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有这么一类诗人,他们呢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他们就是唐朝的豪侠诗人。以王翰、王昌龄和崔颢为代表。
王翰的诗,有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美,代表作为: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挫之情,极为劲健。此首诗明快的语言、鲜明的节奏透露出一种奔放的情绪,给人以激动和向往。
崔颢,他的一首《黄鹤楼》,流传千古,曾被严羽推崇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是崔颢吊古怀乡的佳作。崔颢登上黄鹤楼,放眼望去,所有景色尽收眼底,即景生情,诗性大作,脱口而出。整首诗,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一开口就惊艳了士人。
民间流传,李白登上了黄鹤楼,目睹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最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性格豪爽,并且七言长于无言,思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与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是短篇文章的局限,他创造出了以相关联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身上有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比较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比如王昌龄的这首最经典的诗,仅开头第一句,便惊艳了世人!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王昌龄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语言含蓄雄放而又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赞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保卫国家的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豪爽畅快,堪称大手笔。
与“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赏析,唐朝的豪侠诗人的著名古诗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每一首,那都是精品,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后来又回到长安,但是由于安史之乱,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有着一颗抱国之心,却是终身不被受重用,一直都只是担任一些小官,所以对于他这么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为此他写过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抱负。这其中就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诗,可以说每一句,那都是霸气十足,读了令人精神振奋。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理解,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应当说这首诗,那最能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抱负和志向,他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他却是一直不被受重用。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的这方面,可以说唐朝的众多诗人中,还真没有几个诗人,能够与他一较高低。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诗句,并且后世也称他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完全可以与李白等人媲美。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
王昌龄可以说是唐朝里成就非常高的一个诗人,也正是由于他对于诗歌的贡献,才使得唐朝后期的诗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在形式,那都是更加的成熟。这也就使得唐朝的后期的很多诗歌,也都能够从中看到王昌龄的影子。
《从军行》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中的精品之作,这首诗里的每一个句子,那都是能够看到诗人,远大的志向,想要建功立业,但是他终生都没能够实现这一个愿望,最后还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这不得不说,老天与我们的诗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与“王昌龄一首霸气的边塞诗《从军行》赏析,诗中的愿望实现了吗?”相关的文章
回望历史,那是一条滚滚长江,时刻都会卷起滔天的巨浪。那是历史在怒吼,是古人们无限的惆怅。他的每一次翻滚,都注定会卷起一场不平凡的命运。历史的清音,携夹这古人们的血泪,必将会永恒的传递下去。让我们奏响历史的清音,延伸到那凄凉的远古。
历史非常悠久,但那些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我们只能缅怀。我们可以叹谓岁月的无情还有当局者的执迷,但是绝对不可以忽略他们睿智的光芒还有留给我们后的教训,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回到那悠远的历史,了解古人们的伟大成就吧,今天小编要对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且还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的表现,有好几点方面,下面是小编为王昌龄的这种边塞诗的艺术特点的主要表现作的几点总结,希望会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认为有什么和您意见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哦。
第一个方面,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极其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诗在诗中较早的抒写征服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描写刻画打下了基础。他会通过瞬间征服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新曲;或则是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服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
王昌龄他写诗的时候,通常还会借助一些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状况,从而来描述自己内心的忧愁之情;如果王昌龄不借助这方面的状况来描写的话,还会借助战争这方面来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感情抒发可以说是非常细腻而且真实。
接下来我们在从边塞诗的第二个方面来讲的,王昌龄的诗情景非常妙合,意思与境界浑在了一起。王昌龄去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筅笛等等一系列的景象,所以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都是这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和将士们的情这两种的接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境和环境混在一起的艺术境界。
王昌龄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第一是选择某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进景与情水溶交流,真善美高度统一。第二点是即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第三点就是以苦心与孤旨,展现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湛。
第四个是,王昌龄的是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的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的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了局面。
与“王昌龄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相关的文章
