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无论是远方的游子,亦或是忙碌于家事的长辈,都要停下脚步来好好过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在鞭炮声中迎来崭新的一年。那么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场景呢?随好工具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元日古诗王安石翻译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原文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除,逝去。
4.屠苏: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古诗拓展
一、梅花
王安石 〔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查看更多王安石的诗有哪些?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王安石一生写下很多经典的诗,相信大家也非常喜欢王安石的诗,大家知道王安石最经典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吗?没关系,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诗词。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 https://www.hao86.com/shici_alist_188/
1《渔家傲·隔岸桃花红未半》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
2《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5《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7《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9《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10《西江月·梅好惟嫌淡伫》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可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王安石文学成就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诗歌
《梅花》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
查看更多今天小编要分享的两首诗是黄庭坚在读完王安石的一首诗后重新创作的一组诗,写得也是很伤感,两首诗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这两首诗是他重游西太一宫,回想了当年父亲和兄长带他游玩时的情形,但是时过境迁,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自己也已经老了,白发苍苍,可是事业无成,这让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在墙壁上题写下了这么两首感人的诗。
那么当时另一位诗人黄庭坚在读了这两首诗之后,非常敬佩王安石的才华,于是化用了这两首诗的诗意,也写了两首很有趣的诗《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乙宫壁二首》,在这两首诗中,他通篇化用王安石的诗意,但是用得很巧妙,不露痕迹,所以也是写出了新意,重新创作出了两首不一样的经典。
其一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而且一开篇就写得很有趣,也很生动,同样还是由景入情,从而层层递进,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这两句与王安石那一首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时外面风声很紧急,看来马上就要下雨了,乌鸦在外面的树枝上一直叫个不停,大雨马上就要来了,在上的蚂蚁正在忙着搬家。
后面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同时又充满了哲理,此时诗人正是陷入了思考中,又是重点刻画了内心的变化,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为了突出这首诗的主题;写得也是很有深意,真是真非究竟在什么地方?人世间会看成南。只是这么信手拈来,但是却又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也让这整首诗更具有张力,读来也是令人拍案叫绝。
其二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
我个人是更喜欢第二首,写得更具有诗意,第一二句那就生动有趣,把眼前所见之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晚风正好是吹过莲花池,还传来了阵阵清香,晓日更是照在宫里的槐树上,那影子斜斜地照射在地面上。这两句只是那么平铺直叙,但是却很唯美。而最后两句又是再次重点描写了内心的感受,也让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白下长干之乡的景色来到了梦中,青门紫曲的尘土更是让人迷茫。
黄庭坚的诗自成一派,看似那么信手拈来,但是写得很有趣,也很有韵味,那这两首诗也是写于宋哲宗元年(公元1086年秋天),当时读了王安石的诗,于是写了这么两首。尽管是化用了王安石的诗意,但是又是推陈出新,写出了新意,让这两首诗成为了新的经典。
北宋时期人才济济,王安石是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而黄庭坚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两个人早年是惺惺相惜,但是后来由于王安石变化,黄庭坚与苏轼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得他们之间爆发了争论,不过他们是君子之争;不过黄庭坚和苏轼最后还是受到了打压,分别被贬到不同的地方,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也更加的深刻。
我们从黄庭坚这两首诗中,其实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淡淡的忧伤,写得也是很伤感,两首诗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写得很是真诚,把那种悲痛之苦,也是融入进了作品中,让这两首诗也是黄庭坚比较重...
