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竹枝词刘禹锡

发布时间:2020-06-11
1 后人对刘禹锡的评价是怎样的?《竹枝词》到底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诗

唐诗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巅峰,但是唐朝跨越了近三百年,按诗歌分类又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按照常理来说,盛唐出现了李白和杜甫两大顶尖牛人,应该是唐诗的最顶峰,然而文化界却并不这么认为。

中唐诗歌虽然没有李杜这样的最伟大诗人,但诗歌的群众基础更好,诗人更多,而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诗人普遍对于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想意境更高远,题材更为广泛。再加上中唐诗人还注重理论研究,这导致诗歌文化在经历了盛唐辉煌之后,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上了一个新台阶。

推动诗歌进步的,就包括白居易、元稹、李贺、贾岛、柳宗元等人,当然也不能不提到刘禹锡。我们熟知的《陋室铭》就是他的骈体铭文,然而刘禹锡还是以诗出名,宋朝黄庭坚就评价: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刘禹锡的诗文强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白居易就在《刘白唱和集解》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这个称号,也由此产生,而且白居易还不厌其烦地回忆当年与刘禹锡相互唱和的情景,说是“一往一复,欲罢不能”,还说自己“予不量力”。

然而,千古人物,任人评说。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书法家、大文学家翁方纲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肯定黄庭坚的说法同时,却又表示: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至于铺成排比,辄有伧俗之气。

这个说法,对刘禹锡的诗名几乎是毁灭性的。要知道,我们熟悉《西塞山怀古》、《堤上行》、《望洞庭》等名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却在翁方纲的眼中并不足道,那么《竹枝词》到底是怎样的呢?

《竹枝词》是十一首诗的两组诗,因为篇幅原因,小珏不可能一首首来分析。其实流传度最高的就两首诗,而这首应该是最出名的: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四川的一种民歌,当地人们互相比赛,谁唱得越多,就是优胜,刘禹锡在担任夔州刺史就非常喜欢这种民歌。他先作十一首,后来又写了两首,合为十三首《竹枝词》。这两组诗不仅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是歌颂了纯朴的爱情,具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首无疑最为经典,它是以女子的口吻所写。在诗中,一个女子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春天,忽然听到了自己的情郎在江上唱歌。东边还在日出,西边却在下雨,说是无晴却还是有晴天的。

这首诗最为精妙的地方,不是在于有多么雄浑壮丽的想象,也不在于遣词造句的功底,而是在于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是最美的诗意,就是穿透人心,触碰人们灵魂深处的神奇力量。

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平”看似平淡,实际上却营造和构建了整体的氛围,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伏笔。在诗歌之中,这种写法叫做“起兴”。

第二句是全诗唯一的剧情,或者说诗人仅仅捕捉了情郎江上唱歌,妹子在倾听这个画面,就描绘得如此传神,也成为了全诗的关键之处。

第三、四句则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千古名句。“晴”和“情”是谐音字,“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谐音。读到这里,诗人才将...

查看更多
2 刘禹锡最有名的诗《竹枝词》,不是在写天气,而是写爱情?
刘禹锡
刘禹锡的古诗
竹枝词

含蓄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因此古代诗人为了追求诗歌的含蓄美,往往会借助典故、物象等委婉曲折地抒发情感。如杜牧《赠别》一诗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便是借蜡烛这一物象抒发离别的情感。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含蓄的一首诗《竹枝词二首·其一》,来具体体会一下我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期间刘禹锡根据当地民歌创作了新词《竹枝词》十一首,共分为两组,以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为主。

《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其中一组二首诗的第一首,也是刘禹锡《竹枝词》十一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千古名句,历来深受世人所称赞。而它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含蓄美。即用语意双关的手法,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却在写爱情。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眼前所见的景物。即春雨过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岸上的杨柳愈发的青绿。而在古典诗歌中,春日景物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种种情思。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面对这春江杨柳,自然也引起了情思。至于引起的是哪一种情思呢?

次句“闻郎江上踏歌声”,即听到了江上传来了心爱之人的歌声。由此可见,这里所表达的情思,是少女的怀春之情。结合首句来看,这首诗的内容便很明朗了,它所描写的就是一个怀春的少女,在一个杨柳青青、江水齐平的春天里,听到心爱之人的歌声后产生的内心活动。

虽然刘禹锡在诗中没有直接去写少女的内心活动,但是她那种因为不知道心爱之人的态度,而既担忧又充满希望的复杂心理,却已经跃然纸上。紧接着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既是少女心爱之人的歌声内容,也是少女复杂心理活动的体现。

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句诗所描写的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但并不罕见。如果稍微留意的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能见到。但如果从抒情角度来看的话,这两句诗就不是简单描写天气了,而是在写男女爱情。我们说“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而“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也就是“有情”、“无情”,可见它是语意双关手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两句诗中,它暗中点明了态度。“有”、“无”二字,着重的是那个“有”字,其态度就不言而喻了。而少女得到心爱之人的明确态度后,她的心理活动可想而知,定是从之前的担忧又充满希望,到最后的满怀喜悦。最后回看整首诗,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尽而意无穷”。

综观刘禹锡的这首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双关,以“晴”寓“情”,无疑具有含蓄美。同时它也符合我国古代,男女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即使在如今,这两句诗也常常会被人引用来表露感情。所以如果你有收到对方发来...

