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说:“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初读李贺的诗没有什么异常,看到钱老的评价后再读李贺,才发现李贺诗中的色彩丰富变幻,远不是今人能想到的。盛唐诗人表现色彩,或用互补,或用映衬,或直白的描述,手法不拘一格,总体上看诗中的色彩搭配是和谐的。中唐时期,当孟郊、韩愈在诗坛上掀起了追求显怪的诗潮后,诗中的色彩表现就变得诡异了,李贺则成了代表。
唐诗中灵动的颜色,寄予了唐朝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美,那便是鲁迅曾说的“魄力雄大”。当然,唐诗人运用色彩的主流,大多属于轻灵派,讲求含蓄蕴藉,要清真本雅。
而惟有那么一位,个性中含着一股奇气,在诗歌中镶嵌繁多密集的颜色词藻,创造出摄人心魄的奇幻之境。汪曾祺曾评价李贺说:“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颇具争议的诗,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应该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里面作者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和其他的色彩都成了一幅惨烈的色彩图。借助想象给事物图上各种各样鲜明的颜色。这首诗的奇特在于,作者不仅用色彩的斑驳描写了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而且进一步准确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分光与瞬息变幻的战争表现真切倍致。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诗人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李贺以色彩构造意境的特点是自己在唐朝文豪榜中梳理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开《李长吉诗集》那些蕴含各种色彩的诗句纷杂入眼,相比于诗人,更像一位印象派画家,肆无忌惮的运用各种色彩与色彩的关系,而他的诗歌是色彩绘制而成留给后世的瑰宝。
与“李贺的经典古诗《雁门太守行》,用了哪些色彩描写?有什么作用”相关的文章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有哪些知识点吧!
雁门指的是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在此是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一说是实写天空中的黑云。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用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日:一本作月。据说王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
“塞上胭脂凝夜紫”解说不一:一说是写暮色渐浓,夜幕将临,晚霞变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说是写战斗激烈而且残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易水是指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霜重鼓寒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那么黄金台是什么呢?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南朝宋文学家鲍明远作品《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诗中所写的战争或非实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说,...
查看更多与“李贺最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诗中有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典故”相关的文章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全诗如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
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
查看更多与“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这首诗的主题是写什么?”相关的文章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多写边庭征战之苦。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中唐时期战争频仍,一是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一是与各地藩镇的战争和藩镇之间的战争。一方面,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机会。李贺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虽然老天没有给他机会,但是却并没有泯灭他的希望:“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他盼望着有老天开眼的一天。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的运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黑色、金色、红色的碰撞,描绘出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篇气势非凡,日落时分,城外的敌人铺天盖地而来,那气势好像要把城池都压垮似的,但是守城的将士毫不怯懦。落日余晖显得他们神采飞扬,他们的盔甲闪闪发光,犹如天降神兵。这种绚烂的色彩在古诗中运用的很少,但是李贺却熟练的将他们运用到诗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诗总共八句,李贺先是描绘了大军压境,城下是黑压压的敌军,一样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展现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浩大的景象。这种危急时刻,李贺转而写我军,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准备,早就摆好了阵势,阳光照耀在铠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这浓厚的黑云,象征着我军最后必会胜利,之后的两句描绘了在开战之前,双方擂鼓交战,一直打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寒冷的秋天,塞外的战场,一场激战,伤亡惨烈。将士的鲜血就像胭脂一样,在夜色中凝结成一片暗淡的紫色。秋天除了金黄就是荒凉,但是在塞外的战场,却有流血的战士,“凝夜紫”将环境和场面结合,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既有悲壮也有凄美。
