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发布时间:2020-07-24
1 韦应物五律中的佳作之一,大雪以后,寄信友人一起观梅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唐:韦应物

扫雪开幽径,端居望故人。

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

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

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

韦应物(737~792),字义博,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是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楷模,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为武后时期宰相,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年)卒于苏州官舍,贞元十二年(796年)夫人合葬长安少陵原祖茔。

韦应物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并称。韦应物的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蹊跷的是,《新唐书》、《旧唐书》给其曾祖父宰相韦待价列传,并未为之列传,《旧唐书》更是并无一字提及,资料欠缺造成分歧,所幸2007年在西安长安区出土的韦应物墓志铭等志铭补全了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人们才得以了解韦应物的一生。

据墓志铭记载,韦应物“所著诗词、议论、铭颂、记序,凡六百余篇行于当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闲淡平和,景致优美,也有不少反应民间疾苦的诗词。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风景如画,意蕴深远,为唐诗七绝佳作。韦应物尤其擅长五古,风格恬淡高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代表作有《西塞山》:“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等。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为韦应物五律中的佳作之一,早春时节,大雪以后,寄信友人,前来赏梅。语言朴素简洁,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真挚热切,洋溢着闲淡恬适的气息。

“扫雪开幽径,端居望故人。”,“端居”指闲居。首句表现出诗人殷切的心情。大雪以后,闲居无事,早早就起来就扫雪,开出一条小路,期盼友人能够前来。

“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腊月酿的酒还有剩余,正巧遇上早春梅花开放,正好可以和友人一起赏梅花。此句看出二人友情真笃,赏梅饮酒,同乐怡情。

“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几日”与“何时”都是征询朋友的意思,毕竟官职在身,难免不方便,什么时候有空可以一起去东城巷陌,或者南郊曲水之滨共同游玩。殷切之意,可见一斑。

“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最后这句直白浅显,颇有戏谑之意。古人同今人一样,春节都要做新衣服,然后访亲拜友,恭贺新年,以示新旧交替。诗人急于见朋友,因此说,听说您最近闲了,那么我们就一起出去饮酒赏梅,不要管什么新绣衣还没做成,不用太讲究。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整首诗表现出诗人急于见到朋友的...

查看更多
2 韦应物的这首思乡诗,每个字都充满了孤独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读韦应物的诗,总感觉心里面堵得慌,那种忧郁和苍凉充斥着整个诗篇,这与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我猜想韦应物是一个平素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之人。如果和他坐在一起,你会感觉沉闷,你会急于逃离,又被其威严所摄,硬着头皮、强作笑颜的寻找话题和他交谈,而他会用极短的语句和你对答,仿佛你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不得不主动和他交流。这样的人比较智慧,有才学,但是为人处世就比较欠缺了,比如他在官场,不会阿谀奉承、不去拍马屁、不贿赂上级,做事保持原则,不懂得圆滑,更不会委曲求全,所以仕途不会顺利的,他呢,也不愿意和别人同流合污,经常思想归隐之事,其实,诗人中归隐的人很多,无外乎因为官场不顺,无法忍受那种环境,选择归隐也是无奈之举,当然这是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在当时的社会只能这样。

韦应物的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工于描摹景物,善于描写隐逸生活,《夕次盱眙县》写的是旅途中遭遇风波,泊岸停宿,夜不成眠,引起乡思的诗。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夕次盱眙县,夕就是傍晚,次,停泊,止宿。盱眙(xūyí),现在的江苏盱眙县。“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小船落下风帆停靠在淮河边的小镇上,在一个孤零零的驿站住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此时大风刮掀起波浪滚滚,太阳西下天色顿时暗淡。“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人们劳累了一天都已各自回家,山城显得冷落不堪,大雁也归巢休息,芦洲月光下惨白一片。“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夜晚,孤独的我想起了长安的家,听到钟声我更加不能入眠。

诗人描述的场景很悲凉,住宿吧,还是正好住了个孤零零的驿站,狂风大作日落西,人们都回到家了,就连大雁也知道回到巢穴,山城昏暗,芦洲煞白,这秋日的残败景象让孤独的我怎能不想家,满目思乡泪,钟声顿我心,我会彻夜难眠,“独夜”在盱眙的“孤驿”。

韦应物的这首思乡诗中的字都充满了孤独,而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我会记住盱眙,盱眙不会记得我。


查看更多
3 韦应物一首写景离别诗,诗人送别好友时所作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在我国唐朝,诗作领域繁荣昌盛,大批的诗界才子横空出世。唐诗对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时至今日,唐诗都被当作重点教育题材出现在各届语文课本之中!就连很多人选择的胎教和启蒙教育,都是以唐诗作为基础!