查看更多与“黄庭坚把王安石的诗意重新创作,两首诗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感受”相关的文章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秋思》,便是张籍很经典的一首思乡诗。
在古代,诗人往往因为谋求仕途、探亲访友、游历山河等原因,不得不寄居他乡。于是便有了一首首经典的思乡诗,以抒发诗人绵绵的乡愁,以及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无论是柳宗元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还是白居易的“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亦或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无不具有令人动容的艺术力量。
张籍,字文昌,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韩愈的大弟子,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又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秋思》是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张籍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色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
作为一首题材很普遍的思乡诗,要想写出自己的特色实属不容易。张籍却在这首诗中做到了,虽然它前三句看起来平淡无味,但是最后一句却出神入化,达到了表达乡愁的高超境界,读后令人叫绝。《碛砂唐诗》说:古人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采,只此结句类是也。如《晋史》传殷浩竟达空函,令人发笑;而读此结句,令人可泣。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意思是说,张籍客居在洛阳城中,又见到了飒飒的秋风。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它只是平平叙事,没有进行任何渲染。但是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让人联想到的便是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的凄凉摇落之景。而这种景色最容易勾起客居异乡的孤孑凄寂的情怀,从而产生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所有张籍在次句中便说“欲作家书意万重”,即想要写一封家信,却又变得思绪万千了起来。这句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张籍准备写家信的时候,心里忽然涌起了很多想法,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所以就显得意万重了。这种情景其实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譬如,在发微信、打电话等方式表达情感的时候。
第三句“复恐匆匆说不尽”,则描写了张籍寄信时的行动细节。它紧承了上句中的意万重,意思是说,张籍在写完家信后,又唯恐心中想说的话没有说完。所以他赶紧叫住了准备上路的信差,即“行人临发又开封”,打开信封仔细观看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这么一个寄信时的行动细节,正说明了张籍对这封家信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而最后7字之所以出神入化,还离不开它特定的背景,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因为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具有这种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的情感基础。它只有在人“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这种高妙的境界。所以前三句的平淡无味,也是为了促成最后一句的出神入化。
王安石是如何评价的?
综观这首诗,诚如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疑这是一首出神入化,读后令人叫绝的千古名作。而诗中绵绵的乡愁,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与“张籍很经典的一首思乡诗《秋思》,王安石是如何评价的?”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绝对算得上是顶尖文人之一。但他在仕途上并不顺遂,虽然满腹才华,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却始终遭到打击。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想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指出新法的诸多弊端,遭到无情打压。王安石也是谦谦君子,再加上宋朝优待文人士大夫,苏轼并没有性命之虞,但却远离了朝堂,只能在四处贬谪中虚度光阴。
才子都是遭人妒忌的,才子也是恃才傲物的,即便是王安石下台之后,守旧派也没有启用苏轼,依然让他在外任职。熙宁九年,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为相时,苏轼错愕,顿时写了一首小诗,寄入朝廷: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花影》,看起来是咏物诗,写的是花的影子,实际上却是一首讽刺诗。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在描写花的影子很浓,一重又一重地铺在亭台之上。花是很美的,但花的影子却惹得了苏轼的厌恶,所以他呼唤童子前去打扫。
然而,影子又怎么能够扫开呢?表面上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实际上写出了苏轼对花影没有任何好感。
影子是由光线的照射而形成的,太阳下山之后,影子自然就消失了,这让苏轼松了一口气。然而,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又升腾起来,还是以皎洁的月光,让花影再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也让苏轼烦忧不已。
宋朝诗歌虽然没有唐诗那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缺乏激情和豪气,但在叙理方面更胜一筹。讽喻诗这隐含在这表面上的文字之中,让苏轼烦恼的花影,其实就是朝堂之上的政敌们,说白了就是二度为相的王安石。
苏轼出自民间,也当过地方官,看过了新法因为用人不当,对百姓的伤害。所以,他对王安石的变法不感兴趣,与王安石经常针锋相对。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但它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同时在变法的过程中也逐步走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遭到了极大的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也不得不罢黜王安石,暂时中断了新法。原本,这让苏轼非常满意,他终于看不到讨厌的“花影”。原本以为,这次变法与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一样,来得汹涌,去得突然,没想到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如此之大,没有几年就将王安石重新召回,继续主持变法。
