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是有名的大才子,他写的诗也是千古佳作,但为何没有被选进《唐诗三百首》中呢?《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是什么?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没有李贺的诗,主要是因为李贺的诗不符合编著者孙洙的选诗要求。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清朝乾隆十六年进士。他所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唐诗311首。
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孙洙就提到了自己的选诗标准,即“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城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洙选诗有三个特点,一是要脍炙人口,二是要体裁完备,三是选出的诗歌要有启蒙作用,要能够成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这三点要求。
一:李贺的诗奇字异辞,荒诞诡谲
对于诗歌来说,想要做到脍炙人口便要做到“易于成诵”,而“易于成诵”就要求诗歌在音节的变化上最好要有节奏感,有规律性,读起来抑扬顿挫,其次,文字也不能过于生僻。
而这些条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
李贺,有着诗鬼之称,在他的诗中多奇字异辞,内容荒诞诡谲。明人余飏就曾评点其诗
“险仄奇诡,无一字可调俗言,无一言可入俚耳”。
李贺的诗古体多,近体少,声调古拗,不易于朗诵,并且李贺还喜欢使用代词,把许多常见之物用一些陌生之词来表达。
比如在《梦天》一诗中“玉轮轧露湿团光”,在这里团光指的是月光。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李贺的诗中,鬼、泣、血、死等凄寒字眼经常出现,如“鬼灯如漆点松花”、 “鬼雨洒空草”,这些,都增加了朗诵难度。
二:孙洙的选诗要求,择其尤要者
在孙洙的选诗要求中,要体裁完备,而更重要的是要择其尤要者,说白了,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很不幸,李贺落选了。
首先,我们先来聊一聊七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曾这样评价过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开元之时,龙标、供奉,允称神品。 外此高、岑起激壮之音,右压多凄婉之调,以至‘蒲桃美酒’之词,”
可见,在唐朝诗人中,七言绝句要首推王昌龄和李白,接着就是高适、岑参、 王维、王翰、王之涣等等,在沈德潜的话中,并没有提到李贺。
接着便是五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也提到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纯是化机,不关人力。”
在五言绝句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王维、李白、韦应物、崔颢等等,同样也没有李贺的存在。
可见,在当时,李贺在绝句方面并不能成为唐朝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而在古体诗中,根据沈德潜的评价,李贺也不能在唐朝诗人中排入前列。
再加上,《唐诗三百首》选诗侧重近体,而李贺又不喜近体,因而,能够入选的佳作就更少了。
因此,孙洙并未选录李贺的诗歌。
三:李贺的诗风诡秘奇幻、凄苦悲凉
孙洙选诗的最后一个条件便是要启蒙儿童,作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非常不适合作为启蒙儿童之用。其原因,一是因为李贺的诗风诡秘奇幻,一是因为李贺的诗所抒发的感情多是悲苦凄凉之情。
在前文中,我们就已提...
查看更多与“李贺的诗不在《唐诗三百首》中的原因你知道吗?《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相关的文章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深入人心,真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一些经典的作品,不仅收录在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千家诗》等等,这此经典的诗集里;另外在我们小学的课本里,也是时常能够读到他的作品,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传唱度都很高。
可能很多人一提起李白,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他那首大气磅礴的千古名篇《将进酒》,这首诗也是代表了唐诗最高的水平,整首诗气势磅礴,充满了一种细腻的情感,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不失为一首难得的佳作。其实除了李白写过《将进酒》之外,中唐时期的另一位才子李贺也写过一首《将进酒》,不过很显然他的作品没有李白名气大,自然也有很多人不熟悉。不过他的这首诗虽然名气不如李白,但总体上来说,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无论是产能还是名气,李贺似乎都无法与李白相提并论,李白一生作诗上千首,李贺却只有200余首。即便如此,后世却一直流传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拿这两位诗人做比较呢?