唐诗的文化教育意义是无可替代的,短短几十字,就能抒发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唐诗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在唐诗领域中,很多知名诗人也是为世人所熟知,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他们的诗作朗朗上口,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首。抛去这些诗界大家不说,唐朝还有很多的诗人在这一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很多著名诗作也是传承百世而不衰!

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首韦应物同样出名的诗作,这首诗仍是一首写景诗,然而这首诗是一首离别诗,是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时所作,寓意世事无常,难以预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这首来自韦应物的著名诗作《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 ·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这首诗共分八句,是一首以景寓情的诗作,标题中的“元大”乃是诗人韦应物的至交好友,“初发”是刚刚离开的意思,“扬子”既扬子津,属长江北岸!标题的意思是说,元大才刚刚离开扬子津,诗人韦应物就想写诗寄予元大,表明了诗人对元大的依依不舍以及两人关系非常密切!

诗体的前四句乃是写离别之情的诗句,后四句是诗人借由离别所抒发的一些感慨!本诗的开头两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便是写的离别的“初发”之处,第一句就表明了诗人即将与朋友分离时的那种悲伤情感,在此间“亲爱”二字充分表明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那种非常深厚的友谊之情!然而,即使感情再深厚也是要面对离别的,看着行船启航,渐渐消失在了烟雾之中!第二句中的“泛泛”应是乘船泛舟的意思,“烟雾”乃是一种比喻,指水面飘起的水雾!

三、四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两句诗句乃是千古名句,一直被世人所传唱。这两句的出发点不是诗人本人,而是被送别的元大,以元大的心情来抒发离别之痛,意思是说元大乘船离去,仍依依不舍的回头张望,那熟悉的树影已经模糊,耳中也飘来那听惯了的寺庙钟声。这两句诗,诗人以元大的角度,借由树和钟声来充分的表达了,离别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再一次的展示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后面四句出自诗人内心的感慨,五、六两句“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借由至交好友的离开,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次分开以后,恐难再次相聚,大有后会无期之意。在此两句中,又一次衬托了诗人对于好友的离开是多么的伤感!

最后两句“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便是本诗的主旨所在,有诗人自我宽慰的意思,世事本来就难以预料,自己的身世都无从定所,如同水面上的行舟一般,要么被水流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何曾由得自己!这最后两句诗句,也算是诗人韦应物对于自己的身世所发感慨!

这首离别之诗,韦应物运用巧妙的以景寓情的手法大表...

查看更多
4 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名著,知名度不低于李白、杜甫的著作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唐诗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唐诗的地位仍然没有过缩减,无论是语文课本中,还是平时的各类教育,甚至于早教胎教,都有唐诗的出现过引用!在唐朝时期,诗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运用各种题材和手法,铸就了传唱千古的一篇篇优美诗句!

在唐朝时期,散文和诗作特别盛行,尤其是诗作领域,更是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境地,大量的诗作人才出现在那个朝代,这也是奠定古典文学中唐诗的地位的重要因素!那些盛名已久的大诗人,其作品传至今时品读起来,仍是觉得无比的清新优雅,就像有着魔力一般,牵动着自己的情绪和灵魂!

那时的几位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之流,被人们崇拜的如同神仙一般!他们的很多著名诗作都被列为重点教育题材。前面小编和大家一起赏读了两篇来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作,一首赠诗,一首送别诗,都是以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要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是仍然是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名著,这首诗的知名度不低于李白、杜甫的著作,甚至在宋朝时期,苏东坡就特别喜欢这一首名诗,而且还仿照名句而创下诗作,然终不如韦应物的这首原创《寄全椒山中道士》,那么我们就一起赏读一下这首名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 ·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全诗共分八句,从诗题可以看出这乃是一首寄赠诗,仍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诗。通读整首诗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平淡淡,并无惊世骇俗的语句,风格到与陶渊明有几分相似。然而,这首诗却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一直都被世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这首诗的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赏析一番!