苏轼痛恨这种局面,感慨王安石如同花影一样,阴魂不散。可是,他却毫无权力,只能写下这首刺人的诗。王安石也是满腹经纶的文人,自然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心中定然不是滋味。
别小看这首诗,他代表了苏轼的心声。虽然主观性太强,并不一定正确,却是苏轼一生的政治态度。而且,由此之后,苏轼对朝政多有针砭,写下了不少更露骨或者更隐晦的诗文。所以,在四年之后,他被人告发,闹出了“乌台诗案”,这也是有宋一朝为数不多的文字狱。
只不过,王安石毕竟还是大度之人,也是惜才之人。在苏轼落难之时,他没有踩上一脚,反而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大概也就是这个关键性原因,苏轼和王安石后来相逢一笑泯恩仇,抛弃了各自成见,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与“王安石上任苏轼写了一首诗词《花影》,是咏物诗还是讽刺诗?”相关的文章
宋朝被称为“词的朝代”,诞生了无数影响深远的伟大词人,诸如: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晏几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那就是李清照。
在才子辈出的两宋时期,李清照恰似那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唯一跻身其中的天才女词人。
李清照不仅是宋朝著名女词人,同时也是公认的“千古第一才女”。诚然,李清照虽然生在了男尊女卑的古代,但她的确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尤以在婉约词上的成就最为卓著,丝毫不逊色于任何须眉浊物。自古以来,凡是卓尔不群者,大多恃才傲物,李清照也未能免俗,身为女子,她的狂傲,更甚男子。
李清照曾写了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题曰《词论》,寥寥不足千字,其中提到的宋朝词人有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共16人,数量之巨、咖位之高,几乎涵盖了整个北宋词坛巨星。
这些被后世顶礼膜拜的宋词翘楚,竟然无一例外,被李清照批评了个遍。
除了《词论》,李清照还有一句经典“狂言”:“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意思就是:“在我看来,别人写了那么多咏梅作品,却都俗气得很。我自己试着写了一首,你们看过之后,就知道我不是在说大话了。”
李清照这话说得简直太狂了,梅花傲雪凌霜,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和不屈的精神,向来是文人雅客歌颂的对象。
古往今来,诞生了无数的咏梅佳作,比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梅花佳作,在李清照眼中竟然都是不入流的“俗笔”。
那么,何为“不俗”?李清照自己写的那篇咏梅词又到底如何呢?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上文提及的这句“狂言”是李清照为词作《孤雁儿》所写的词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通过以上赏析不难看出,李清照用“花开”与“人愁”作为鲜明对比,着意烘托出孤寂凄婉的意境。其“不俗”之处在于,这首《孤雁儿》明为咏梅,暗为悼亡。
此词创作于赵明诚去世之后,其中提到的“吹箫人”指的就是曾经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丈夫。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李清照的这首《孤雁儿》确实不俗,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表达出对亡夫赵明...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诗词《孤雁儿》,这首咏梅是竟把王安石给比了下去”相关的文章
春风里,王安石饮罢屠苏酒,挥毫写下一首流传甚文的七绝诗句。
0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所以被世人称作王荆公。他的文学成就,欧阳修曾写诗赞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对他的评价可谓很高。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实现利国利民的伟大抱负,积极响应“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置个人得失和荣誉不顾,大力实施“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既有其个人原因,像毛先生所说:“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大体是说他对于整个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太少而又不知变通,然后急于求成,盲目实行一系列政策,最终在许多小人们的明阻暗挡之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才造成变法失败。
然而,最主要的失败原因,应该是王安石的变法,触及到了当时大多数官员们的利益,毕竟当时执政者都是一些“地主”,这些贵族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的损害,当然会群起反对。在这些人员的阳奉阴违之下,许多本来有能力的实权官员消极辞官,造成当时大量职位空缺。王安石无奈之下,明知有许多才德不匹配的小人,但为了实施自己的措施,也不得不给予起用。
如果当时,王安石不是过于急切过于执拗,而那些反对的“旧派”官员,不是过于消极,双方可以平和地坐下来寻找一个相对温和的改革方法,既推进“新法”的有效实行,又保全“旧派”官员的实际利益,或许,宋朝的下场就没有这么狼狈吧。
可惜,历史不是拿来推演的。
02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着手自己的变法。这一年的春节,胸怀大志,运筹帷幄,春风得意的王安石,或许联想到将要实施的变法新气象,恢复诗人身份的瞬间,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题为《元日》,明确指出写的就是中国春节。元:起首,开始。古籍《精薀》释:“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日就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但1949年之后,把元旦专门用作公历(即阳历)新年的1月1日了。
开始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为:在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伴随着暖和的春风,新的一年开始缓缓降临每家每户。“爆竹”,其实古代那个时候,鞭炮并不是很普及,所以有许多人家都烧竹子,让它发出巨大声响,用来驱邪避鬼,后来才渐渐演变成为放鞭炮。“岁”,一年为岁。“除”,逝去,过去。“屠苏”,有两个意思,一为酒名,一指房屋。
最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赶忙取下旧的桃符,喜气洋洋地换上新的桃符,喜迎新春的到来。“千门万户”,用来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新桃”“旧符”,合为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查看更多与“王安石《元日》一诗中的“屠苏”有什么深意?背后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论“酒色财气”,高僧、苏轼、王安石,各写诗一首!谁的最妙?