查看更多
3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竹枝词》,题目明明说是咏竹,可为什么么有竹字呢?
刘禹锡
刘禹锡的古诗
竹枝词

中国文化古诗词,经常出现植物花草树木入诗的意象诗。描述大自然景色,以物喻人,是诗人常见的写法。如梅花、竹子、菊花、松柏、杨柳、荷花、牡丹等等,像王庭筠的“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都对咏花乐此不彼,也成就了许多经典诗词。

今天要欣赏的这首诗,是唐代诗豪刘禹锡的诗,颇让人不解的是,题目明明说是咏竹,可诗中不见一个”竹“字,那么诗人到底要写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浅译:江水是那么的平静如镜,两岸青青的杨柳倒垂着绿色的枝条轻拂水面,忽然江面上传来情郎嘹亮悦耳的歌声。此时的景色真令人惊奇,东边是艳阳高照,而西边却下起了雨,说不是晴天吧,还有清代地方。

诗中无一字谈到“竹”,那题目中“竹枝词”又如何解释呢?原来我们都误解了,这其实并不是诗的题目,而是乐府曲名,是巴渝(四川)民歌的一种形式。刘禹锡根据一首民间传唱的沉浸在初恋中少女心情的情歌,写了这首诗作。表达了少女暗恋一个人,可是还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内心抱有希望,同时又忐忑不安。诗人用少女的口吻,把这种既喜欢、又疑惑的复杂心情描述得惟妙惟肖,所以不了解巴渝民歌的人们,是很难体会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的。刘禹锡多以男女爱情和三峡为题材,用民歌来创作新词,广为传颂。后代诗人也以《竹枝词》七言绝句来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所以此诗与”竹“无关,读完才了解诗词的题目也有很多知识,真长见识了。

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在夔(读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二首》,这首诗是其中一首。当时诗人非常喜欢民歌形式,这首诗的内容、手法和艺术风格,都和《竹枝词》民歌接近,有很多文学诗人也用民歌体写诗,都没有刘禹锡那么高的水准。

赏析:第一句的江中景,即是少女眼前所见。杨柳岸边,嫩柳垂拂,江水平如镜面,照着少女秀丽的面庞和婀娜多姿的身影。这是多么浪漫的环境,正是有情人约会互诉衷肠的绝妙场景。紧接着,声音响起,和前一句少女的静思形成反差。少女盼望的歌声在耳畔响起,这正是少女熟悉亲切的歌声,仿佛情郎踏着歌声飘过江面,来到她的面前。

最后二句诗,是描写少女听到熟悉动听的歌声后,心里涌动的细微小心思。她心里早就爱上了这个后生,但少女的矜持让她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主动和心上人打招呼。而小伙子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表白。这让少女的心忐忑不安。今天她又一次来到江边,在风景如画的岸上,看见了情人边做边唱,朝她走了过来。似乎看出来她的心思,其实他也对少女心有所属,只是怕自己的唐突吓着少女,迟迟不敢表白。

在少女的眼中,只看出一点苗头,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信心。此时看道天空中东边晴天,西边下雨的奇怪景象,很应景地联系到自己和男子不近不远,若即若离的尴尬处境,倒是很像这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

查看更多
4 聊聊刘禹锡几篇《竹枝词》所含的不同意境
刘禹锡的诗
竹枝词刘禹锡

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民歌被称作“下里巴人”,“巴人”主要是指巴蜀地区的歌曲。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竹枝词》。

王世祯在《师友诗传录》中说:“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这其中便提到了《竹枝词》。

《竹枝词》将巴蜀地区的俗语俚语和生活气息融进作品中,稍加修饰,保留本色,风格自然,清新可爱。其主要内容是吟咏山川风物人情,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个性。

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是失恋女子的心声。春日里漫山遍野的桃花都开了,一江春水依偎着连绵的群山潺潺流动。

花开时虽然美丽,但花期一过,花朵极易衰败,就像郎君的心意。而连绵无限的江水,是女子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

全诗语言通俗,角度新奇有趣。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表达对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的惋惜。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写了年轻女子的美好爱情。诗人运用了双关、隐喻的手法,“东边日出”是写晴,便是“有情”,“西边雨”是阴,便是“无情”。

她听到自己心仪的人在江边唱歌,歌声看似平常,却满含情意。作者将少女的含蓄描写得淋漓尽致,后两句也被人们广泛引用。

唐·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巴蜀之地常是阴雨霏霏,本就能引起人的愁思,此情此景,又听到巴人的乡音,便触景生情了。

纥那,是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在他的另一首诗《纥那曲》里有“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一句。

诗人听到乡音,就产生了远离故土的愁思与对回家的渴望,就像希冀听到乡音“回入纥那披绿罗”一般浓烈。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依山傍水,白盐山雄阔,蜀江水俊秀,山水相映成趣。异乡人走在山水之间,偶然听到了当地人出来唱一段民歌,正是“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的景象。

一面是南人尽情抒怀,一面是北人听见不由得动了故园之情,无论南北,总归是乡思浩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

刘禹锡因为政事被贬夔州,听到当地的民歌而模仿屈原作《九歌》那样整理下数首《竹枝词》,一面抒怀一面记录山水民俗人情,清新可爱。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