条件和胡汉两地迥异的民俗风情,以及频繁激烈的征伐,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及人文关怀等,最终形成了边塞现象。围绕此现象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思想情绪和理想理念等就成为历代边塞诗人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边塞诗也在此种氛围中发展起来。随后的魏晋南北朝边塞诗则拓展了新的表现领域,摸索了新的表现手法,为后世边塞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代边塞诗成就不高,差可为唐代边塞诗拉开序幕而己。
唐代边塞诗在唐诗中成就颇高,在经历了之前历代边塞诗的准备之后,它以强劲的势头登上了古代边塞诗坛的顶峰。而它本身的发展亦经历了发展、高潮、衰退等阶段,我们以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阶段来描述。初唐边塞诗反映的时特色为唐代边塞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杰”与陈子昂等人的努力下,它为盛唐边塞诗带来了刚健清新的空气,推动了盛唐边塞诗走向辉煌。盛唐边塞诗在盛唐强盛的国力与繁荣的经济中,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唐边塞诗人用苍凉、沉郁的笔调,勾画出中唐边塞生活的全貌。中晚唐诗人的创作虽有盛唐余风,毕竟己不占主流。在李益、卢沦、马戴等人的引领下,中晚唐边塞诗尽力展示着它仅有的余辉,但唐代边塞诗的鼎盛时期也一去不返了。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及近代边塞诗依然向前发展,且各有特色,经过了宋、元、明的准备之后,迎来了清代边塞诗的又一次高峰。宋代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之后,少有可观者,倒是宋代边塞词成了边塞题材中的一个亮点。
元代边塞诗在蒙元多元文化背景中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且为之后的边塞诗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下文详论。明代边塞诗继承了很多元代边塞诗的因素,并发扬光大之,如海外征伐题材的边塞诗。清代由于疆域辽阔且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及边界间的摩擦不断,在边塞也战事不断。清代边塞诗独具特色,边疆诗与海外诗在元代边塞诗所开创的模式上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继唐代边塞诗之后的又一次边塞诗发展高峰。近代边塞诗由于近代特殊的社会现实,边塞诗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反侵略活动中,对海外列强的抵抗与保家卫国运动成了近代边塞诗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