因为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致认为,李白作诗的风格是任何一个文人都学不来的,但后来李贺却用作品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作品比李白的更有想象力,更具浪漫气息。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李白和李贺两人各自写的一首《将进酒》。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直到如今,这首诗的名气依旧是其他诗人的作品望尘莫及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正好离开长安,时间大约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前后,这个时候他心灰意冷,由于写诗讽刺了杨贵妃,被人抓住了把柄,也就使得他在长安生活不下去,于是他只好选择出游,遇到了好友岑勋、元丹丘等人,几个人在酒席上喝得酩酊大醉,李白这个时候即兴写下此诗。
开篇的第一句就气势磅礴,立马定下了这首诗的基调,一直写下来,每一句都有气吞山河之势。正是由于理想破灭,李白无比的悲痛,但是他的这种悲痛,又让人敬佩,他悲痛过后,更多的还是告诉了世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就是说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的不快,终将是会过去,自己也一定会有出息,相信终有一日可以出人头地。
开头两句都是以“君不见”作为开头,这样的结构引得唐、宋、明时期的很多诗人竞相模仿,不少人更是直接用上了“君不见”作为开头,但是却显得不伦不类,丝毫感受不到“诗之仙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李贺的这首《将进酒》:
琉璃...
查看更多与“李白和李贺写的一首诗《将进酒》,都写了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孟浩然的名句,李贺的名句,韦庄的名句,全是经典,值得收藏!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孟浩然、李贺、韦庄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
一、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1、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6、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8、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0、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二、李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5、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
7、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李贺
8、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9、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10、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李贺《野歌》
三、韦庄,晚唐诗人,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年)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
查看更多与“孟浩然的著名诗句有哪些?李贺与韦庄的诗句集合”相关的文章
唐朝最有想像力的诗人是谁?非李贺莫属。作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像力极为丰富,他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那么李贺经历了什么,让李贺逐渐充满的悲哀,幽冷,鬼神等元素,是怎么逐渐诗鬼化的呢?
1、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秋,韩愈奉召回长安,担任国子博士。
此时的韩愈,职位虽低,但在文坛的地位却已今非昔比,被誉为“文章巨公”,身旁是一大批杰出文人组成的“韩门弟子”。唐代有“行卷”也称“干谒”的习尚,也就是应试者会在考试前,将自己的诗文呈给有名望的人来看,希望借此得到赏识,扬名立万。再有一个多月便是秋试开考,韩愈的府邸上,上门投卷者络绎不绝,惜才爱才的韩愈则来者不拒,对投卷者的诗文总是认真阅读。
这是一个闷热的午后,韩愈正靠在床榻边小憩。这时,有门人来报,昌谷李贺来拜,并呈上了他的诗文。韩愈脑中还有些迷糊,随手翻开了李贺的诗稿,只见第一篇题为《雁门太守行》,一行字突跳入他的眼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不禁为之一震,一身疲惫顿时消散,口中喃喃道:“好,好呀,开篇便已是高潮,兵临城下,箭在弦上。”
他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耳边仿佛听到了角声阵阵,兵戈声声,北方将士们慷慨激昂的怒吼——誓守吾城,虽死不悔!韩愈再不迟疑,立即着门人将李贺请进屋中。
从此,李贺的诗便受到韩愈的大力推崇,两人间更是亦师亦友,情谊深重。就在李贺跃跃欲试,准备在秋闱中一举得中时,突然收到了来自昌谷家乡的噩耗——父亲去世了。李贺只得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尽自己人子的责任。
三年后,元和五年(810),这一年韩愈任河南县令。在他的多次写信劝告下,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当时,除了一些达官显贵子弟可以直接被选拔、推荐到尚书省外,其他家境普通的士子必须要先参加各府的乡试,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这次府试中,共有二十多个县的学子参加,可谓群英荟萃。州府试的试题一般是要求写五言律诗十二句,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比较僵化,因此能够写出新意者,寥寥无几。
而李贺却是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写就了组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独出心裁地从正月写到十二月,再加上闰月。这十三首诗,从三言、五言写到七言,句式长短不一而富于变化;内容上,更是从春日的梨花、盛夏的老井,写到秋夜的天街、严冬的飞雪。毫不意外地,李贺被推选为“应进士举”,才名更加远扬。
府试后,韩愈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宴请了这些将赴长安的士子们,勉励他们:勉哉戒徒驭,家国迟子荣。
21岁的李贺,信心十足,他想,长安是这样好的一座城市,他所有的梦想都将在这里实现。
2、长安,终于到了领取解状的时候了。
解状,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准考证。有了这份...
