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为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边塞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王昌龄的诗的风格又是怎样的?对此还不清楚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边塞诗都有哪些吧。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1、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采莲曲 (字)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出塞二首 (字)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7、从军行七首 (字)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8、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
9、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0、采莲曲二首
唐代: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
1[唐]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唐]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4[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5[唐]王昌龄《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6[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诗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在唐朝,有这么一类诗人,他们呢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他们就是唐朝的豪侠诗人。以王翰、王昌龄和崔颢为代表。
王翰的诗,有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美,代表作为: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挫之情,极为劲健。此首诗明快的语言、鲜明的节奏透露出一种奔放的情绪,给人以激动和向往。
崔颢,他的一首《黄鹤楼》,流传千古,曾被严羽推崇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是崔颢吊古怀乡的佳作。崔颢登上黄鹤楼,放眼望去,所有景色尽收眼底,即景生情,诗性大作,脱口而出。整首诗,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一开口就惊艳了士人。
民间流传,李白登上了黄鹤楼,目睹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最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性格豪爽,并且七言长于无言,思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与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是短篇文章的局限,他创造出了以相关联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身上有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比较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比如王昌龄的这首最经典的诗,仅开头第一句,便惊艳了世人!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王昌龄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语言含蓄雄放而又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赞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保卫国家的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豪爽畅快,堪称大手笔。
与“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赏析,唐朝的豪侠诗人的著名古诗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任汜水尉,校书郎。后谪岭南,后任江宁丞,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还归故里,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七绝,成就很高,与李白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自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之二。足,充满。黄沙滚滚,弥天漫地,白骨累累,弃于乱草之中,自古及今,未有消停。此言乃是慨叹边塞战争自古不断,感伤将士死伤无休无止的悲凉。
2、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七。玉门,玉门关。嶂,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烽,烽火,古代边疆用以报告敌情的狼烟。诗句描写玉门关虽然地势险要,却仍然到处都是告急的烽火。意为边境形势非常危急。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出自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之二。诗句以比喻修辞法,写出了边塞秋风似刀、水寒透骨的艰苦环境。
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前句是运用夸张修辞法,极写西北边塞风沙遮天蔽日的情景。“日色昏”并不是实写黄昏,而是通过它侧写风沙之大。后句写气候恶劣而战士迅速出征的情状。“红旗半卷”一词用得尤其出神,它既从侧面写出了风沙之大,又表现出了战士行动的神速。因为“半卷”红旗可以减少风的阻力,使队伍前进得更快。这两句之妙不在写战争本身,而是通过紧张的战争氛围描写,突出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恶战,让读者对即将发生的战争有一种悬心的紧张感。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此言从秦到汉,明月与关塞依旧,万里远征的将士依旧有人不能回归。前句以“互文”修辞法,通过“明月”与“关”这两个自古永恒的物象将古今联系起来,暗中点明了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悲剧至今未曾改变的事实,从而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予以了历史的阐释,强调了此关在御敌卫国中不同寻常的战略地位以及守之不易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的逼出下面的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对能够镇守边塞的大将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王昌龄《出塞》。但:只要。飞将:这里特指汉代名将李广。胡: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胡马,指敌人的军队。假使飞将军李广还在,敌人的兵马一定不会度过阴山,进入到内地。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沙漠。穿:磨破。楼兰:西北地区的敌人。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屡次勾结,杀害汉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计斩楼兰国王。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已经打了上百场仗,身上的盔甲早已破烂不堪,即使如此,不打垮楼兰,也决不回去。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时,告诉他们我的心如玉壶储冰,光明纯洁。
9、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王...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经典诗有哪些?诗句千古名句,值得一读再读”相关的文章
你喜欢王昌龄哪些古诗?
