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朝代,中国在东汉后期一直在经历战乱和分裂,直到隋唐时期中国才完成统一,几百年的战乱让中国的土地满目疮痍精疲力竭。隋唐时期国家稳定下来整个中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荒芜残破的社会这才慢慢恢复生机。唐朝的文化繁荣空前绝后,唐朝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促使整个唐朝的文化氛围相当开阔,相比起一直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唐气象下的诗词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好山好水养灵杰,唐朝出现大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才子,有诗风灵秀清逸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也有诗风清刚劲健的边塞豪侠派诗人。
王昌龄就是一位风格豪爽俊丽的边塞诗人。早年的王昌龄是一个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为了生存需要自己亲自耕种田地来养活自己。但是贫苦的生活没有将王昌龄身上的豪放不羁豁达爽快的侠士之气打磨殆尽,王昌龄一直保持着一股恣意豪放的少年意气。在《少年行二首》中"问道羽书急,单于寇井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王昌龄展示一种热血爱国的少年形象,听闻有战事意气风发的少年第一个念头当然是奔赴战场为国杀敌,少年时期的热血冲动总是透着一股浅薄和无知但是这份赤子之心发出的热血何尝不是弥足珍贵,没有经历过生活打磨的意气风发才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王昌龄与友人之间的结交也透着一股豪杰不羁之气,刚刚在路上相识的投缘之人王昌龄就愿意以重金相赠,可见他是一个纵酒长歌型的性情中人。在《长歌行》中王昌龄写到"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这时诗歌题材中常见的感叹人生类型,诗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人世苦短世事无常这些老生常谈的感想,但是每个诗人对待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使得这些题材相同的诗词有了不同的闪光点。
有些诗人的诗作里透露出的全是悲伤抑郁之气,有些诗人传达的确实一种豁达明朗的人生态度。王昌龄看着眼前的风景也引发了对生命苦短的感叹,但是下一句"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却使人胸中豁然开朗通达畅快。我们能过改变的不是外界的东西,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风景选择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所收获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乐观积极的心态被心理学上称之为利导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一些困扰阻碍的事情往往会使事情往良好的一面发展,这种利导心理也会增加人们生活中的幸福感。
当然王昌龄的豪放不羁也给他带来许多困扰,王昌龄的性格和做事风格给他的仕途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他30岁左右考中进士才开始自己的做官生涯,但是王昌龄从做官开始就一再被贬,不能不说这与王昌龄羁傲不逊恣意豪放的性情无关。
在《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中王昌龄写到"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他直接了当的表明自己不畏权贵的思想,做任何事情都不受拘束,在官场上怎么可能容得下王昌龄这种狂傲不羁的性情,所以他的仕途不顺也是可以预料到的。王昌龄不只有一身的桀骜侠气,他还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老庄的思想让王昌龄的身上多了一份深沉和敏锐。"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悲哉行》中王昌龄就表达了观察生命妙用的道家思想他也产生了想要离尘出世羽化登仙的想法。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恢宏大气苍凉壮阔闻名,多首诗中他都表达了一种誓死捍卫国家的壮烈情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写出了王昌龄想要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描绘了一副边塞守家卫国的热血男儿形象。这种壮志豪情的诗是王昌龄较为早期的作品,那时的王昌龄一腔热血誓为国家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是在读一读王昌龄晚期的作品,你会发现王昌龄的诗风变成了清逸明丽的风格,这时的王昌龄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热血昂扬的少年,他经历了多次贬谪自己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稳重起来,自身对人生事物的情感也因为生活中的历练和磨砺发生了转变,少年意气也转化成中年人对人生的蹉跎无奈之感。这也是王昌龄能写出多首细腻哀怨的闺怨诗的原因,这种描写神鬼女子的哀怨诗和早期恢宏大气的边塞诗风格大相径庭,他们竟然出自同一人之手,可见生活和时间能够完全的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王昌龄的变化除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外,他身边的友人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如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诗都以灵俊清丽闻名,王维更是将禅意的空灵完全融入在自己的诗中,他们都是主张归隐修身养性的一派诗人。王昌龄与他们的交往使王昌龄也受到禅静空灵思想的影响,所有他的诗也多了一份清秀雅致的感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中描写了一位江南女子乘船采莲的情景,诗中描写的画面充满着江南特有的清丽宛雅的气息,穿着和荷叶颜色一样碧绿罗裙的秀丽姑娘乘着小木船在荷花群中采摘莲蓬,夏天茂密旺盛的荷花将女子和木船全都遮挡住了,如果不是听见池中传来女子的歌声就完全看不见她的身影了。
早期的边塞诗出现的物象全都是金甲、宝刀、红旗等战场上才会出现的东西给人一种苍凉壮阔的感觉,王昌龄后期的诗作读来有一种雅致清新的感觉与之前的边塞诗对比明显。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中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句读来清爽明丽,这首诗王昌龄是借送友人表明自己高洁不屈的气节,虽然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节操,但是他的表达方式却和以前直抒胸臆截然不同,王昌龄这回用含蓄的比喻说明自己有着高洁的情操。
王昌龄的诗歌风格早年和晚年截然不同,早年豪迈阔达晚年清丽俊秀,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王昌龄在时光中一点点打磨自己的心性,在岁月中他的性情变得圆润平稳。这样巨大的改变一定经历了很多痛苦难熬的时刻,每一次的历练都是人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苦难,当时的咬牙坚持独自忍受在多年后回过头来再看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必须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