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很多人家在大门上都要挂些菖蒲、艾蒿。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起义,杀富济贫。官府派兵镇压或造谣惑众。这年,黄巢起义军打到了河南,兵临邓州城下,受欺骗的百姓出城逃难。黄巢见一个妇女带了两个孩子,拉着小的,抱着大的,感到奇怪,上前询问,方知大孩的父母双亡,小的是亲身儿。黄巢感动地说:“大嫂,不要怕,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黄巢爱天下的百姓。只有爱,不会杀呀!”黄巢见路旁长满艾蒿、菖蒲,就顺手拔了两棵给她,说:“对,有艾(谐音“爱”)不杀!大嫂,你快回城去,暗暗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挂上菖蒲、艾蒿,有了这个记号,就不会被伤害。”这位妇女便回到城里,当天晚上,就转告穷人家都挂上菖蒲、艾草。第二天恰好是五月端阳,起义军攻进邓州城,杀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仓分粮,百姓欢呼。挂菖蒲、艾草从此便成了习俗。也有人说这事发生在明末,说“有艾不杀”的是张献忠。
其实,端阳节老百姓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的习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屈原《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这说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而且古谚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民间把挂菖蒲、艾蒿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可能是五月正当初夏,雨多潮湿,细菌繁殖快,借助菖蒲、艾蒿的药味,可驱赶蚊虫,净化空气的缘故。《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故有人考证,在屈原以前,五月五日是个恶性的节日,或者叫巫节。菖蒲、艾蒿都是多年生的草本药用植物,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用;艾蒿入药,性温、味苦,祛寒温,止下痢,干的艾蒿绳点燃可驱蚊蝇,艾绒是针灸不可缺少的药材。由此,端午节人们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相沿成习,也就很自然的了。
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另外,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它是一种天然的驱虫植物,这也是端午节人们会挂菖蒲的这个主要原因。
把菖蒲的根茎捣烂之后加水熬煮一个小时,过滤掉残渣后在加水稀释一下,能起到防虫害的作用。
与“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有什么传说故事?菖蒲的功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
端午节,是小时候孩子们除春节之外,最盼望的节日。
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后,每年的端午节,虽然也吃了咸蛋、吃了粽子,偶尔还在门上插几根菖蒲和艾草,但始终缺少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节的那种味道。
儿时的端午节仪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吃,端午是新麦成熟时节,当然在面粉上做文章;其次是悬挂菖蒲和艾草来装饰家门;再次是小孩和姑娘佩戴五彩香包,把自己美美的打扮一番。
喝雄黄酒,吃“油坨坨”,或者白面馒头蘸红糖水
当年农村的生活很艰苦,粮食青黄不接,每年麦收前,想要吃一顿面条常常都困难的,因为陈年的麦子已经吃完了。
端午时节,新麦已经可以磨面粉了,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大人挑着或者背着新收的麦子,到附近的“打米机房”,将小麦磨成面粉。因为节约,平常时节麦皮除得很少,面粉都比较发黄;但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特地专门去磨出精面,即机器第一次磨出的麦心部分,看起来很白,是最好的面粉。即便是这样的头道面粉,做出馒头也是泛黄的,不像现在的面粉,做出来的馒头,白得很吓人。
那时贫穷,大家尤其重视过端午节,也许是可以借端午犒劳一下自己吧。
我常常是在端午的前一天黄昏或者当天的上午,跟在挑了半箩筐新麦的父亲屁股后面,一起去附近的打米机房,将新麦磨出头道面粉。中午时分,家家户户把积攒了很久的菜籽油拿出来,将新磨出的头道面粉,用小苏打发酵后,炸几锅黄灿灿香喷喷的“油坨坨”,或者蒸一锅用老酵面发酵的又白又大的馒头。
端午节吃油坨坨和馒头是很有讲究的,先要把块状的“黄糖”(就是现在的红糖),敲成小块,加少许水用大火蒸成稀稠状,刚出锅的油坨坨或者馒头,用手指扳扯着一小块一小块地蘸着黄糖水,吃起来的味道,简直不摆了,真的是安逸得板。