古代人民留下的一些古语,很多可作为警示名言,如今还有着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句话。它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但是凡事未必非黑即白,都有其两面性。就像是这句话,前半句警示后人,色是一把刮骨钢刀,多少英雄好汉最后倒在了石榴裙下。
但是无色,会怎么样?人脉财脉皆断。这也就是所说的无色人断路稀,其实财色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到自己,又能有利于自己。
这句话其实出自北宋时期有名的《酒色财气歌》:“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诗歌的出处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一天,苏东坡到大相国寺看望好友佛印,正好佛印大师不在。
于是苏东坡四处瞎逛,突然看到了一间静室,墙上写着“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长命百岁寿也长”。
这首诗是寺院前代高僧为了警示庙里的和尚们所留的名言。无非就是提示和尚们"戒酒,戒色,戒财,戒气这个四戒守好了,能长命百岁"。
但是苏东坡看完这首诗后,有了自己的看法,当下直接在边上题词“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这么一首诗提在了清规戒律森严的寺庙里,和前辈和尚的诗格格不入。和尚们是要戒酒戒色四戒,苏东坡却鼓励的是四个戒都能占。
苏东坡走后,大相国寺又来了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王安石说前辈和尚留墨宝了,苏东坡也留了,我要是不留一首给世人亮亮眼,不显得自己这个大文豪徒有虚名!
于是提笔就来:“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后人根据前辈和尚,两位大文豪的三首诗整合,就成了《酒色财气歌》。
其实,前辈和尚所著墨宝,在清规戒律的寺院,最为合适不过,但是作为两位放荡不羁的大文豪来说,戒酒戒色戒财戒气不是要了他们老命了,按他们留下的墨宝,就应该酒色财气均沾,但是要适量。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句古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多少人因为禁不住美色诱惑,拜倒在石榴裙下,丧失了自我。我们很多人在工作,升职,做生意都必须放到酒桌上来谈,无色无财做任何事情都难。
这就在告诫我们,凡事要有度,过多过少都不好。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也许,这句话就是中庸的一种体现吧。
读者们,关于这句话,大家有怎样的看法?
与“读王安石和苏轼的诗,你觉得在酒色财气上,谁的更好?”相关的文章
匠心独具的王安石,凭一首怀古词,被苏轼贴了“野狐精”的标签。
王安石,不愧是文章大家,就连填一首词,也尽显作文章的手笔,《桂枝香》,论起怀古词来,不得不提的一阕。今天我们来一起品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南京的旧称,南京古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古都,历史文化十分的丰厚,历代文人都有咏叹。
开篇一句总起,“登临送目”我们知道诗人是登高远望,所望的是什么样的景致呢,后面一气而下,从三方面写登高所见:
先写了时节与天色。此时正是晚秋时节,天气刚刚显露出秋天特有的肃杀之象,绵延千里的长江,如一带素练(绸带),夹江两岸的青山攒聚,有如一枝枝箭簇。
用帆与棹代指船只。残阳里江船往来,江边的一个小酒铺,门前斜挑起的酒旗在迎风招展。写江面。彩舟,指秦淮歌妓所乘的彩船。日照已晚,江面上的彩船笼在薄薄的暮霭中,残阳照在江面上,江水粼粼,一只只白鹭仿佛在灿烂星河中翩飞起舞。三层景致由远及近,诗人一路铺排,视角阔大,动、静结合——江似白练、峰如箭簇是静态的美,酒旗招展、白鹭飞舞是动态的美,再加上西阳残照,天气初肃,使得眼前景尽显壮阔。上片歇拍,诗人不禁感叹:“画图难足”,这大好河山的壮美是连画都画不出的。
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一个“念”字作领,诗人发怀古之幽情,感叹六朝权贵,竞夸奢靡,也正因为奢靡昏庸,所以导致最终的国灭。史载陈后主携张丽华在结绮楼,正自寻欢作乐,隋将韩擒虎已经率军攻入了朱雀门,陈叔宝带张丽华仓皇逃离,藏在宫内的一口井下,被隋军发现,被俘。“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一句。
诗人吊古,感叹六朝繁华,毁为一旦,而这由盛转衰的历史变革,诗人只用了两句即概而括之——“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虽然六朝的灭亡已成旧事,但是失国的悲恨情绪今人依稀能够感受得到。“悲恨”承前,“相续”启后。
紧接着从怀古中抽离,思绪回到此时此地,诗人不由得发出议论“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谩,空自,白白地。凭高对此千古兴衰之事,空自感叹,能有什么用呢。
六朝旧事繁华也好,衰败也罢,都似流水一样再难寻觅,眼前只有江上寒烟缥缈,江畔芳草暗绿。秦淮河上的歌女,至今还时时唱起《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旧曲。
整首词以一句“登临送目”发端,然后再层层分写,将爱国情熔铸在层层写景中。下片对历史的兴亡发起议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尽显其间。写景壮阔,抒情深沉,议论肯切,情、景、议相交融,浑然一体,本是一首词,却让诗人将结构排布得如一篇文章,无怪苏轼读后赞叹:“此老直野狐精也。”
本词的结尾极具深意,《玉树后庭花》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制,诗...
