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从军行

发布时间:2024-02-26
1 从军行原文及注释(加翻译)
从军行
从军行加翻译
原文及注释

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yu)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

查看更多
2 王昌龄一首霸气的边塞诗《从军行》赏析,诗中的愿望实现了吗?
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诗集大全

王昌龄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每一首,那都是精品,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后来又回到长安,但是由于安史之乱,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有着一颗抱国之心,却是终身不被受重用,一直都只是担任一些小官,所以对于他这么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为此他写过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抱负。这其中就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诗,可以说每一句,那都是霸气十足,读了令人精神振奋。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理解,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应当说这首诗,那最能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抱负和志向,他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他却是一直不被受重用。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的这方面,可以说唐朝的众多诗人中,还真没有几个诗人,能够与他一较高低。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诗句,并且后世也称他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完全可以与李白等人媲美。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

王昌龄可以说是唐朝里成就非常高的一个诗人,也正是由于他对于诗歌的贡献,才使得唐朝后期的诗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在形式,那都是更加的成熟。这也就使得唐朝的后期的很多诗歌,也都能够从中看到王昌龄的影子。

《从军行》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中的精品之作,这首诗里的每一个句子,那都是能够看到诗人,远大的志向,想要建功立业,但是他终生都没能够实现这一个愿望,最后还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这不得不说,老天与我们的诗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查看更多
3 读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二首·其一》吗?通篇更是意境高远,同时又是杀气腾腾
从军行二首
其一
王昌龄
边塞诗

王昌龄最具有杀气的一首边塞诗,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杀气腾腾!

王昌龄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唐朝诗人,而且他也被称为“七绝圣手”,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七绝为主,只有少量的五言绝句。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边塞诗人,一生写过了无数极为霸气,也很有气势的边塞诗,使得他与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齐名。但是很显然他笔下的边塞诗,要更加的凄美,也更加的有气势。他并不仅仅只是描写边塞的风光,而是直接描写了边塞的战争。

然而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则是一首不仅有气势和霸气的作品,同是还是一首充满了杀气的作品,通篇描写的杀气腾腾,更是把战争上的那种紧张的气氛描写的活灵活现,读来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所以这样的一首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们一读,而且从这么样的一首边塞诗中,我们也最是能够感受到当时边塞战争的残酷。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虽然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但是他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同样描写的很是凄美,也很是生动,读来更是朗朗上口。其实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深入人心,相信即使是连小学生对于他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那也是能够通篇背诵下来。这也正是他最独特的一个地方,身为一位诗人,能够令自己的作品在千年之后,依旧被人传唱,一直被人铭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唐朝尽管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它很强盛,也很繁花,但是边境其实一直是战争不断,这也使得很多诗人,他们都写过这一类的作品,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想要去到边塞把敌人赶跑这么样一种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边塞诗出现的原因,由于边塞常年会爆发战争,这也使得很多的诗人为此写过很多这方面的诗作。

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里的大家,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描写边塞的战争,以及边塞的风土人情,这也使得我们从他的诗作中,能够感受到当时边塞的情形,以及边塞战争的残酷。而他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篇更是意境高远,同时又是杀气腾腾。

第一二句描写的就很是有气势,诗人把当时边塞的战争,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大将军卫青一出战了,便是把敌人给包围了起来,并且是在白天便是把榆关给团团包围住了。起篇这两句诗便是描写的很是有气势,也很是霸气。尽管诗人所写的是汉朝时期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向往,他也希望可以唐朝的将领可以像汉朝的大将卫青一样。

第三四句描写的就更加的有气势,也更加的杀气腾腾,“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整个榆关三面都被包围了,而且使得单于胆子都吓破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最后这两句诗人则是又进一步地表达了这么样的一种愿望,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加的别致,也更加的充满了杀气。

唐朝很多的边塞诗人,尽管也写边塞的战争,可是总体上来说,那都是不如王昌龄,他笔下的战争描写的极为深刻,也无比...

查看更多
4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王昌龄笔下的将士们驻守边关保家卫国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王昌龄

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主要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系。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因此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性非常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

查看更多
5 为什么说王昌龄的边塞诗无人可比?读读他的《从军心》就知道了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

读懂了王昌龄的四首《从军行》,就知道为什么在边塞诗上,王昌龄可以称为最好的诗人。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防秋,戍楼危坐,在海风浩荡中,方携羌笛一支,黄昏独奏。忽忆及闺中少妇,此时正万里怀人,顿觉夜月关山,乡情无际。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用提笔以结全篇,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其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二句乃逆挽法。青海云低,雪山天暗,其地已在玉门关外。次句所谓遥望者,乃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百战,虽金甲都穿,誓不与骄虏共戴三光。胜概英风,可谓烈士矣。东坡《赠张继愿》诗:“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雄健与此诗相似。

其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代恒苦边患,至唐而西北迄无宁岁。诗言秦时明月,仍照沙场,汉代雄关,犹横绝塞,而千百年来万里长征者,玉门生入,曾无几人。但使龙城飞将,尚总师干,何至任毡帐胡儿,度阴山而牧马耶!少陵《秦州》诗:“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盖思郭子仪而发。此诗所谓飞将者,听鼓鼙而思将帅,不知意属何人也。

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风高日暮,云昏大漠之时,闻元戎扬令,悉锐赴敌。在严风猎猎中,红旗半卷,将出辕门,忽羽骑西来,言昨夜洮河一战,前锋大捷,已生缚名王。凯歌声震,三军之喜可知。此诗总结前数章,故言扫老上之庭,饮黄龙之府,以告武成,为塞下曲之凄调悲歌,别开面目也。

王昌龄的这四首《从军行》,每一首都是边塞诗的绝世之作,在那个山河动荡的年代,王昌龄心中也是充满这不甘吧。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