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王安石最美的一首诗是哪首?这三首诗你喜欢哪首

2020-07-03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王安最美的三首诗,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你去品味和收藏。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

“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元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登飞来峰》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30岁,正当而立之年,有很大的抱负。从诗句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的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飞来峰”其实就是“飞来山”,就在现在杭州的灵隐寺边上。“千寻塔”并不是它的名字,而是塔很高,寻是丈量单位,一寻大约有8尺,千寻那得有8000尺高。所以头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来到杭州,登上了飞来峰,站在了制高点上,能听到雄鸡的鸣叫,能看到东方日出,纵目远望,仿佛整个天下都在视野当中。

不过这前两句,只是打了一个基础,主要是为了给后两句埋下一个伏笔,后两句作者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并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眼睛,那是不可能的”,其实诗中的“浮云”在古代的诗歌当中多指小人,多指生活的阻碍,但作者却不畏惧,表现了出了王安石的远大志向和自信的气魄。


上一篇 :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奢华逸乐和贫困辛劳对比,看看清明上河图简介
下一篇 : 历史上富有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巨作,来看看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