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5首著名古诗,十分生动,令人赞叹不已!
1、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记载了宋人春节放爆竹、饮屠苏酒和挂桃符三种风俗,后两种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入”字将本无关联的春风与喝下屠苏酒后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洋溢着温暖的气氛。“千门万户”说明新法关照之广,而“总”字代表着百姓对新法的拥护以及新法施行的必然性。
2、王安石·骐骥在霜野
骐骥在霜野,低徊向衰草。
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
黄金作鞭辔,粲粲空外好。
人生贵得意,不必恨枯槁。
人生在世最得意的事情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但是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也要懂得宽慰自己,不必有什么抱怨!在这句话中,作者表明了其不会因为在政治上的挫折就轻易地失去信心的乐观心态。
3、《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乘船离家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达瓜洲时。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隔。回头望钟山家门也只隔几重山。春风吹来,江南的岸边又变绿了,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4、王安石·偈颂十八首其一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在浓密的树枝上,点缀着一朵红花,美丽动人的春色并不需要很多,只需这几处,便牵动人心。
5、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作者在其好友杨德逢的屋壁上题的一首诗。其中,排闼即开门的意思。在庭院之外,一条小溪绕着绿色的农田缓缓地流淌着,而远处的两座青山则在我推开门后送来的一片翠绿。
与“王安石五首著名古诗,每一首都值得收藏”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奇人,他是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国家命运的人。又是史上变法人物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人。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大变法,商鞅、吴起、张居正都死于非命,清朝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腰斩于街市。而王安石不仅得以善终,死后包括皇帝和反对派都对他评价甚高。只能说,王安石是一个高人,奇人。
王安石一生写了1600多首诗,在诗歌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他的一生,可以用他的4首诗来概括,读懂了这4首诗,也就读懂了王安石的一生。
《试院中》
少时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材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
这是王安石参加进士考试走出考场时口占的一首小诗。这次考试,王安石考得很好,但也在试卷上发了点牢骚,观点比较偏激一些,所以取了个第四名。要是凭文章才华,第一名非王安石莫属,这一年,王安石才22岁。
考得这么好,写诗应该是歌颂一番,或者激情欢呼一下才对。但是,那不是王安石的风格。这首小诗里可以看出两方面,一是他平静如常,对于中进士如在囊中,这是他的自信,以才华打底的自信。另一方面,他对于诗赋取士这种考法,是不赞同的。
第一二句,写的是他的平静如常,虽然文章写的特好,但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意义。第三四句,则是表达了对通过诗赋取士的不满,都“白头”了,还来参加这种没有实用性的选拔考试。
从这里看出什么?看出了王安石从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就有了改革的念头,虽然还不是很明了,但已经在他的心里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当然,这个时候,还只是一种情愫,一种碎片化的东西,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
这首诗也同时表现了年轻的王安石对于未来,觉得能够驾轻就熟,一种睥睨天下的傲然之气。虽然这种傲然不是那么显露,但还是从小诗中透露出来。
《古松》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写这首诗时,王安石暂时离开了官场,在家丁母忧。即使不是母亲去世,他也要回到金陵的。他做了几任地方官,对自己的改革进行了试点。他上万言书书给老皇帝仁宗,陈述变法思想,但是老皇帝老了,根本不想什么改革变法,只求眼前安稳,是个维持会长。
不过,老皇帝仁宗对王安石非常器重,王安石不参加晋升职务考试,他就下旨免考,直接任命起居注,在皇帝身边做机要秘书。一般人对这样的职务是求之不得,司马光当时就直接谢主隆恩。但王安石坚辞不受,他觉得这样的官当着没意思,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为辞掉这个官职,他躲诏书躲到厕所里,这决心够大的。
仁宗皇帝还是没脾气,又任命他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他想这个可以干干,结果还是不如己愿。就在他想怎么才能辞掉这位官职时,他母亲去世,就回金陵丁忧了。
这首诗写的是古松,实际上是写自己。一棵古松秀于林间,高耸入云,雄伟挺拔与众不同。夜风吹来,发出铿锵之声,映衬着千山月照,更加雄伟峭拔,出类拔萃。这样的大才,不是粪壤之力...
查看更多与“王安石四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史上变法人物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