查看更多与“李贺的哪些最经典诗词你知道吗?李贺的诗逐渐“诗鬼”化是怎么造成的”相关的文章
李贺笔下的色彩不仅有颜色的基本要素,而且寄予感情变化。“雄鸡一唱天下白”(《致酒行》)中仿佛雄鸡一唱天地间便一片白色。“玉炉炭火香冬冬”(《神弦》)中又把火同声、香、味融为一体。这些色彩在诗人笔下变得活灵活现。
比如这首:
《送沈亚之歌·并序》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科举之路难,难于上青天,一朝高中,便是“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举不第,便是另一番萧瑟之境。
李贺的挚友沈亚之举不第,贺作诗以送归。这诗既是送友,也是在说自己的仕途坎坷。所以,李贺满腹的仇怨便化作无情的春风,吹得桃花落满路,千里一片红。本是喜庆的红色,却被李贺挑出来用作愁苦的表达。恰如他人评价他的"笔墨蹊径"。他让这大片的红色晕染和低回的忧伤情绪互为衬托。
本是李唐宗室高贵血统的李贺,却生不逢时,正值武则天执政,大量杀戮高祖子孙。他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家境:"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一生漂泊,仕途失意的李贺,偏又才思聪颖,才华横溢。短短二十七年的人生,留下二百多首诗作,他焦思苦吟的一生,都化作了诗,留在那薄如羽翼的绢纸上。
李贺的一生,以诗为业,被称为"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比起轻灵婉约派的诗人,他的诗歌所呈现的诡谲非凡的色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艳之花。
艳色下对生活的眷恋之情
李贺喜欢采用艳丽的颜色来抒发情感,大概是因其身世坎坷,又常年缠绵病榻。所以,饱和度越高的颜色,越容易让人心生希望和向往。例如:“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天上谣》中李贺便用粉色、红色、绿色虚构出一副仙界舒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这大概是李贺追求的理想生活。
如果颜色被赋予了意义,那么,李贺笔下的颜色,应该是多变而奇崛的,它不能代表一种情感,而应该是姹紫嫣红的千般变幻。
比如这首:
《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短短八句,句句带着颜色,绿柳、黄莺、黄蜂、绿鬓少年、金钗女子、缥粉的酒壶、琥珀酒、榆荚是绿的,青钱铺就的路上泛着金属的光泽。本是春去花谢的场景,李贺却篇篇扭转了这暮春的主角,花谢春归,花瓣即将离枝,最后的那点儿倩影被风成全,榆荚已然缀满枝头,时间匆匆,落花如何恋春,都无法阻止春逝的现实。
这首诗中,无论是垂杨春莺,残丝黄蜂,还是绿鬓金钗,落花青钱,各种颜色交织出一副暮春的画卷,浓烈的色彩,是挡不住的时间,惆怅的色调,即使是花台上的绿鬓少年和金钗女子,也如那落花谢春般分离。
再...
查看更多与“李贺诗的词代表作有哪些?李贺诗中的色彩被寄予了感情”相关的文章
钱钟书说:“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初读李贺的诗没有什么异常,看到钱老的评价后再读李贺,才发现李贺诗中的色彩丰富变幻,远不是今人能想到的。盛唐诗人表现色彩,或用互补,或用映衬,或直白的描述,手法不拘一格,总体上看诗中的色彩搭配是和谐的。中唐时期,当孟郊、韩愈在诗坛上掀起了追求显怪的诗潮后,诗中的色彩表现就变得诡异了,李贺则成了代表。
唐诗中灵动的颜色,寄予了唐朝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美,那便是鲁迅曾说的“魄力雄大”。当然,唐诗人运用色彩的主流,大多属于轻灵派,讲求含蓄蕴藉,要清真本雅。
而惟有那么一位,个性中含着一股奇气,在诗歌中镶嵌繁多密集的颜色词藻,创造出摄人心魄的奇幻之境。汪曾祺曾评价李贺说:“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颇具争议的诗,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应该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里面作者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和其他的色彩都成了一幅惨烈的色彩图。借助想象给事物图上各种各样鲜明的颜色。这首诗的奇特在于,作者不仅用色彩的斑驳描写了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而且进一步准确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分光与瞬息变幻的战争表现真切倍致。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诗人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李贺以色彩构造意境的特点是自己在唐朝文豪榜中梳理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开《李长吉诗集》那些蕴含各种色彩的诗句纷杂入眼,相比于诗人,更像一位印象派画家,肆无忌惮的运用各种色彩与色彩的关系,而他的诗歌是色彩绘制而成留给后世的瑰宝。
与“李贺的经典古诗《雁门太守行》,用了哪些色彩描写?有什么作用”相关的文章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有哪些知识点吧!