《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送柴侍御》...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古诗词有哪些?王昌龄的古诗大盘点,有多少是你背过的”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约689—约756),字少伯,京兆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其诗缜密而思清,擅长宫怨、边塞、送别等题材,尤长于七绝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的美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修筑长城以御匈奴,从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如此;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千百年来,亦复如此。将士们征程万里,戍守边关,至今仍然不见归来。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健在,那么,胡人军队决不会越过阴山。
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已是深秋,井边的梧桐叶变黄了,不卷珠帘,只觉夜寒霜重。室内那些熏笼、玉枕早已陈旧,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黯然无色。她孤眠难寐,斜卧在床,痴痴地聆听着从南宫传来的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声。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色方晓,金殿刚开,她已经拿起扫帚打扫了。忙里偷闲,手执团扇,徘徊不前,怀念以前君王宠幸的日子。可恨她洁白似玉的容颜还不如浑身漆黑的老鸦,它都可以飞过昭阳殿目睹君颜哪!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幽静的夜晚,西宫内百花散发着阵阵馨香。她想要卷起珠帘观赏,却害怕这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的心事。百无聊赖之下,她拿起云和瑟,欲弹又止,姑且斜抱在胸前,出神地凝望夜空,只见那孤清的月亮。而君王的居处昭阳宫,却被遮蔽在朦朦胧胧的树影中。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深闺少妇本不懂得忧愁,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登上高楼。流目瞩望,忽然见到路上杨柳青青,这才感觉到自己的青春虚度,后悔轻易让夫婿离家远征、立功边塞。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空,乌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山黯淡无光;一座孤城矗立在茫茫荒漠。极目远眺,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大漠疆场,黄沙肆虐,将士们的盔甲经过无数战斗都已磨破,但是,不彻底消灭边疆的敌人,誓不返回家园!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里,绵绵的寒雨笼革着吴地的江天,一片水天相连、烟波浩渺的景象。次日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举目四望,只见一片楚山孤影而已。亲爱的朋友啊,到了洛阳,如果亲友向你询问我的景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那样高洁清白。
长信秋词五首
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没想到真成了薄命的失宠者了,她久久地寻思,难以自拔。梦中又蒙君王恩宠,一切都那样真切,醒来时又怀疑自己在梦中编织的得宠幻象。此刻灯火辉煌的西宫正在彻夜宴饮,这让她清楚地想起当初在复道中蒙受君王恩宠的美好时光。
与“王昌龄的经典诗歌有哪些?八首是个你更喜欢哪首”相关的文章
唐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朝代,中国在东汉后期一直在经历战乱和分裂,直到隋唐时期中国才完成统一,几百年的战乱让中国的土地满目疮痍精疲力竭。隋唐时期国家稳定下来整个中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荒芜残破的社会这才慢慢恢复生机。唐朝的文化繁荣空前绝后,唐朝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促使整个唐朝的文化氛围相当开阔,相比起一直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唐气象下的诗词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好山好水养灵杰,唐朝出现大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才子,有诗风灵秀清逸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也有诗风清刚劲健的边塞豪侠派诗人。
王昌龄就是一位风格豪爽俊丽的边塞诗人。早年的王昌龄是一个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为了生存需要自己亲自耕种田地来养活自己。但是贫苦的生活没有将王昌龄身上的豪放不羁豁达爽快的侠士之气打磨殆尽,王昌龄一直保持着一股恣意豪放的少年意气。在《少年行二首》中"问道羽书急,单于寇井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王昌龄展示一种热血爱国的少年形象,听闻有战事意气风发的少年第一个念头当然是奔赴战场为国杀敌,少年时期的热血冲动总是透着一股浅薄和无知但是这份赤子之心发出的热血何尝不是弥足珍贵,没有经历过生活打磨的意气风发才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王昌龄与友人之间的结交也透着一股豪杰不羁之气,刚刚在路上相识的投缘之人王昌龄就愿意以重金相赠,可见他是一个纵酒长歌型的性情中人。在《长歌行》中王昌龄写到"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这时诗歌题材中常见的感叹人生类型,诗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人世苦短世事无常这些老生常谈的感想,但是每个诗人对待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使得这些题材相同的诗词有了不同的闪光点。
