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写七言绝句的高手,李白曾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昌龄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代文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太白就是李白,江宁即王昌龄,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一篇《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而李白自不必说是大唐盛世诗意的开创者,两个人不但旗鼓相当,还是好朋友,当这样的两个人同时写七绝,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会更高明呢?
开元年间,正游历川蜀的李白抵达巴陵偶遇王昌龄,李白乐于交友,王昌龄也是好爽的人,二人本就倾慕已久,此时邂逅更是一见如故,于是两个人很快成了朋友,诗人的友谊发展就是这么迅速,无须多言。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多次遭遇贬谪,一生很不顺利,这次也是被贬途中遇到李白。
巴陵一遇,两位诗人相见恨晚,终日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一切的不如意,一切的烦恼都在酒中、诗中,化为诗意,化为无形。可是在好的相遇总有分别之日,王昌龄与李白到了分别的日子,诗人的分别总离不开要留下一首诗作为纪念,李白大笔一挥写下一首千古闻名的离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短短的四句诗感情的分量却很重,飘扬的杨花,杜鹃鸟的啼叫都含着我对你的不舍之情,虽然自己不能相送,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李白将对王昌龄牵挂的心与天上明月完美结合,这样写的高超之处在于李白将人的短暂的情感延伸为明月永恒的光辉,更加体现了他与王昌龄之间深厚的友谊。李白的这首诗十分著名,不但有送别的情深意重,还有满满的祝福正能量,没有催人泪下的依依惜别,却能给人振奋的力量!看了李白的这首诗,王昌龄很受鼓舞,也回赠了一首。
《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这首诗看起来似乎只是景色的描写,哪里有半点送别之意,如果不是看到了题目了解了背景,单纯看这首诗,根本无法和送别李白相结合,其实它含有深刻的情感内容。诗的大意是:巴陵位于洞庭之滨,在此往来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近视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远看湖波间,泾渭分明。这种辽阔的景色,早有风闻,登上江岸,满眼却不见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体和洲渚孕育的芦苇。
这首诗最重要的在于“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句,洞庭的秋天,何以诗人却不见秋色呢?这只能说他心头已被暗淡所笼罩。因岭南的荒蛮令人惆怅和生畏。其实在诗人心中是热爱秋光的,也是热爱洞庭的。只是将要离开,满满的不舍,用凄凉的的景象衬托了心中的悲哀。如此一看,王昌龄的这首离别诗写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了。
比较两位大诗人的诗,各具特点,李白的送别诗脍炙人口,曾被选入中学教材,简单直白表意明确。而王昌龄的诗相对比较冷门,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很有王昌龄这位边塞诗人的个人特点,开阔豪迈,意境深远...
查看更多与“王昌龄的送别诗,遇上李白的送别诗,谁的水平更高?”相关的文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创作于742年,当时的王昌龄正顺道与辛渐一起赶往江宁赴任,诗中提到的辛渐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龄会陪他的朋友路过润州,然后他们会在润州这个地方分开,以后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满满的离别之情涌上心头,随后诗人便写下了这首充满思念友情的千古名诗。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第二天清晨两人在江边离别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伤心之情。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其感到伤心难过,面对外面洒落在大地上的小雨,也不禁让诗人有感而发。清晨,当诗人送别朋友之时,感觉自己就像楚山一样的孤独寂寞。
当你回到洛阳的时候,故乡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时,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永远像一颗珍藏在玉壶当中的冰,依然保持着晶莹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就是全文的核心,"冰心"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清正廉洁,也暗示了诗人想对朋友表达一种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但是我对你的心永远都不会变的情感。诗人冰心的名字也取自于此。
王昌龄是一位伟大的唐朝诗人,虽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有目共睹,但是在朝廷上的他却不尽人意。王昌龄的性情豪放、不拘小节,也因此被朝廷中的一些小人诬告陷害,被贬到岭南,从岭南回来后又被分配到江宁,幸好一路上都有辛渐的陪伴。
这首诗也是他被贬后,在江边送别友人时所写的,诗中也因此掺杂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悲伤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诗人在遭受打击后的愤怒,以及被贬江宁的孤独。全诗也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虽然被贬,但是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
早年的王昌龄家境贫寒,一家人主要靠农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但是他从小便勤奋好学,30岁就进士及第,于是便带着满腔的热血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相继改任了很多职位。王昌龄的诗现存达181首,主要的题材就是本文所写的离别诗,他创作的诗质量都很高,千百年来从不缺乏读者,也是现如今各大诗歌研究者争相报道的对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是唐诗中比较常见的诗歌题材。这首送别诗构思新颖、条理清晰,作者依托外面连绵的小雨,衬托出对朋友的离情之情,反而重点的体现了自己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优良品德。诗人眼中的友情也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暗示着我们也要用心地对待自己的朋友,用心呵护,才会天长地久。
辛渐即将离去,此时王昌龄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丝丝的牵挂,不知身处异地的朋友是否也想念着自己,在这悲伤的日子里,祝愿我们的友情愈久愈浓,留守江宁诗诗人一定会像玉壶中的冰那样纯洁、无暇。
与“王昌龄的一首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诗中掺杂了诗人什么情感?”相关的文章
中国人历来厌倦战争、爱好和平,但面对强敌入侵的时候,中国人也从来不胆怯,不怕死。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军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王昌龄从青年时代就充满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王昌龄是一名优秀的边塞诗人,他生于唐朝,因擅长写七绝诗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他出身贫寒,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转化,他当过农民,种过地,也到过嵩山学过道,他怀揣着梦想出征边塞,也高中进士当过校书郎,他出生在繁盛的大唐,他有着爱国的梦想和远大的抱负,他渴望建功立业,自愿前去边塞保卫边疆。他在大漠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日子虽然艰辛,却锻炼了他的意志。大漠与风沙,战争与死亡,造就了历史上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二类是赠友人系列,这都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戍守边塞是他最斗志昂扬的时光, 与朋友的友谊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谊。特别是王昌龄的送别诗,不仅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也会借助送别表明自己的志向,展现自己始终不变的初心,最有名的当属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题中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就是王昌龄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一首赠别诗。
诗的开篇先写气氛,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天地,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展现了高远壮阔的境界。朋友即将远行,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就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指自然无为的心。诗人想要表达思念,不仅仅是对友人的,而是对故乡亲人的集体思念。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让他带去自己的思念,以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份赤诚之心,是他在遭遇数次贬谪和流放之后依旧不忘的初心。这就是王昌龄,也许生活并没有给他想要的生活,甚至让他承受了太多的挫折和苦难,但却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
可惜的是王昌龄,在他五十八岁这年,辞官返乡途中遭遇了不幸,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几个月后,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以贻误战机罪,将闾丘晓处斩,行刑前,闾丘晓曾以家中仍有母亲需要赡养为由恳求张镐手下留情,张镐问他:“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怜的王昌龄死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在苦苦等他回家。王昌龄的死,让他的朋友们心痛,虽然他在岁月的洗礼下,早已不是那个斗志昂扬的塞外少年, 但是他却一生都是那个胸襟开阔“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初心不忘,这就是王昌龄最好的人生总结。
与“王昌龄的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相关的文章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12392/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