雁门指的是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在此是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一说是实写天空中的黑云。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用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日:一本作月。据说王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
“塞上胭脂凝夜紫”解说不一:一说是写暮色渐浓,夜幕将临,晚霞变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说是写战斗激烈而且残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易水是指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霜重鼓寒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那么黄金台是什么呢?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南朝宋文学家鲍明远作品《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诗中所写的战争或非实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说,...
查看更多与“李贺最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诗中有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典故”相关的文章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全诗如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
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
查看更多与“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这首诗的主题是写什么?”相关的文章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多写边庭征战之苦。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中唐时期战争频仍,一是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一是与各地藩镇的战争和藩镇之间的战争。一方面,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机会。李贺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虽然老天没有给他机会,但是却并没有泯灭他的希望:“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他盼望着有老天开眼的一天。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的运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黑色、金色、红色的碰撞,描绘出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篇气势非凡,日落时分,城外的敌人铺天盖地而来,那气势好像要把城池都压垮似的,但是守城的将士毫不怯懦。落日余晖显得他们神采飞扬,他们的盔甲闪闪发光,犹如天降神兵。这种绚烂的色彩在古诗中运用的很少,但是李贺却熟练的将他们运用到诗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诗总共八句,李贺先是描绘了大军压境,城下是黑压压的敌军,一样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展现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浩大的景象。这种危急时刻,李贺转而写我军,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准备,早就摆好了阵势,阳光照耀在铠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这浓厚的黑云,象征着我军最后必会胜利,之后的两句描绘了在开战之前,双方擂鼓交战,一直打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寒冷的秋天,塞外的战场,一场激战,伤亡惨烈。将士的鲜血就像胭脂一样,在夜色中凝结成一片暗淡的紫色。秋天除了金黄就是荒凉,但是在塞外的战场,却有流血的战士,“凝夜紫”将环境和场面结合,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既有悲壮也有凄美。
全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群英勇的将士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的英勇善战。我军的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的靠近了易水边上,“易水”既是表现了战场是在河边也借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来表现战士们的悍不畏死。终于突袭战事爆发了,霜露很重所以鼓声非常低沉,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我军将士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寒”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遥想从前,易水河边白衣飘飘,众人为他送行,荆轲等人慷慨悲歌,也体现了边塞将士黑夜行军,连战鼓都闷声不响的悲壮精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战国时期,燕昭王曾修建“黄金台”为招揽人才。李贺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想要表明一颗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李贺也有一颗报国的心,他希望遇到燕昭王这样的明主,能够让自己为国家奉献。
李贺这首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
查看更多与“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佳句赏析,李贺的诗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相关的文章
李贺是唐代诗人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另类”,其实诗人们中的另类太多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才能令他们脱颖而出。但是李贺又是这些另类中的“另类”,因为他是一个自带“限制级”的诗人,他的诗风诡异奇特透着一种瘆人的阴森之感,俨然是一种恐怖派大唐诗人。
诗人们似乎都是带着浪漫情怀和灿烂光环的,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这些名号听着就光芒万丈,积极、正能量!但是李贺却被称为“诗鬼”,听着就恐怖、吓人!李贺能有这样的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长相,“消瘦苍白,眼窝深陷,长眉毛连到一起。”长得就这么独特诡谲,和好看不沾边,和帅更绝缘!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李贺的诗风,他的诗中总是不加掩饰的直接描写神仙鬼魅,“嗷嗷鬼母秋郊哭”、“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画风简直就是胆小勿入的惊悚恐怖电影啊!而这些都是早在几千年大唐时期李贺所作的诗句。李贺的诗风不仅有恐惧的鬼神,还有铿锵有力的边塞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有所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延续了李贺一贯的风格,采用的是一种跳跃式的写法,每一联之间的关系都有些断层,但在内里却有相关性,仿佛各种画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用以叙事的图集一般。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讲述的是敌军围城的压抑状态,前半部分写气氛,后半部分写景象。一时间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就此凸显,大战一触即发。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联没有承接首联去写战争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后场景,没有胜败,双方休战。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在打扫战场。
霜天之中,时不时响起的角声,为激战之后的时间里更显凄凉,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旧呈“紫色”,更是彰显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土壤呈紫色,这是因为人血过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长城就有一个别称,名为“紫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
查看更多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鉴赏,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