有些诗人的诗作里透露出的全是悲伤抑郁之气,有些诗人传达的确实一种豁达明朗的人生态度。王昌龄看着眼前的风景也引发了对生命苦短的感叹,但是下一句"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却使人胸中豁然开朗通达畅快。我们能过改变的不是外界的东西,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风景选择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所收获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乐观积极的心态被心理学上称之为利导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一些困扰阻碍的事情往往会使事情往良好的一面发展,这种利导心理也会增加人们生活中的幸福感。
当然王昌龄的豪放不羁也给他带来许多困扰,王昌龄的性格和做事风格给他的仕途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他30岁左右考中进士才开始自己的做官生涯,但是王昌龄从做官开始就一再被贬,不能不说这与王昌龄羁傲不逊恣意豪放的性情无关。
在《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中王昌龄写到"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他直接了当的表明自己不畏权贵的思想,做任何事情都不受拘束,在官场上怎么可能容得下王昌龄这种狂傲不羁的...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唐诗作为唐朝巅峰文化的产物,它在文坛的地位至今都是无法被撼动的;不过在唐朝诗人中,象李白、杜甫、王维这几位大咖,则一直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人物。
而今天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话题,来谈谈另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和他的诗作。当然,他也是唐朝赫赫有名的诗人之一,曾被称为“诗家天子”。想必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谁了,没错,他就是“七绝圣手”中的王昌龄。
以诗讽权贵,秉清流之节
不得不说,那些诗写得太优秀的人,都不太会做官,虽然他们大多都渴望功名,并在仕途之路上奔波劳顿,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尽人意。
王昌龄曾经做到正九品官, 听起来似乎官职并不是很大,不过这可是仕途晋升中的正道,而且还比较清闲。没想到当时王昌龄却用一首《梨花赋》将官职葬送了,因为这在首诗中,他居然讽刺那些权贵们昏庸无道。好吧,虽然官位丢了,但从节操、品性、道德等层面来讲,咱必须力挺王昌龄——干的漂亮!在世间官场类似这样的清流又是何其之少。
所以从此事我们足以得知王昌龄是个不合俗流、不拘俗节的人。也许正因为有着不羁的性情,王昌龄和李白才能成为好朋友,在一次被贬后,李白曾专为王昌龄题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边塞诗闻名天下,见铮铮铁骨
王昌龄最初对朝廷忠心耿耿,当时唐朝昌盛,他还题了不少的诗加以歌颂。但有时候投入太多未必就会收到好的回报,尤其在暗涛汹涌的时局中;所以,王昌龄的诗很快遭到别人的妒忌,他的行为也很快被人拿来猜忌,最后王昌龄所面临的当然是无尽的谗言与明暗中的各种排斥。
二十出头的王昌龄正是心怀梦想的热血青年,其实他的主要心思与目的并不在写诗作赋上,于是他干脆丢下笔杆子,选择踏上了边塞之路,而恰恰是这样的经历后来让王昌龄产出了堪称绝唱的边塞诗作。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应该是熟烂于我们心中的传唱了。前两句的开阔苍凉画面将边地生活环境的艰苦体现的淋漓尽致;后两句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斗志体现出来。诗中每一个字都用得很有力度,予以读者热血沸腾的感觉。
其实就边塞诗而言,高适与岑参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两位,不过他们的诗多以长篇著称。王昌龄则从诗体上进行了新的开辟,将最豪放悲壮的情与最空旷苍凉之景浓缩成了七言绝句,让读者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更加具体、明了地去感受边塞诗的魅力;不仅如此,后来经人考证:王昌龄在高适与岑参两人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之前,就已经深入边塞。所以王昌龄更有着“边塞诗先驱”的称号。
七言绝句是最能体现诗歌之美的一种诗体,这点毋庸置疑。王昌龄的诗无论从语言、意境还是情感,都将其写得“三百六十度毫无死角”,他不愧是七绝圣手。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这几首诗哪几首学过”相关的文章
古诗词中有很多种题材,比如山水田园、羁旅感怀、送亲别友、以及吊古凭今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比如咏史怀古的题材,就是诗人们以古喻今、以史咏怀,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忧国忧民的感伤。
古代士大夫十年寒窗,却经常仕途坎坷,心中有很多怨言无法直接表达,于是借助描写历史事件,讽喻当时朝代。所以诗文虽然非常含蓄,但寓意都很深刻。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下面介绍王昌龄水平高超的一首诗,极少人读过,彰显出七绝圣手的不凡。
梁苑
唐代:王昌龄
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