《全唐诗》里大部分的作品其实都值得大家一读,有些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文学性,思想性那都是一流,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作品虽然距离我们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可是依旧能够打动我们,能够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正是文学最具魅力的一个地方。其实对于任何一首唐诗来说,它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虽然有一些作品它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只要细细品来,再结合当时诗人的经历,以及情感历程,则是会发现这些作品其实另有深意,而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读这些作品最是令人感动。
那整个唐朝就是诗的国度,无数的诗人,他们用手中的一支笔,写下了无数唯美的诗篇,而且唐诗也是极其的丰富,里面各种不同的类型,各个不同的流派,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丰富性,以及包容性才使得唐诗成为了文学里的一座高峰。有一些作品写得极为优美,同时还有一种独特的霸气,尤其是那些边塞诗,这些作品往往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写得很抒情,同时又是气势磅礴,譬如王昌龄的很多作品就极为经典,也很是有气势,以他这首《出塞二首·其一》来说,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相信很多人读过之后,那都是会热血沸腾。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也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过了无数经典的边塞诗,不仅描写了边塞秀丽的风景,同时也描写边塞的风光,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作,往往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并且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是描写得极为霸气,而这首《出塞二首·其一》,无疑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气势,也最为霸气的一首。
第一二句写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更是把边塞那种残酷的战场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当真是令人感慨万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没有任何的变化,还都是犹如过往一样,可是到了如今还有无数的战士,他们从万里之遥来到这个地方,可是再也没有回去。短短的两句很是霸气,同时也很令人伤感。
第三四句最是经典,也最为有气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当年龙城的飞将军卫青还在的话,那这个地方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定是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一定是会把他们阻挡在关外。在这两句中诗人更是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一种心愿。
其实王昌龄的一生也是极其的落魄,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依旧充满了一种家国情怀,不幸的是后来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却又是被人陷害,从而下落不明,一代伟大的诗人就此烟消云散,这不得不令人感动悲伤,但是他流传下来的这些优美诗篇却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一片爱国热情,这也正是诗人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
唐朝尽管表面看比较繁华,其实在边塞却是一直爆发战争,这在很多的诗人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对于诗人来说,他却是一直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无奈在现实中却又是处处碰...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赏析,表现了什么的愿望?”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边塞诗,多能体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同时因为战争不断,也让百姓不堪重负,所以他个别诗中也会流露出渴望和平的愿望。
出塞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他表达出早日平息边塞战争,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中“龙城飞将”自古就争议不断,有人认为指的是“飞将军”李广,也有人认为指的是奇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更有人将龙城和飞将分开解读,认为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指的是李广,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抵抗外敌侵入的名将。
李广出身于军人世家,少年时即从军抗击匈奴。他善于骑射,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进行反击,汉军分四路出击,卫青率军出上谷,李广率军出雁门。卫青率领骑兵,一夕纵横八百里,奇袭直捣龙城,取得胜利。
李广则因当时名气最大,所以受到匈奴人的特别照顾,在数倍敌人的包围之下,李广全军覆没自己也受伤被俘。在押解的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兵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李广展现出来的骑射技术让匈奴人印象深刻,在匈奴军中赢得“飞将军”的称号。后来汉武帝用李广防守右北平,让匈奴人不敢进犯。
王昌龄的这首诗起句很是不凡,明月还是那轮曾照过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那秦汉时的关塞,“秦时月”、“汉时关”乃互文见义,显出时间之悠远,有极为厚重的历史感,仿佛一股雄浑苍凉之气扑面而来。
而万里出征,军劳力竭而功未成,未能归还故乡,“万里”,见出空间之寥廓。边月关山,千古而不变,而历史变化,征战依然不断,在时空流转中展开雄阔苍茫的画面。
后两句发出深沉感慨,希望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一举平息胡乱,不让胡马偷渡阴山,“但使”、“不教”为因果关系,从假设之语中可见出其言语未尽之深意。全诗由写景披入,气势流畅,语意雄浑高昂,明人李攀龙将它推举为唐代七绝压轴之作。
与“王昌龄的一首著名边塞诗《出塞》赏析,诗人在诗中想要表现什么?”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有一种说法“出名要趁早”说的就是王昌龄这种人,在盛唐诗家人才辈出,大诗人层出不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以七绝诗与诗仙李白于当时齐名足见其写作功底之深厚,人格魅力之高尚。一首《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也影响着后人创作边塞题材的诗风。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宇豪迈,格调雄浑苍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一、《塞下曲》其一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写作时间是秋天,地点是今宁夏固原一带。诗人荒凉的战后场景着眼。几声蝉鸣,枯草黄沙,触目惊心。紧接着进行议论,但并没有写“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而是从反面的角度写出“出塞”是他们千年的不归路,“皆共沙尘老”是他们难逃的宿命。最后两句用“莫学,矜夸即自夸”逆用“游侠儿,紫骝马”的原意,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进行讽喻。表达自己的悲悯之心,反战思想。
闻一多《唐诗大系》注:“如杜甫前后出塞。”诗既有法,又无法。本首诗不按常理出牌,没直接对战场镜像,战争场景的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带着调侃,冷嘲热讽的口吻,表现了自己的凄怆、悲悯之情。
“以有法变无法,反其道而行之”此一绝也。
二、《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这一首专写军旅生活和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自古以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把战争写得触目惊心,但是“意气高”却写出了斗志昂扬的意味。看出他是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的战争。
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全部通过对塞外景...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边塞诗两首赏析,王昌龄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28字小诗,就能看出他真实水平,没有李白他会是绝句首席!
