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要说欧阳修写的一首诗,老师晏殊看了后渐渐疏远,怀恨在心?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在北宋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作为文人,他文采斐然,著名的《醉翁亭记》是他散文史上的一绝,直到现在还被编入了中小学教材之中,成为了百世流芳的佳作;作为史学家,欧阳修负责编撰了《新五代史》以及《新唐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代史学家们研究唐代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过纵观欧阳修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在他的人生轨迹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他的主考官兼老师晏殊。说起晏殊,在北宋几乎无人不知,他可是著名的“神童”,5岁能学会了诗词歌赋,人们对此都很惊奇。而当时的江南巡抚听说晏殊的事迹之后,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破格推荐其参加科举考试。公元1004年,年仅14岁的晏殊参加殿试,就受到了当时宋真宗的青睐,被破格录用为进士。
由于年龄很小又聪明好学,晏殊在仕途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坎坷。到了宋仁宗时期,晏殊更是在明君的赏识之下升官速度飞快,很快成为宋仁宗手下的重臣之一。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怀着夺得状元的梦想,前往京城参见殿试,当时的主考官恰好就是晏殊。殿试结束之后,晏殊就被欧阳修的文采深深地折服了,但是晏殊深知,对于这样的年轻人,要适当地压制一下他的锐气,因为自己是过来人,他不想让欧阳修重蹈自己的覆辙。
因此在殿试结束张榜公布名次的时候,欧阳修惊讶地发现自己位列二甲第14名,这让他很是沮丧。不久之后,欧阳修得知了晏殊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顿时感激涕零前往拜见晏殊,随后成为了晏殊的门生之一。按理来说,这算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幸事,因为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重要人物,相互之间必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然而事与愿违,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两人彻底反目成仇,从此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事情还要从欧阳修的一首诗说起。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布称帝建立西夏,得知此事之后,北宋内外十分愤慨,死活不愿意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作为“回报”,李元昊不断派遣部队骚扰北宋边境,并且还让大批奸细潜入周边城镇,煽动北宋边境居民造反,很显然北宋和西夏已经到了不得不开战的地步了。
公元1040年,李元昊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此时的晏殊实际上已经在北宋获得了宰相的实权,此时的他应该全权负责对西夏的战事,为皇帝进献良策才是。事实上,晏殊也确实为宋仁宗进献了三条妙计:首先,应该撤销监军职位,这样边关大将才有自己的权力控制军队进行作战;其次,针对西夏骑兵移动迅速的特点,晏殊建议国家应该多多训练弓弩手,用来压制骑兵的锐气;第三,严惩贪污腐败,严肃追查军饷贪污事件,让边关将士们不再为军饷的事情寒心。
虽然晏殊总结得很好,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要点都是在宋军在“三川口之战”失败之后才总结出来的,相当于是马后炮,说了和没说其实没啥区别。写完战役总结之...
查看更多与“欧阳修写的一首诗,晏殊看了后怀恨在心?”相关的文章
《清平乐》的热播,不仅让人们注意到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让我们看到了宋代的深厚文化,宋代是一个重视文学的时代,也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大家。在剧中,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宰相词人”晏殊,他的词作在剧中出现次数不少。一首首经典诗词的背后,吟唱出的是宋代最美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一起欣赏晏殊在剧中出现的4首著名作品。
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的词被称为“富贵词”,因为词中所描绘的大环境颇有特点,可晏殊从不直接描写多么华美的事物,而是从细节处展现。就如这首词,色泽、气氛的渲染,让这首词的环境更显高华。充满着富贵气象,词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绪。但不是离愁,也不是女子的忧愁,而是对时光感叹的惜时之愁。这种富贵闲愁,只有在晏殊笔下才显得如此清新脱俗。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也是感叹人生的词作,更脍炙人口。词中有双重的感情、双重的无奈。想象晏殊渐渐老去,又遭遇离别之苦。这种客观改变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化成了词中细腻情感的表达。“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感叹时光的人的感受,岁月匆匆,不该沉溺于这种情绪中。正如词中的最后,一声高亢的雁鸣,深入人心。要学会更加透彻地看待生活,此种境界,令人叹服。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这首词,用语纯净,意境闲雅,读之如沐春风。本是表达伤春之情,但是其中的妙思又告诉人们珍惜眼前人,这样的婉转温情令人难以忘却。词中表达的情绪,不是晏殊一时有感,而是从侧面展现了晏殊的人生观。与其徒劳思念远方的亲友,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情意。世事无常,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追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立足于现实,把握当下。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宋·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这是晏殊游湖之后有感,于是写下此词吟诵荷花。词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感叹,是晏殊词的常见情绪。这首词也展现了晏殊性格的一个侧面:倡导及时行乐。年华匆匆流逝,不必过分担忧。人生不会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及时行乐、开怀大笑才是对人生的不辜负。
以上4首词,不知道大家最喜欢哪一首?