这首诗的标题简单明了,就是寄给山中道士也就是韦应物的朋友的一首诗,主要情感就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开头前两句“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句意思就是今天在自己的官邸斋舍里,突然感觉很是冷清,就想起了自己在山中的道士老友,这里的“客”即指自己的道士朋友,而第一句中的这个“冷”字,乃是本诗作的诗眼所在,全诗的重点也就是这个“冷”。

三、四两句“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是诗人韦应物因思念起自己的道士朋友,而产生的联想,可能自己的这位朋友正在山涧底下捆绑打好的柴火,回来后好用以煮食白石!“煮白石”就是煮食白石的意思,在古籍中有记载,修炼成道的人,要食用石英之类的石物!

五、六两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两句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韦应物对自己山中老友的牵挂和怀念,想要拿起一瓢好久去慰问一下自己的好友,也让自己的道士朋友能得到一些来自朋友之间的温暖,而不会觉得“冷”,这里,就暗点了开头的“冷”字,乃是人情之“冷”。

最后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两句诗句成为了本诗的重点,已成千古绝句被世人传唱至今,就连宋朝的苏东坡也是颇爱此两句,而且还防其韵写了“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这样的诗句,然而仿写却终不如经典。这两句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满...

查看更多
5 韦应物以景喻情的经典诗作《夕次盱眙县》,诗人将夜景抒写的孤寂冷漠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在中国唐朝时期,散文和诗歌盛行,尤其以诗歌领域,更为繁盛!大批的诗界才子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唐朝时期,诗人们用简短优雅的文句,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一首诗短短几十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情感含意,真是不得不佩服中国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唐朝,很多人都以写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友情的,有关于离别情的,也有关于爱国情怀的,各种各类的情感都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于世。在诗歌中呈现这些复杂情感时,诗人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有直抒感情的,有叙事抒情的,也有以景物来寓情的!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这首唐诗就是一首以景寓情的诗歌,它来自唐朝诗人韦应物之手。

在前面,我们已经欣赏过几首韦应物的诗作,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他的唐诗作品中,大多以田园山水为主,却又借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很典型的以景物寓情的诗派作家,比如我们前面赏读过的《长安遇冯著》是以景寓情的赠诗,《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一首以景寓情的离别诗。

今天我们要来赏读的这首,仍然是韦应物以景喻情的经典诗作,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诗。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赏读一下,这首来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

夕次盱眙县

唐 ·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这首诗,全诗共有八句,主要在于写旅途寄宿之景,又以诗中景色表述无尽的思乡情感!这首诗共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主要书写因傍晚时分大风骤起不得不终止旅途而投宿孤零驿馆,后四句为第二段,是以一些夜晚情景来衬托韦应物思乡情绪的。下面我们来简单赏读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诗题为《夕次盱眙县》,标题简单明了,直接表明了时间和地点,“夕”就是傍晚,“盱眙(xūyí)县”乃是一个地名。开篇前两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承接这首诗的标题,韦应物在这首诗的开篇讲述的就是在标题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傍晚时分落下了小船的船帆,停留在了淮水岸边的小镇,停宿在孤零零的驿馆里!这里的淮镇就是处于标题中的盱眙县。

三、四两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这两句诗词书写了当时的一些景象,也点出了开篇两句的关键,为什么停船靠岸,就是因为这两句诗句中所描述的大风突然在江上刮起,引起浩荡的波浪,太阳西沉之后暮色降临,漆黑一片,因此只得停船靠岸!这前四句诗所组成的第一段落,诗人韦应物明明白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发生事件!

五、六句“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分写人和雁在夜幕降临后所做的事情。抒写的乃是诗人韦应物的船停靠岸边后,由于暮色降临而映入韦应物眼中的景象。当夜幕来临时,城中和山上光线变得暗淡,人们都开始回到家中休息,雁群也落在芦苇丛中栖息。这两句就已经有点思念家和家乡的感觉了,韦应物借由“人归”和“雁下”对照着自己还在旅途的风波之中!

结尾两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更加直接的充分体现了诗人韦应物的思乡之情,...