这也许是小时候,我们都扳着指头数日子,盼望过端午节的缘故。
“雄黄酒”是必须要喝的。当年,农村粮食不够吃,只能用烂了的红薯拿来烤酒,喝在嘴里有一股烂红薯的味道。先在碗里把雄黄磨成细粉,再兑上“红苕酒”,搅拌均匀;喝雄黄酒之前,父母用手指在酒碗中蘸上雄黄,在孩子的耳朵、额头、手心、肚脐处,涂抹成红红的样子,有的孩子额头上用雄黄写成“王”字,借虎威以镇邪,最后每人再喝几口“雄黄酒”。
喝雄黄酒,传说可以起到防虫防蛇的作用,京剧《白蛇传》中,白蛇喝了端午的雄黄酒显出蛇形,当初的艺人们一定是根据这风俗来结构故事的,《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这一风俗。
午饭后,母亲还会把专门留下的雄黄酒,洒在每间屋子的“卡卡角角”,边洒边念,“雄黄酒,雄黄酒,雄黄蛇见骨头酥”,据说这样可以驱赶蛇虫类。
门上挂菖蒲和艾草
端午日,还有一个风俗,每家每户在自家的门框上,插上菖蒲和艾草。端午过后的一段时间,路过每家的门口,都会飘来一阵艾草的特殊香味。
端午节晚饭过后临睡之前,母亲们还要用准备好的菖蒲和艾草,在锅里煮一...
查看更多与“将乡愁与端午节传统习俗相结合,你儿时的记忆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历代多有笔墨书绘,更有经过历史积淀的习俗传承。端阳节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值佳节,不妨追溯佳渊源,品察端午盛景。
一、端午由来
民间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是美好的:先民们驾乘龙舟赶去救落水的贤臣屈原,无果后抛粽子入江引诱鱼虾食用以保护屈原遗体。然而,端午节作为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其形象更是“恶日”而非美好佳节。
中国先民讲求阴阳平衡,认为只有阴阳和谐万物才能滋长。五月位处盛夏,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极盛阴极衰之时;此月中,阴阳二气斗争激烈,万物半生半死,疾病多发,可谓大大的不吉利。端午节更是恶中之首,由西晋名将周处写就、最早记录端午节的书籍《风土记》中,涉及到的端午习俗便多有去除恶气、强身健体的寓意。
五月颇多忌讳:不宜晒被褥、不宜给房子加顶,甚至五月出生的孩子都会遭遇“被夭折”的噩梦。相传在这个“邪恶”月份出生的孩子克父母,端午节出生的尤其厉害。不幸出生在五月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死。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西汉末年大将军王凤、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都险些被被家人“处理”掉,全靠家中有见识的长辈庇护方才存活。不幸的总是大多数,遍布大江南北,五月出生的孩子多因父母迷信丧命:东汉时西北武威郡“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湖南长沙,五月出生的孩子也常常“产乳不举”。
面对五月“生子不举”的陋习,政府和有识之士展开了长久的斗争。东汉名将张奂出任武威太守后,“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长沙则在太守宗庆上任后,下令“禁民杀子”,违者严惩不贷,不过几年间就“养子数千人”。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其著作中也对此行为进行抨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十月怀胎而生,不会因为出生在哪个月份就有所区别,更不会有吉凶之分。通过先贤的不懈努力,五月“生子不举”的情况终于在南北朝时得到了改变,五月出生的孩子的噩运终于消散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二、明清端午
到了明清两代,端午节发展已臻成熟,极具民族色彩。
1.食粽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便是粽子。粽子早在西晋便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到了明清已经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粽,口味上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民间喜食粽子,宫里也不例外。清宫端午节当日几乎不吃他物,唯食粽子,称为“粽席”。席上粽子数量按皇帝、皇后、嫔妃的级别递减,开席之前还要进行“射粽”的游戏:将粽子盛在盘中,宫女们用小巧角弓搭无锋箭射粽子,射中者可先享用,并另有赏赐。乾隆很喜欢“射粽”,在自己浩如烟海的诗篇中也留下了“亲教宫娥群角粽,金盘射得许先尝”的吟咏。
2.饮雄黄
饮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明清主要饮菖蒲酒和雄黄酒,菖蒲酒可通血脉,雄黄酒则更为特殊:雄黄本身具有毒性,加热后在一定情况...