唐朝的大诗人实在数不胜数,从初唐四杰,到李白杜甫。从白居易、贺知章,到李商隐、杜牧等等,著名的诗人实在太多。而这其中如果说绝句写得最好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必须有姓名了。王昌龄的诗歌脍炙人口,你能想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你能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你能想到“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哀怨。但是要说王昌龄写得最经典的,还得是边塞诗。
边塞诗一直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诗人都曾经写过著名的边塞诗。比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也是不能错过的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就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创作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赶赴西域。而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边塞诗中更多的是一种昂扬的状态。有着强大的自信,但是边关的战争频繁,百姓还是向往和平的。在王昌龄的诗中,大多表现的都是如此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大意很好理解,眼中看到的还是秦汉时期的边关和明月,这许多年,有多少战士来到边关没能再回去。如果当年的飞将卫青还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铁骑踏过阴山。这首边塞诗,是诗人对于边关战争的一种痛恨,希望能够早日出现一位良将,拯救边关百姓的生活。
首句写景,但是又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诗人写月亮和边关的景象,但是用“秦汉”修饰,时间上的悠远一下就显现出来。不得不让人感叹,边关还是那样的边关,但是这边塞的战争怎么还没结束?王昌龄写景不仅仅只是写景,还令人产生联想和思考。将读者带进更深的层次中,这是诗人的能力。
接着写戍边的战士。由第一句目之所及的凄凉,想到边关战士的生活。古往今来,有多少男儿因为要戍守边境无法与家人团聚?这也是在侧面说边关的战争频繁,所以才需要那么多人来守卫。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边境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变,也是诗人很无奈的地方。可以说前两句就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思考和疑惑,怎样才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呢?
第三、四句诗人就给出了答案,因为缺少良将。如果能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将军,肯定不会让敌人跨过阴山。如果有这样的良将在,边关的战事就不用再担心了。这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回答,也是内心最大的愿望。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之情很是感人。
这首诗画面感非常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风格雄浑,这是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仅仅28字的小诗,写出了感人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可以说是边塞诗的经典作品!
与“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画面感非常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最经典的一首边塞诗,写尽了悲壮开阔。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贬谪岭南,次年北返长安,任为江宁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任上,又遭谗毁,贬为龙标县尉。安禄山乱起,王昌龄南赴江宁,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王昌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中描写了边塞地区明月与关隘的典型景物,表现了守边将士戍边卫国的辛苦情状,抒发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朝廷用兵不当、穷兵黩武的不满情绪。其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龙城:一作“卢城”。汉代右北平郡郡治所在地。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只要有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在,就绝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越过阴山。秦汉时的明月,依然映照着秦汉时期所留下的关隘;历经几百年来,到边境戍边的人只见前去不见回还。
诗句从明月映照关塞的现象,描写了自秦汉以来边地的战争连绵不断、不少人死于征战之中的情景,表现了从古以来戍边征人的悲哀与无奈。这首诗格调雄浑深沉,意境辽远深邃,场景广阔浩渺,语言委婉准确,能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格外最美最耐人寻味,它的新奇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名词之前加上了“秦”、“汉”这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百年前下笔,自然而然形成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让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富有历史纵深感。