查看更多
6 韦应物的诗《幽居》赏析,虽写幽居,却只道随遇而安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一生大半在官场中度过,但他对陶渊明的行业却颇为向往,并在诗中有所表露。他曾经两度辞官闲居,所以此诗之作,仍为其真实生活的写照。

诗文赏析: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自己的抉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两句,说世人虽有贵贱的不同,但都不免于为生计奔走,为世务所累。贫贱之人不免于劳作,富贵之人也不免于生意上的竞争,或官场中的较量,方式虽然不同,其为“皆有营”则一。

宋代苏轼词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种不能从“营营”状态中摆脱出来,正是世人的常态。韦应物写这两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此不同,他选择的是一种不受名利等身外之物的拘缚,忘怀世事,对一切都处之淡然的态度,即“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也就是说,是一种退出纷争、归隐世外的生活方式。

三至八句为第二部分,写诗人的幽居生活。“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似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谢诗表现的,是久病初愈,登池上楼睹清景的欣喜,而韦诗则重在表现幽居生活的闲适、恬淡。诗人并不刻意去写观赏幽景的感受,甚至不对景物作细致的描状,他只是将身边景物的变化不经意地写来,将自己的怡悦、和乐之情隐在叙述之后,以平淡之景写冲和之情。

“不知”在此并非说诗人不知道春草已生,而是说一场微雨后,春草已在不知不觉中泛出绿色。韦应物似乎有意追求一种无我之境,有意让诗人退居幕后,只是将景物的自然变化呈现出来,从而给人以泯灭物我、俱物同荣之感。春草之生、鸟雀绕舍固然令人欣喜,但在春草鸟雀,乃是出于自然,非有意媚人。而正因为这一切都出于自然,所以这种幽居生活才别有一种自然恬淡之趣,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两句,则写诗人的交游行止。幽居山间的诗人,息交绝游,摒除世事,偶而与人交接,也只是道士、樵夫之类。这仍是说诗人避世而居,不为外物,世事所牵。“时”与“或”二字,表明即便是与道士、樵夫的接触,也是出于无心,而非有意追求。恰如春草之生、鸟雀之鸣一样,诗人的行业也是完全纯任自然,随遇而安。

第三部分即尾联:“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这可视为诗人对全诗主旨的总结概括。“蹇劣”既可指诗人之才性,也可指诗人之命运处境;“薄世荣”则指鄙薄世俗的荣华。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幽居生活,乃是安于运蹇才劣的现实处境,而非有意鄙薄世俗的荣华,以幽居来显示自己的清高。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说:“韦应物诗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不近也。”他举韦诗《答长安丞裴税》为例,认为“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曦。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虽然仿效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查看更多
7 韦应物的这两首诗词,一首写秋日萧瑟,一首春日郊游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在唐朝时期,花间派的诗词风格代表人物韦应物。他的诗词委婉含蓄,在描写景色的诗词中借物抒情,感情极为真挚,以景抒情,情绪颇为动人。

韦应物的这两首诗词,一首写秋日萧瑟,一首春日郊游。

下面这首诗词,是描写着景色的一种诗词,韦应物的这首诗词叫做《夕次盱眙县》,虽然因为在路上遇到风波,而停在驿站之中,看到的都是秋日傍晚萧索的一个景色。

诗人听到寒钟,这个时候,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诗人有了思念家乡的一种感情,从而彻夜未眠,思乡的情绪在诗词中流露。

美妙的诗词,却有秋日萧索的唯美风景,把一切都渲染得淋漓尽致,烘托得强烈感人。

这首诗词叫《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诗词的意思就是说,落下风帆,留宿在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船停靠在孤零零的驿站。大风突起,浩渺的江面上掀起了波浪,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就要落山了。

人们陆续回到家中,山色也逐渐暗了下来,大雁也栖息在芦苇丛之中,静悄悄的一片景色,突然看见一只白色的芦花,夜晚孤独的我,这个时候想起了家乡青川,听着远处的钟声,彻夜不眠的恐怕只有我这个游子了。

诗人在驿站之中,看到一片萧索,前六句写的就是傍晚,他因为路途风波,就借住在驿站之内,看到的一个景色,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景色起了兴致,也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写的就是因为不能入睡而有了思乡之情,苍凉凄清的夜里,作者有着思乡的情绪。在秋天萧索的一个映衬之下,显得更加的悲凉,诗词与诗人的感情情景交融。