查看更多与“王安石的一首著名怀古诗,被苏轼说成老狐狸?”相关的文章
一首千古名篇,王安石改几字变成自己作品,大文学家:改得真蠢。
唐诗之盛,古今无二,在诗歌繁荣的背后,当然是无数诗人的挥毫洒墨。从初唐到晚唐近三百年的时间,诗坛就像一个偌大的舞台,无数名角争相登场,令台下的观众眼花缭乱。每一个名角,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风格迥异,令无数人为之沉迷,甚至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争论不休。
在诸多名诗人光彩下,许多原本非常有实力的,放在另一个诗歌舞台应能光芒四射的诗人,却显得黯然无光,面对李白杜甫这般的泰山北斗,毫不起眼,便是这样一位不知名诗人。
王驾出生于公元851年,却没有记载他何时去世,甚至连他的字,也不甚清楚,据说是字大用。这在极为重视字的古代,待遇实在透明了一些,王驾快到不惑之年时,得以高中,登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但是没过多久,他便辞官隐退,在晚唐时期,隐居仿佛是一种时尚。
隐居期间,王驾与郑谷、司空图等人相交甚密,司空图说他五言诗有思想和意境,不过王驾流传于世的,却多是绝句。虽然全唐诗只存其诗六首,但首首是精品,因为他的绝句清新自然,所以多次被选入课本,比如今天说的这首《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之诗,不加雕饰,从题目可知,写的是雨后天晴的花园之景。一场大雨过后,娇嫩的花儿被此吹打得支离不堪,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指向。诗人还记得雨前时,暖阳清风,花儿在照拂之下,吐出鲜嫩的花骨朵儿,含苞待放。然而雨后再看这些花儿,花落叶碎,残红满径,实在令人怜惜。
就在诗人感叹之时,如斯春景被大雨冲去美好时,他看到许多蜜蜂蝴蝶飞来园中。这些春日的精灵,在下雨之时,躲在叶底屋檐,待到雨霁天晴,本以为可以好好欣赏美丽的鲜花,然而它们和王驾一样,只看到了一地残红碎叶。
于是,蜂蝶飞过围墙,飞到了邻居家中。高高的围墙,令王驾无法探视邻家的院子,但蜂蝶都飞过墙院,难道春色都在邻家?王驾不禁升起了这种怀疑。蜂蝶追逐花儿,是天性使然,而要在寥寥几字间,将这种自然现象描写得生动形象,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诗人一个“过墙去”,一个“疑”字,便将蜂蝶寻花的场景描绘地如在眼前。
同时,最后一句,王驾又为诗添加了无穷意蕴。本来雨后花残,已是萧索衰败之景,然而王驾却用怀疑,为读者留下了一个灿烂的想象。墙的那边,定然是春色无边,不然为何蜂蝶寻去?但具体又是如何美,却没有道明,而正是因为没有道明,才更美丽,因为读者想象有多丰富,邻家的春色就有多烂漫,诗意随读者心而动,此诗已然被写活。
这首《雨晴》,将古典诗歌的含蓄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发挥得淋漓尽致。北宋的王安石非常喜欢这首诗,他竟然将此诗改动了几个字,便将此诗改名为《晴景》,并收录在自己的诗集《临川集》中,当成了自己的诗。
其中第三句的“飞来”,被王安石改成了“纷纷”。明代大文学家胡震亨在《统签》中说道:蛱蝶过墙,妙在先着“飞来”二字,有寻索意,为有情耳。
他说王安石改成...
查看更多与“王安石的诗有哪些?改几字竟变成自己的作品,明代大文学家胡震亨说实在太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