全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群英勇的将士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的英勇善战。我军的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的靠近了易水边上,“易水”既是表现了战场是在河边也借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来表现战士们的悍不畏死。终于突袭战事爆发了,霜露很重所以鼓声非常低沉,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我军将士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寒”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遥想从前,易水河边白衣飘飘,众人为他送行,荆轲等人慷慨悲歌,也体现了边塞将士黑夜行军,连战鼓都闷声不响的悲壮精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战国时期,燕昭王曾修建“黄金台”为招揽人才。李贺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想要表明一颗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李贺也有一颗报国的心,他希望遇到燕昭王这样的明主,能够让自己为国家奉献。
李贺这首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
查看更多与“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佳句赏析,李贺的诗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相关的文章
李贺是唐代诗人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另类”,其实诗人们中的另类太多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才能令他们脱颖而出。但是李贺又是这些另类中的“另类”,因为他是一个自带“限制级”的诗人,他的诗风诡异奇特透着一种瘆人的阴森之感,俨然是一种恐怖派大唐诗人。
诗人们似乎都是带着浪漫情怀和灿烂光环的,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这些名号听着就光芒万丈,积极、正能量!但是李贺却被称为“诗鬼”,听着就恐怖、吓人!李贺能有这样的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长相,“消瘦苍白,眼窝深陷,长眉毛连到一起。”长得就这么独特诡谲,和好看不沾边,和帅更绝缘!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李贺的诗风,他的诗中总是不加掩饰的直接描写神仙鬼魅,“嗷嗷鬼母秋郊哭”、“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画风简直就是胆小勿入的惊悚恐怖电影啊!而这些都是早在几千年大唐时期李贺所作的诗句。李贺的诗风不仅有恐惧的鬼神,还有铿锵有力的边塞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有所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延续了李贺一贯的风格,采用的是一种跳跃式的写法,每一联之间的关系都有些断层,但在内里却有相关性,仿佛各种画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用以叙事的图集一般。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讲述的是敌军围城的压抑状态,前半部分写气氛,后半部分写景象。一时间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就此凸显,大战一触即发。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联没有承接首联去写战争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后场景,没有胜败,双方休战。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在打扫战场。
霜天之中,时不时响起的角声,为激战之后的时间里更显凄凉,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旧呈“紫色”,更是彰显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土壤呈紫色,这是因为人血过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长城就有一个别称,名为“紫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
查看更多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鉴赏,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相关的文章
李贺16岁写下一首诗,开篇7个字气吞山河,最后两句让人落泪
李贺,字长吉,中唐赫赫有名的诗人,有人称他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无法反驳。但是,他的浪漫与李白不太一样,李贺常用些险韵奇字,以鬼仙为题材,想象力极其丰富,给人一种诡异华丽之感。如果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那么李贺就是鬼才,所以他被称为“诗鬼”。
根据史书记载,李贺属于皇室宗亲,先祖李亮是李渊的叔叔。虽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贵族的光环,与普通百姓没多少区别,但李贺对自己高贵的血统非常自豪,每次写自荐信的时候,都会加上“唐诸王孙李长吉”。另外,李贺的父亲,与杜甫是表兄弟关系,也许是远方亲戚,但不管怎么说,李贺应该叫杜甫一声杜伯伯。
七岁下笔成诗,李贺无愧于神童的名号,在父亲去世后,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酒香不怕巷子深,李贺比别人更用功,况且他天资聪慧,名气与日俱增,十五岁就名满京城,知名度甩同龄人几条街。若想踏入仕途,实现远大抱负,光有名气是不够的,要找到愿意出手相助的贵人。
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对有才之士非常重视,推举过很多文人。李贺决定谒见韩愈,即使不能立即当官,至少混个脸熟,给韩愈留下深刻印象。拜访韩愈之前,李贺做足充分准备,熬夜写下一首诗,开篇7个字就有气吞山河之势,全诗都是千古名句,尤其最后两句,读后让人不禁落泪。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诗歌,题目并非李贺原创,而是古乐府曲调名。雁门位于现在山西的西北部,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唐朝时期,北方突厥嚣张无比,经常侵扰大唐边关,为了防御敌军,在雁门驻扎大量将士。
或许李贺从未到过雁门关,但他可以想象出战争的场景,无需身临其境,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同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随便查阅一下资料,就创作了千古奇文《岳阳楼记》。诗歌注入诗人的灵魂,如果缺乏想象力,很难有非常高的成就,李贺比较幸运,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且看“黑云压城城欲摧”,表面上是描绘天气恶劣,黑云积压在空中,无形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实则是指敌军数量太多,一波又一波地逼近雁门关,大战一触即发。“甲光向日金鳞开”,既然敌军出现,坐以待毙肯定玩完,将士们严阵以待,身披铠甲,远远望去,如同金光闪闪的金鳞,气势压过敌军。
通过“黑云”与“金鳞”的对比,彰显出大唐军队的气势。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敌军吹响进攻号角,唐军毫不胆怯,双方打了起来,悲壮的场面惊天动地,一直持续到夜晚。援军很快到来,“半卷”二字耐人寻味,说明援军悄悄前行,准备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此处的“易水”用得很巧妙,既说出战场所在的地点,也表现出唐军视死如归的豪情,明知敌众我...