看似云淡风轻的诗词之中,却有着一种凄美,淡然的思乡情绪。

韦应物的诗词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便是面对着凄凉和无奈,但是他在诗词中表现的却有一种平淡和坦然。

另外一首诗词叫做《东郊》,这首诗词是写的春日郊游情景的一首诗,是以真情实感诉说了他在仕途生活的一种无趣和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一种快乐。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 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这一首诗词的意思就是说,一年到头被拘束在官府里面,清晨出去的时候去郊外,顿时感到精神愉悦,嫩绿的杨柳陪伴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焦虑,来到灌木丛里面,舒服的休息一会儿,然后沿着山里面的小溪流连忘返。芳香的原野落入了落着蒙蒙的细雨,春天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还在那里鸣叫的喜欢清静,但是每次想想也就算了,因为公务缠身,十分匆忙。总有一天我会归隐,盖一间茅草屋,羡慕陶公的愿望差不多能够实现。

他这里所说的陶工,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就是对于生活厌倦,所以说归隐山林,后来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诗词。

诗人在这里,借由羡慕陶渊明的一种心情来表达自己面对生活繁琐的一种痛苦和困扰。

前两句写的就是诗人常年因为公务繁忙想去出去玩,但是身为公职人员,身不由己。每天都是在奔忙之中度过,终于在春日里的一...

查看更多
8 韦应物的这首诗,记载着当时自己胡作非为的生活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说到唐代诗人韦应物,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所写的诗句大多都是一些描写美丽景色、抒发情感的作品,表达自己对于归隐山林之间的乐趣。但实际上,人不可貌相,我们也不能完全以他的作品来衡量他的为人,要知道在他年少之时,他的形象可并不如他的诗文那般,相反,而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千牛卫”这三个大家不会陌生,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李元芳就是千牛卫,虽然李元芳很厉害,但实际上唐朝的千牛卫大多都是一些“高干子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韦应物的家境很好,是当时著名的韦氏家族,所以他凭借着家族势力也成为千牛卫的一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虽然他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温顺如养,可实际上他确实典型的“京城小霸王”,绝非善类。

而且,他不仅自己不做好事,还仗着有钱有势包庇他人,无人敢惹。不过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些所谓的千牛卫形同虚设,瞬间溃不成军,而韦应物也由一个富家贵公子变成了贫民。这段人生经历终于让他醒悟,他开始认真读书,希望能够重新进入仕途,而他也是在此之后开始写诗,成为一位诗人。有趣的是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记载当时自己胡作非为的生活。

今天大家就来欣赏一下韦应物的这首诗。

逢阳开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看过这首诗之后,大家一定会发现这首诗非常好理解,言语无比直白,大家读到就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揭起自己的老底来,当真一点也不客气。在这首诗的前面12句中,他为我们具体描述了自己当年年少时的荒唐放荡的生活,为我们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无赖少年的形象。

在14岁那年,他就已经到了皇帝的身边,诗人在诗文的前12句中向我们交代,他年幼时就仗着皇帝的恩宠,结果变成了一个仗势欺人的少年。不仅自己横行霸道,而且还窝藏着许多亡命之徒,早上与他人赌博,晚上就与邻家的女子偷情,京城之中的治安官对他也没有办法,皇帝外出时也要他陪侍在身边,结果就是因为这样的圣宠,他恃宠而骄,结果成为一个连字都不识,只会喝酒发疯的人。

在诗文的第十三到第二十句中,诗人讲述的则是在皇帝离世之后,他开始了落魄的生活,因为再也没有了靠山,曾经的日子也就不在了。就为了能够继续在这世间生存,他开始读书,谁知在弃武从文之后,竟然得到了一番成就,只不过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派遣到外面。在诗文的最后4句中,则是本诗的结束之语,也是点名了诗文的主题,离别多年之后,竟然再次与曾经的友人杨开府重逢,两人不禁聊起当年的种种,难道万分唏嘘。

纵观整首诗,结构匀称,层次清晰明了,仅用半数篇幅就将自己曾经的过往交代的一清二楚,并且又在这般直白的叙述中完成情感的转变,实在是...

