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具镜头感的唐诗,每一幅画面都极具美感,每一句都充满诗意
流传下来的唐诗达五万多首,哪一首写得最好?这个至今没有定论,或许永远没有定论,不是评选的工作量大,而是文学创作一向是见仁见智,很难统一的。但是争高低排座次一向又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唐诗爱好者及研究者们,有意无意中又为这事操心着,根据长期以来积累下的意见,普遍认为杜甫的《登高》可登峰巅,至少是大唐律诗中的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了。56岁的杜甫在这个秋天登高望远,看到天地间萧瑟的景色,感受到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仓促,不觉间悲从中来。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但是在这两句诗歌之前,杜甫对眼前所看到景色的描绘才是真正的充满诗意。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于景色的描绘几乎是采用了现代电影学当中的镜头美感。采用了大远景逐步推进,然后聚焦的拍摄手法,把这种最高级的诗意呈现在诗歌之中。
首联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主要是写登高临眺的所见所闻。即天高风急,峡中不断传来凄切悲凉的猿叫声,江水洲渚上的白鸟则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诗的一开始其实就展现出了一个大远景,我们看到的是高远的碧空、辽远的沙鸥、无边的落叶、滚滚的长江。
这都是对诗人诗歌当中景色的真实反映,显现出了辽远壮阔的背景,还有苍茫的自然景色。尤其是无边的落叶,还有滚滚的长江,更带有一种史诗般的感觉。
随后镜头开始由远及近慢慢推进,从广阔的天地之间开始收缩,开始慢慢地聚焦。聚焦的焦点在哪儿呢?最后整个镜头聚焦在一个落魄的诗人身上。
这个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他穷困潦倒,他两鬓斑白,他面带愁容,他体弱多病。虽然他站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但我们都能够读得懂他的孤独,他的伤悲,他的颠沛流离,他的年华逝去。
飒飒的秋风之中,滚滚的长江之岸,诗人衣角飞扬,秋的悲凉和人的悲苦完整地融为一体。镜头采用大远景的方式,把整个秋天的悲凉最后都投射到一个孤独的老人身上,这种悲苦压抑的气息一下的在画面透露出来,诗意的韵味达到了极致。
虽然画面时间可能很短,但是却长久留在我们的心中。镜头感的语言将长江和天地还有这萧瑟的秋天都能够呈现出来,也能够尽最大努力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那份伤悲,让人不胜唏嘘。
人世沧桑,年华流水。
纵观杜甫的这首诗,正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即从杜甫着重刻画的眼前具体景物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他对自己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凉之感,以对国家多灾多难的无限感慨。总的来说,晚年的杜甫写下的这首诗,可以说道尽了人生悲凉,读来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