与“晏殊的经典诗词有哪些?电视剧《清平乐》出现了晏殊的哪四首诗”相关的文章
1044年晏殊罢相,并以工部尚书的官位去掌管颍州,也就是安徽阜阳。关于晏殊为何罢相,当然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谏官孙甫、蔡襄(这两个人也不是坏人,职业谏官,所言之事也都是为公)弹劾晏殊所写的李宸妃墓志铭没有写好她的生平事迹,而且晏殊为宰相怀安苟且,在其位没有用心为国家工作,所以晏殊罢相,但还是以工部尚书头衔去的颍州。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八大王给仁宗进言晏殊名在图谶,所以罢相。当然这位八大王就是包青天里面的八贤王原型,宋太宗的第八子,宋仁宗的叔叔赵元俨。他长相威严,喜欢文学,没有争夺皇位之心,太宗皇帝非常喜欢,而且真宗的时候也担任要职,在民间和外夷很有威望,只是在仁宗即位后刘皇后开垂帘听政先河,八大王为了避嫌就再不问朝政,当然仁宗是非常敬重这位叔叔的,在八大王生病的时候,仁宗去看望,八大王就说晏殊名在图谶,不宜为相,名在图谶就是说的是晏殊做宰相不吉利,所以仁宗回去看了下黄历确实不吉利,晏殊因此罢相。但这种说法有瑕疵,八大王1044年正月就死了,而晏殊罢相在九月,不可能间隔那么久。
再说说这位李宸妃和刘皇后。李宸妃是仁宗的生母,狸猫换太子里面的原型,她生了仁宗之后,刘皇后据为己有,仁宗皇帝在刘皇后死之前都不知道生母是李宸妃。
这位刘皇后(章献明肃皇后,仁宗即位后为章献太后)则是和汉朝吕后、武则天起名的女强人。但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开了宋朝垂帘听政的先例,那时候仁宗即位才12岁,有人鼓动她称帝,她怒道,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但她太爱权利了,以至于晏殊都畏惧,不敢在墓志铭上写过多的称颂致词,也没人敢在她生前告诉仁宗的身世,直到刘太后死后,八大王才告诉仁宗真相。就连李妃死后,明相吕夷简想葬礼从厚,都得到李后迁怒。
其实在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政绩评价还是很正面,但是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引得后世非议,以至于在民间落下了奸妃的形象。
说到这我们再说这首词。
渔家傲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这首词是晏殊在颍州做的,在颍州西湖赏着风景喝着酒就写下了这首词。而这首词也是词牌《渔家傲》的由来。《渔家傲》的名字就是来自这里面的一句“神仙一曲渔家傲”所以说很多人认为是晏殊创作了这个词牌曲调,但有人也认为是范仲淹始创,他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创作时间当比这首要早。
当时晏殊的铁粉宋祁记载,这在当时是晏殊创作的“荷花曲”一共十四首,全部是写西湖荷花的
当然,一年多以后他的门生欧阳修就来颍州接替他了,并且退休后欧阳修没回到老家,而是来到颍州养老,欧阳修也喜欢颍州西湖啊,晚年写下了十首《采桑子》来吟咏西湖,另一方面和他老师晏殊一样写了《渔家傲》十二个月的鼓子词(十二首),咏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风物,还有除此之外的数首《渔家傲》。这真是...
查看更多与“品读晏殊的代表作,《渔家傲》词牌的由来是这首诗?”相关的文章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譬如蝶和花,枝和鹊,梧和凤这几对意象都可以比喻缠绵的爱侣。况且“词名多取诗句”的说法认为其起源于梁元帝的“翻阶峡蝶恋花情”,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一词牌名多描述爱情的原因。
晏殊所作的《蝶恋花》,也是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断肠,也无觅佳人在何方。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生三境界”之论中,以此句代指第一境界,深入人心。下面来看看晏殊的这首词原文是怎样的。
《蝶恋花》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除了晏殊写过《蝶恋花》这个词牌名外,还有许多诗人也写过,下面小编收集了九首一《蝶恋花》为词牌名的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一、《蝶恋花》
宋代: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蝶恋花》
宋代: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世人都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叠用三个“深”字,道尽多少凄凉。
四、《蝶恋花》
宋代:欧阳修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海燕成双,花影频动,春兴微熏,忆往昔,怎能不起相思情?