查看更多与“李贺的一首最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为见韩愈,熬夜写了这首诗”相关的文章
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名句的李贺,其实从小体弱多病,李贺一生才华横溢,却时时刻刻都被丑陋、病体和贫乏纠缠。环境的狭小闭塞又使得他更加关注疾痛,更悲切贫困,心中总是被不安感所笼罩。
因为是没落的贵族,所以虽然李贺一家虽然没有享受什么高等的待遇,但是李贺心中始终有着一股清高的劲,加上本身的性格使然,他对自己的各方各面要求都极为严格。不仅刻苦读书,而且还保持良好的品德。
但是,才华出众不见得是好事,当时的唐朝内部已经非常腐败。有才华又品行好的年轻人对权贵来说反而是一大威胁,因此李贺遭遇嫉恨者牵强地利用腐朽的避讳制无端压制,一生郁郁不得志,一生只度过了27个春秋,留下传世之不朽诗歌二百多首,被人奉上“诗鬼”的称号。
“黑云压城城欲摧”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汉代乐府旧题。为《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古雁门为边关要塞,山势蜿蜒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后世多用该曲调表现征戍题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帝王昏庸,社会矛盾极为深重。他用雄奇瑰丽的诗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激情,表现自己积极进取和大胆抗争的精神。
李贺善用瑰丽的色彩表现幽深的意境。首句就用浓重的“黑云”喻指叛军,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夸张的语句来形容敌势的嚣张和形势的严峻。“压”“摧”二字形象生动地拓出了意境。
紧接着,用“甲光向日金鳞开”来讴歌平叛将士的威势和正义:日、光、金色,与黑色形成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日,古代寓意为天,象征着平叛战争的正义性。此处讴歌之情溢于言表。
紧承上文,作者特写了平叛部队的将士们的姿态:狂风呼啸,部队半卷着红色军旗,跨步前行,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白色霜露,让战鼓声音低沉不扬。为了报答君主的信任之恩,维护天下一统,将士们愿提着宝剑慷慨上前,万死不辞。
半卷,说明风急,须半卷红旗向前,喻行军紧急,环境恶劣;“临易水”用了一典,不由使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黄金台,用的是燕昭王筑黄金台之典,表达将士们决心为君王效死的决心。红旗、白霜、黄金台、玉龙,这些色彩鲜明的物象构成了一个热烈而苍凉的意境,风格悲壮而激昂。
接下来,作者写战场的凝重氛围:号角声在秋空中频频回荡,边塞的胭脂色凝成天边紫色的晚霞。崔豹《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塞上胭脂,即紫塞之意。作者用胭脂、紫这样的颜色来描写那沉郁、血色的战斗氛围。
李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诗人。他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遣词上,力求创新,而不屑蹈袭前人。他善用富于象征性的语言,来营造一种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意境,形成一种新的动人心魄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诗以新颖的构思,浓艳的色彩,营造了一个苍凉而热烈、悲壮而激昂的艺...
查看更多与“诗鬼李贺的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诗中的“黑云”指的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12435/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