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诗的大意是:深秋时节,梁园的竹子一如往昔,烟雾迷茫;黄昏时分,城外狂风大作,西汉时随风飘展的诸侯旌旗,今在何处?还有曾经在平台上高谈阔论的宾客,又有谁去关心。
西汉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城内梁苑,为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梁苑集离宫亭台、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山水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
梁孝王,即指刘武,他是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景帝刘启同母弟。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拱卫了国都长安。后仗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汉景帝之位,病死未果,谥号“孝王”。
刘武在世时营造梁苑(后称梁园),并招揽天下人才,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当时的才子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在此吟诗作赋,形成了西汉梁园文学主阵地。后世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凭吊、创作。
例如李白就曾在此住了很久,还写了一首长诗《梁园吟》,其中两句“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深受后世赞颂。
王昌龄一定读过李白的这首诗,而且也很有感触,于是便跃跃欲试。不过王昌龄转而一想,太白在此住了多年,又写了这么一首名篇,自己的感觉就像当年李白游览黄鹤楼,忽然发现了崔颢的名作,诗仙一边连称绝妙,一边也感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便搁笔不写了。
但是王昌龄毕竟是七绝圣手,文学才华丝毫不输于太白。虽然他并没有在此常住,但是作者熟读诗书,更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他虽然身在盛唐,却已经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如今凭吊古迹,更是感慨万千,于是诗思泉涌,有如神助。
前两句描绘古迹周围的环境氛围,“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梁园遗址有睢阳城旧址、朱台寺遗址、三陵台、平台遗址等,曾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沧桑的历史令人动容。
作者以一个“秋”字点明时节,用“竹和烟”为代表,展现出梁园的荒芜与孤寂。而一个“悲”字,也照应前面的“秋”字,令人可以感受作者内心的伤感。而“暮天”二字,也承接“古时烟”,作者笔触所及,园里城外,处处皆彰显出秋日的凄凉,更隐喻了人生的无常。
后两句遥想梁园曾经的辉煌,“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昔日的梁孝王也曾是一方豪杰,不仅麾下兵多将广,而且名藩好士、东箭南金,皆为一时的精英。...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著名的古诗《梁苑》赏析,他虽然身在盛唐,却已经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相关的文章
“投笔从戎”这个故事说的人就是王昌龄,王昌龄的文学造诣非常之高。他的五言律诗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特点鲜明、风格多样,为我们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王昌龄#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有信仰、为民着想的诗人王昌龄,为何会在濠州被杀害呢?
01投笔从戎,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年间,这一时期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当他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他想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唯有以玉壶冰心自明。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着,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02饮酒论诗,结交李白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提议,看歌女唱谁的诗最多谁就获胜了。结果,第一个歌女唱了王昌龄的绝句;第二个歌女唱了高适的诗作;最后一个歌女又唱了两首王之涣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相见,但是后面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逝世。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非常的悲伤,但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地遇见了“诗仙”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
03辗转归家,被害濠州
就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途经亳州的时候,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闾丘晓究竟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这也给我们留下一道千古之谜。看王昌龄...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经典古诗有哪些?王昌龄会被杀害的原因是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