五、《蝶恋花》
宋代: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东莱并不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六、《蝶恋花》
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
查看更多与“《蝶恋花》晏殊古诗原文是怎样的?还有哪些诗叫《蝶恋花》”相关的文章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离愁别恨是古人常写的题材之一,将离愁别恨写得打动人心耐人寻味的作品也不少。晏殊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便是其中之一。词人触景伤情,从傍晚坐到深夜甚至等到了天亮,心中充满无限伤感,想寄信给对方却不知那个人身在何处。满腹的愁苦无处诉说,唯有用文字记录心声。
烂菊愁烟兰泣露,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不甚清晰,我并未查到有何特别之处。应该只是一般的伤离怀远之作。但它境界辽阔高远,远超一般婉约词。诗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词的境界与好坏与词人的境界有直接联系,一首好词并不一定需要特定的背景。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着而真挚的感情。
秋天的早晨,外面的天还是蒙蒙亮的。女主人公睁开惺忪睡眼,穿起外罩。走到了走廊里栏杆旁,望着还在雾中的花园,菊花好像笼罩着一层愁云惨淡的烟雾。旁边的一丛丛兰花,枝叶上挂着晶莹的露水,就像兰花在饮泣。其实如果是我的话,我起床之后看到了菊花和兰花,应该只会想着空气很清新,花景很美丽。我就不会想到什么愁苦呀之类的东西。晏殊作为婉约派的著名词人,自然和我这样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罗幕轻寒”中的罗幕,一般是指,在大户人家,在深秋或者是入秋的时候,会把门上的珠帘换成,厚重一点的门帘。用它来防风防寒。所以说这是罗幕清寒。入秋啦,自然有燕子往南飞,飞到温暖的地方来度过严寒的冬季。所以从走廊里飞出了一双燕子。这里为什么是用一双呢?因为一般的话,我们看到的燕子也有可能是一只一只的。因为我们的晏殊,大词人,他想用这一双燕子来寄托自己的孤独之感。后面又讲“明月不谙离恨苦”,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
查看更多与“晏殊的代表作《蝶恋花》创作背景是怎样的?诗里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相关的文章
在宋词中,“相思离别”是个被很多文人呤诵过的题材。而这些“相思词”多数写地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让人为之神伤。然而有些词人的“相思词”却独树一帜,别有情味。例如,人称“太平宰相”的晏殊,他的相思词与众不同,有种特殊的圆融自省和理性观照。
为什么会如此呢?其实,这与晏殊本身的性格和身份地位很有关系。据史料记载,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很受世人敬重。在担任宰相期间,十分谨小慎微,连皇帝都对他佩服不已。这些性格,身份地位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等等因素就使得晏殊的《珠玉词》表现出了一种“富贵之气”:端庄典雅,温和娴静,清丽圆润。
晏殊的“相思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内,流露出理性的反省及持重,在柔情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的理性色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晏殊的一首相思词《蝶恋花》。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相思离愁,但显得平静节制,不失大家气象。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蝶恋花 晏殊 (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整首词的感情自然流动,不至于太悲伤,也不至于太忘情,一切都显地平静而沉稳。西风凋尽碧树,兰菊感到忧愁。伊人凭栏眺望,看见燕子双飞,明月无情,穿透绣帘朱户;而后,她独上高楼,望断天涯归路。
因为不见归人,所以就想要“寄彩笺兼尺素”;可是山长水阔,尺素又该寄到何处呢?一连串的心思流动,如大江静流,表面无波,内里深涌,最后如东归入海,化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一个永恒而无望的等待动作。
在婉约词中,相思离别是文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但是晏殊这首词不仅具有婉约词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还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特色。它虽然还属于婉约词,却又超越了婉约词。这首词上片景物描写场景狭窄,仅限于一座深深的庭院内,风格柔婉;下片登高望远,境界开阔,风格悲壮,展现出一片广远寥廓的境界。
词作上片写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写出“离恨”的主题。意思是说:在思人眼中,栏外的菊花似乎也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带着露水,也好似在暗暗落泪。绣楼上,罗幕空垂,空气中带着秋日的寒意。檐下的一双燕子也要离去了。主人公伫立良久,直到夜深。一轮明月高悬,似乎不明白人间离别之苦,斜斜地照着思人的窗户知道破晓。
下片承接“离恨”,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意思是说:昨夜,秋风劲吹,吹落了很多树木。思人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通往天涯尽头的道路,愁绪满腹。她很想给心上人寄一封信诉说思念。但是山高路远,江河宽广,谁知道它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了。
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词作下片开头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查看更多与“婉约派代表诗人晏殊的大气词作《蝶恋花》,不一样的晏殊”相关的文章
