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是杜牧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对尘世的厌倦,包含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感悟。本篇导语将围绕《山行》的原文及翻译展开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的情感与境界,以及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领略杜牧那抚今追昔的心态,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尘世之苦的抱怨。让我们一同进入这首动人的诗歌世界,领略杜牧的山行之旅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山行古诗原文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翻译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美,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3、石径: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查看更多与“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加赏析”相关的文章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他的诗也如同他的画一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寥寥数语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下面就有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其代表作之一《山居秋暝》,一起来看吧!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原文
山居秋暝
山居 或指《山居秋暝》
王维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笑语喧哗。
5.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6.随意:任凭。
7.春芳:春天的花草。
8.歇:消散,消失。
9.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10.留:居。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更多王维古诗拓展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查看更多与“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和赏析”相关的文章
于谦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清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地在官场驰骋,可惜生不逢时,明朝宦官当道、文武相斗,一生受人排挤打击,最后含冤而死,令人叹惋,下面好工具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于谦的这首《石灰吟》,从中可见其的清廉正气。
石灰吟古诗原文
石灰吟
于谦 〔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2.锤:锤打。
3.凿:开凿。
4.若:好像、好似。
5.等闲:平常,轻松。
6.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7.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则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永乐年进士、名臣。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官至兵部尚书。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同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著有古典诗词集《于忠肃集》流传于世。
拓展阅读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查看更多与“石灰吟古诗原文和翻译”相关的文章
《塞下曲》是汉乐府的旧题,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好工具小编下面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塞下曲古诗原文
塞下曲
卢纶 〔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翻译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注释
1.月黑:没有月光。
2.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3.遁:逃走。
4.将:率领。
5.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6.逐:追赶。
7.满:沾满。
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气概豪迈。
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
查看更多与“塞下曲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有一首散曲,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被人称为“秋思之祖”。那就是元代文人马致远赫赫有名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相关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秋思古诗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3.人家:农家。
4.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5.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天净沙·秋思》 描绘出了一幅秋郊黄昏图,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曲的第一句中的三种景物, 以 “昏鸦” 为中心; 第二句三 个词, 以 “人家” 为中心; 第三句中的三种景物, 以 “瘦马” 为重点。
离家在外、 到 了天边的断肠人, 看到乌鸦到了天黑的时候还能回到树上去休息, 而小桥流水旁的一 户或几户人家更加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小曲情景交融, 特别是最末一句把曲子的主题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仿佛画龙点睛, 顿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直抵人的灵魂深处。 另外, 九个名词性词组构成三个句子,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妙不可言。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约1324),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 ( 今北京 )人。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仕途不得志,后归隐山林。
著有杂剧15种,今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 西华山陈抟高卧 》、《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以及与人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等 7 种。
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故事,但情节有较大改动,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主线,同时揭露了汉朝君臣的昏庸和无能,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成为后来戏曲中汉明妃的定型。
马致远的散曲今存 120多首,成就为元人之冠。作品内容主要有叹世、咏景、恋情3类。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善于捕捉形象来熔铸诗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 。其[双调夜行船]套曲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等历来被人推为元代散曲中的极品。今人任中敏辑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查看更多与“秋思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古代文人很多都能诗善画,会自己给自己的画作题诗,不仅画能赏心悦目,诗还寓意深远,下面好工具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元代文人王冕的一首歌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既有翻译也有赏析,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墨梅古诗原文
墨梅
王冕 〔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翻译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3.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4.池头:池边。头:边上。
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6.痕:痕迹。
7.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8.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拓展阅读
自幼好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间壁秦老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官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查看更多与“墨梅古诗原文和翻译”相关的文章
劝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努力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但是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那么下面就有好工具小编为大家带来这句诗的出处,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
长歌行
汉乐府 〔两汉〕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 hé shí fù xī guī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1.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2.朝露:清晨的露水。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布:布施,给予。
5.德泽:恩惠。
6.秋节:秋季。
7.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8.华:同“花”。
9.百川:大河流。
10.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11.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12.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由眼前春天美景联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该诗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这首诗凭借外物来说明道理。开头两句既写出了园中葵菜的茂盛,又暗示着青年时期的精力旺盛与朝气蓬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说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入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焜黄华叶衰”指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则暗示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人深省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首诗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名著简介
汉乐府,是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
查看更多与“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春天美好有生机勃勃,值得被歌颂,但是很多赞美春天的文字都显得套路,缺乏新意,今天不妨随好工具小编一起走进这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来从不一样的角度感受江南仲春景色,体会苏轼眼中春天的美。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此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又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竹叶和桃花红绿相映,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江边转到江中,“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点出早春时节。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显示出春天的活力。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的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惠崇是北宋名僧,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
查看更多与“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在我们日常用语当中,常会用数词来表示程度,比如“千万小心”、“一点也不”等等,这个方法用在古诗当中也是同样的效果,给人以清晰的冲击感,那么好工具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江雪》这一用数字表现画面的经典之作,敬请阅读。
江雪的古诗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6.独:独自。
赏析
《江雪》这首诗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以及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孤单寂寥的心境。作者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查看更多与“江雪的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马上就要迎来我们的中秋佳节,这是一个全家团圆一起赏月的好日子,但是又有多少离家的人赏的还是那轮月,身旁却不是心中人,接下来就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走进王建的这首七绝《十五夜望月》,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心境吧!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2.杜郎中:即杜元颖。
3.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5.鸦:鸦雀。
6.冷露:秋天的露水。
7.尽:都。
8.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9.落:在,到。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怀人之作。
前两句写出了庭中月色的空寂,意象层层相扣,后两句点明诗人意图,明明是自己的秋思,诗人用“不知”两字将秋思扩大化,深沉而委婉。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深意长,想象丰富,将离情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更多王建古诗拓展
一、新嫁娘词
王建 〔唐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二、短歌行
王建 〔唐代〕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三、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 〔唐代〕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查看更多与“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和翻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