这首诗风格雄浑悲壮,情调高亢深沉,语言明快洗炼,是一首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胡应麟等推奖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与“王昌龄的边塞诗,曾被明代诗人推奖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相关的文章
唐朝时期有很多边塞诗人,在这些诗人身上,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种斗志昂扬的气息,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去战场上厮杀,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这类诗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非常霸气,能够给人震撼的。在唐朝中这样的诗句有很多,比如说最为经典,也是读起来最让人感到沸腾的那句“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诗文经历了无数的读者,也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个时期这些诗人特有的情怀,以及他们一心为民的远大抱负。
每当说起边塞诗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王昌龄的大名了,作为那个年代最著名的一位诗人,他写下了很多边塞诗,而且都极为经典。不过,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却并不是他的边塞诗,而是要为大家推荐一首他比较冷门的作品。这首诗或许很多朋友都没有读过,甚至有些人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这却并不能代表这首诗不优秀,相反,这首诗极具特色,不仅意境唯美还蕴藏禅理。
《题僧房》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佛教的起源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在古印度盛行,大约在汉朝的时候传入到了我国,然后在南北朝时达到了巅峰。南北朝的人们非常信奉佛教,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佛教的寺庙,到了唐朝时,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也没有减弱。所以诗人们在创造作品时,也会将自己对于佛的理解融入到诗文之中,这也就使得有很多诗句都充满着深深的禅理。
王昌龄的作品大多都是边塞诗和闺怨诗,他的七言绝句更是被世人称道,被称为“七绝圣手”。但像这首诗一样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不过尽管如此,他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无论是写什么样的作品,他都带有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或许我们在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从中发现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耐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里,诗人是在描写禅房外的景色,在这里他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着普通的景色,让景物变得更加鲜活。这里的风景真的太好了,院子里都是棕榈花,看上去壮观又美丽,非常好看,而地面上的苔藓也长到了台阶前,一样的郁郁葱葱。刚读到这里是时我们不免觉得诗文有些平等,但是如果结合下面两句诗文去理解,那就另有一番天地了。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都有极深的含义,读起来令人感到刮目相看。我只有待在这里才能感觉内心得到安静,这是一个清净之地,空气中的那种花香更是令人沉醉。这这里,有很多问题诗人都并没有点明,为什么心情会感到烦躁?为什么在这里就安静?之所以这样,其实就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正是他最为高明的一个地方。
在读过这首诗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这首诗的流传并不广泛,但是真的非常经典,或许是因为他的边塞诗写得实在是太壮观了,所以显得其他诗倒弱了一些。
与“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冷门,但不影响其优秀经典”相关的文章
唐代有一位诗人王昌龄,他是当时为数不多主要写边塞的诗人。他的诗主要是写离别、边塞、宫怨。当时王昌龄游遍了西北边塞地区对边塞的生活也有着比较深的体验感受,据后人的考证,王昌龄则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他曾写了很有名的《出塞二首》其一便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的是:依旧是在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现在已经有多少的战士正在万里边塞出征,但是都没有看见回来的。如果现在龙城的飞将卫青现在还在的话,肯定是不会让敌人的并戈铁马踏过阴山的。
《出塞二首》其中的第二首便是: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将军刚骑上他的白玉鞍的骏马出站沙场,等他战斗结束的时候战场上就只剩下凄寒的月色挂在战场的上空了。而且城头上的战鼓声都还在空旷的战场上回响着,此时将军的宝刀上的血迹到现在都还没有干。
《塞上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也是作者当时在边塞,看到的一些当时边塞的场景而写的。
说的是当时的边塞知了在已经枯萎光秃秃的桑树林里鸣叫,八月份的关边道上秋高气爽。出征塞场然后再回来边塞就已经气候寒冷了,关塞内关塞外全都是黄黄的芦苇草。从古至今来江北边关的豪杰,都会与这里的尘土黄沙伴随到终老。千万不要学习那自以为是勇猛的武将游侠那般,自命不凡得总是夸赞自己夸赞骏马。
自古边关的战事就源源不断,每个朝代都经历了战争,而王昌龄作为当时写边塞的诗的创始,很生动形象的把当时边塞的场景生活都写了出来。将军战争沙场,将士们终年都在边关与黄沙尘土伴随一生的样子愁情全都生动的描绘了出来,也让人们没有去过边关战场的人能够体会到战士们的不容易,体会到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的伟大与牺牲。
与“《出塞》古诗赏析,王昌龄竟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