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王安石简介

发布时间:2020-07-02
1 王安石身兼数职全能发展,来看看王安石的的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

查看更多
2 王安石在为何人生巅峰的时候突然辞官?
王安石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确实,在《宋史》之中,后人就评价王安石说:"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甚至大文豪欧阳修在看到王安石的作品之后,都对他赞不停口。

王安石的才气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坛。他富有政治才气,且擅长革故鼎新。用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就是北宋政坛的一位热血青年。在他进士及第,做淮南判官任期满后,他本可以写文章呈送给上级,以钻营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事情的官职。然而他却成了同辈之中唯一放弃这一时机的人。

而他给自己做的摆设,即是继续在地方任职,为黎民干实事。在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做知县期间,他"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前程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王安石的行政能力让欧阳修对这位后生愈发喜爱,便主动举荐王安石为谏官。

虽然王安石以母亲年岁已高婉拒了这一提拔,但他却没有放下他的"矫世变俗之志"。嘉祐三年(1508),王安石向宋仁宗呈送了一封万言书。在这其中,有一段话特别能体现王安石的为政作风和态度。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民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非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线人,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轻易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这段亮相,既像是今后王安石从政的"目标",也埋下了他之后仕途不顺的伏笔。这个伏笔,即是王安石力主通过变法来损私肥共。在他看来,他所要推行的变法是切合先王法度的,因而不会让社会难以接受。然而他之后所推行的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度,却使得民间"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而朝中老臣阻挡声不歇。

王安石本想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然而在他变法以前,这些"天下之财"有不少都是落入了各地权贵豪强手中。他所推行的青苗法,意图吸引黎民向政府借贷,而这使得权贵豪强们少了盘剥黎民的时机;他所推行的方田法,清查了各地税收,使得许多权贵难以继续钻空子偷税漏税;他所推行的均输法,使得权要们更难从中分到油水;他所推行的免役法,直接认可了有钱人家的徭役特权……可以说,王安石的种种变法举措,直接触及了大量权贵豪强的利益,还伤害到了普通黎民对政府的信任,将他自己置于大队伍的对立面。

梁子是结...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