查看更多
9 韦应物写的诗有哪些呢?《滁州西涧》诗是什么时候所写的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逐渐向中唐转变,诗歌风格也逐渐转变,大历诗风由此诞生。和盛唐刚健明朗的诗歌风格不同,大历时期的诗人们经历了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乱世的变化,他们失去了盛唐昂扬自信的精神面貌,他们创作的诗歌也逐渐转向冷寂独孤,多生隐世之感。韦应物也是其中之一。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韦应物前期这些气势壮大、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之作。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已不复返,诗人韦应物也对政途失去希望,遂隐于山水之间,以寻找慰藉。

韦应物写的诗有哪些呢?

《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

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

驱马涉大河,日暮怀洛京。

前登太行路,志士亦未平。

《寄畅当》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可能我们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会比较熟悉,诗中以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闲适生活的宁静之感。韦应物诗中真挚的情感,出之以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一直是众诗人夸赞的地方。同时他的诗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渐渐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所写的呢?

《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所作。韦应物这个人幽居山林之后,就开始享受起清流、茂树、云物,这使他心情舒畅。他也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有一天他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突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流传千古的小诗。

诗开头两句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诗人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在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

查看更多
10 韦应物的一首很有禅意的古诗,虽然不见高僧本人,但脑海却在慢慢浮现禅者形象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心情烦躁的时候,学习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总觉得坐立不安。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心中牵挂太多,难以释怀,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也在进退两难之处难以自拔。

禅,是一种能让自己安静的智慧,当身心宁静、宠辱偕忘,烦恼和忧伤自然就远离自己。人生之路,遍布荆棘,在禅语梵音间、看淡名利,于前尘旧事中、悟出真谛。

下面分享的是韦应物的一首很有禅意的古诗。

神静师院

唐代:韦应物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

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

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

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也深受佛教影响。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朝纲混乱,政出多门,内有宦官弄权,外有强藩割据,皇帝无心治国,士大夫们既要立足社会,又要实现自我,因此内心经常感到很痛苦。恰好佛教的发展迎合了这些文人的心态,于是类似韦应物这样的诗人,便从禅宗里寻找到精神归宿。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任职,他勤于吏职,爱民如子,还经常反躬自责。晚年寄情山水,也与僧侣来往,他的诗风冲淡闲远,善于写景抒情和描摹隐逸生活。

有一次诗人去拜访一位高僧,一路景色宜人,环境幽静,令诗人兴致勃发,于是赋诗一首。

诗人起得很早,简单地吃了点早餐,就匆匆出门。首联由近及远地描写寺院周围的环境,“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韦应物走在通往寺院的小巷中,地面遍布青苔,一直延伸到前面的一片竹林。

晨雾尚未散去,露珠还悬挂在树叶上,晶莹透亮。青苔遍地,说明人迹罕至;新生竹林,表达出诗人曾经来此游访过,如今却又有些变化。

诗人正想继续走近禅院,忽然传来一阵诵经之声。“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柴扉轻掩,竹林里传来悠扬的诵经声,看来僧侣们比诗人起得还要早,此时已经在做功课了。

诗人正觉得有些汗颜,却被这里浓浓的禅意深深地吸引住,半天也没有挪动一步。

韦应物伫立良久,没有立刻进入禅房去拜谒神静法师,而是沉浸于禅院四周的天然野趣。“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他站累了,就倚树休息,一边远观群山披霞、岚霭缭绕,一边又近听野鸟弄声、鸣转清丽。

仿佛寺院周围的一切都受到禅意的渲染,忽然间让诗人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与他在别处所见所闻大不一样。

其实山水依旧,只是诗人心情变得放松,于是便觉得云霞更加灿烂、鸟鸣更显悠扬。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禅悦,乐耽于这宁静中的禅趣,也即兴吟出两句诗,“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平时他公务繁忙,仿佛尘事从四面八方将自己团团围住,有时甚至觉得憋闷得无法喘息。现在的感觉却无比舒畅,虽然还未与大师见面,就先享受到其中的禅悦。

诗人行走在幽静的巷道,一花一草都有禅意;伫立于洒满朝晖的庭院,岩石虫鸟也都散发着禅悦。他顿时感到身心俱净,也仿佛圣洁的莲花正在遍地开放。

全文虽然至始至终也不见禅师的出现,诗人却一点点地为读者烘云托月般地描写禅境,虽然不见高僧本人,读者的脑海里也在不断构建他的禅者形象,也更加令人遐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