查看更多与“明清两朝的端午节,百姓与贵族的习俗有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
一、广东
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洋洋的节日。
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龙船、食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
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地处亚热带的广东为适应这炎热天气及夏季时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采取各种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二、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还有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等。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三、浙江
浙江的端午习俗,吃粽子、祭龙王、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四、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五、山东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六、山西
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七、陕西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八、甘肃
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漳县,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九、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十、江西
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
查看更多与“习俗居然可以按地区分化,看看各地端午节习俗都有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
查看更多与“热门传统节日端午节,与它的冷门传统民俗”相关的文章
今年的6月25日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是5月初五,这是我们中国除了春节,算是最大的传统节日了。在过去,很多学校会在端午和高考大致重合的时候,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都在每个高三班里,高挂3个粽子,寓意“功名得中”。其实粽子的寓意在过去有多种,不单单就是纪念屈原。今天我们就把粽子的寓意整理出来吧。
第一种寓意:纪念屈原,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是因为屈原看到国家将亡时,就在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为了找到他的尸体,就划着船去打捞,并且把米饭撒到江中,让鱼虾吃米饭,不让吃屈原的尸体,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有了赛龙舟,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特殊的食品。一在延续到今天。
第二种:功名得中,因为粽子的“粽”的和“中”音近,取名“功名得中”,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所以,今年的端午节和高开在同一样,不少学校就以这为寓意,让高三学子考出好成绩。
第三种寓意:光宗耀祖,还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就以端午节吃粽子为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吃粽子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四种,求子,在过去不少家庭为了延续自家的烟火,人丁兴旺在端午节当天,都会相互会互送九个粽子,这个九个粽子必须是串在一起,大大大小小可以形状不一样,必须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说是吃了这样的粽子,能得儿子,也是的因为“粽子”是和“众子”的谐音,这样的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好多地方一在延续。
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五月初五,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纪念意义。各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1、包粽子,这是端午节必须吃的一种特殊美食,家家户户都以这种方式来个端午节。
2、煮咸鸭蛋,煮大蒜,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习俗。
3、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树枝葫芦等。说是葫芦的寓意是福禄,葫芦还可以聚财避邪。
4、栓五色丝线,大多数的地方,端午节当天,大人小孩儿手上都要带上五色线。
5、佩香囊,香囊内一般都是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挂在脖子上。
6、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端午节当天染指甲,可以去掉各种毒的侵蚀,这个习俗不普遍,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
7、赛龙舟,一般都是一些南方地区比较流行,一直到现在,都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8、据《康熙大兴县志》记载,端午节这一天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因此又名“女儿节”。
9、端午节当天,一些江南的风俗,要在屋内焚烧苍术、白芷、芸香,再点上蚊香,薰得烟雾腾腾,用以辟邪去毒。
10、门上挂艾草,可以驱赶蚊虫。
11、画额,不少地方,端午节当天,有些人家用雄黄酒涂在孩子额头和鼻耳之间,或在额上写一“王”字。据古医书《本经》讲,雄黄“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12、端午浴,在广东广西一些地方,端午节当天,要用艾...
查看更多与“端午节习俗有多少?这都是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挂艾草叶
端午正值天气潮热,蚊虫滋生之时,将艾草与菖蒲悬挂于门口,用来驱病、防蚊、辟邪。《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菖蒲的叶片也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龙舟竞赛
划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
端午食粽
粽子,属籺的一种,古称“糉”,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粽子的雏形。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食粽的风俗,自古以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饮雄黄酒
以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入酒,饮用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以驱赶毒蛇毒虫。
民间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许仙让白娘子饮下雄黄酒后现出原形了。
早在五千年至七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昌盛,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
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在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与“端午节不知道怎么过?了解这四种习俗就行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