晏殊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待人真诚,虽处富贵,生活却十分简朴。晏殊不仅才华卓越,也乐于奖掖后进,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晏殊能诗善词,文章清丽闲雅,他继承了南唐花间派的词风,并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柔情中透出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
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比如王国维就赞扬晏殊的词风并不专主形貌,而在于精神;元代人编写的《宋史》中也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闲雅有情思。”下面一起欣赏晏殊很经典的一首词,笔调平缓悠扬,尽显雍容气象。
清平乐
北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是一位宰相词人,他身处富贵,却经常有些幽怨和闲愁,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词人笔触精细,描写出闲适之人的纤细浅淡的思致,以及娴雅雍容的气象。将传统的离愁别恨、叹衰悲秋的感受,用一种淡淡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了词人恬淡安逸下丝丝的惆怅。开篇两句“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作者以静谧和恬淡的描写,委婉地展现出一种苍凉的景象。天空万里澄明,林木中吹来细细的风,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分外悦目。秋风缓缓地吹,却染红了枫树,坠落了梧叶,也伤感了词人的一颗闲心。
后两句更显笔墨轻灵笔墨,抒写出词人内心浅淡的闲愁,“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悠然的身姿背后,展现了词人内心无法平静的忧愁,刻画细致入微,不露声色。美酒撩人,令人昏昏欲睡;小窗观景,却是一片萧瑟景象。词人不由得惆怅,春早已离去,秋正在肆虐,而冬天的脚步更要临近,仿佛空气中正有北风的味道。
词的下片描写晚秋景色,进而抒发孤独难耐、凄凉惋叹的生活。词人醉后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紫薇花和朱槿花已凋落,只有夕阳斜照在楼阁栏杆上。作者通过眼中所见,折射出他的悠闲心情和慵怠神态。
这两句暗含了淡淡的忧愁,时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词人心境的大起大落,他只是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而内心点点的幽思没有消逝,却更加浓烈。
结尾两句双燕归巢,一点微寒袭上昨夜的银色屏风,极具深婉流美韵致,双燕归巢对比之下,是词人一个人的孤单,愁意频出。但词人不说自己却说银屏“微寒”,真可谓“情味于言外求之”。
这首词写景抒情,都是笔调平缓悠扬,看似浓烈的忧愁,在此却表现出淡淡的优雅,韵味无穷。本来硕果累累的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沉甸甸的,但词人却是满腔忧郁,胸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堵着。这种闲愁,平凡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那时的普通老百姓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衣食无忧早已就觉得吉祥如意了,哪里懂得晏殊一语双关的这句“银屏昨夜微寒”。
《蝶恋花》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词作。被王国维评价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最出名词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诗歌赏析——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我在闺房之中,透过栏杆看到外面的菊兰,都是忧愁的样子,而上面的露水就像是哭泣的眼泪。现在天气变凉,丝罗幕帐摸起来,也有一丝丝的寒意。原本在屋檐上筑巢栖息的燕子,也因为天气寒冷,结对的飞去温暖的南方。
此时季节转变,春去秋来,可是我的容颜又能经历多少个春秋,丈夫远游,自己在闺中,难免伤感(古代男子一般都是要出去谋事业的,不会待在家里)。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天上的明月是不能理解离人的痛苦的,因为我看着它从黄昏到破晓,从东边升起到西边落下,一夜未眠。它的光线就一直通过窗子斜斜地照进屋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天夜里看了一夜的月光,听了一夜的西风,今天早上出门发现,碧绿的树叶都被纷纷吹落了下来。
我一个人来到高楼上面,看我思念的人到底回来了没有。如果他回来了,他一出现,我便可以早几分钟知道。可是那个人并没有出现。此句类似“望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如果他不回来,我就寄一份彩笺,还要再寄一份尺素,来表达我对他双重的思念。
可是山这么遥远,水这么广阔,不知到他的地址,我该寄到哪里去?有人说是应该是“欲寄彩笺无尺素”,给他寄去一份彩笺,可是没有对方给自己的来信,而不知对方地址。尺素,指对方的来信。
王国维为何说《蝶恋花》是人生第一境界?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诗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何出此言?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这句话道尽了人生的孤独,无奈,惆怅,迷茫。“西风凋碧树”说明处境恶劣,“独上高楼”说明孤独,忧愁。古人只有在忧愁的时候才会登高远望。“望尽天涯路”说明迷茫。能成大事业者,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迷茫挣扎。
与“晏殊的《蝶恋花》为什么被王国维称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