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挂艾草,挂艾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日历网的小编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挂艾草来历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
查看更多与“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五月初五端午节,传说之一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大诗人屈原;传说之二是纪念也是当时的楚国人后投吴国的伍子胥;传说之三是纪念东汉为救父而投江孝女曹娥;传说之四是纪念也是东汉时期的清官廷尉陈临;传说之五是纪念清明节出过场的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
这些传说,各有其理,名位朋友、特别是中小学生朋友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看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历史典籍有记载,哪一个更有说服力……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之所以是传说,那是因为,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两大标志性活动。这两个活动,早在传说中最早的人物屈原之前就有了。
在新石器时期,地我国南方地区,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最能证明的是屈原本人。在他的诗作《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这至少说明,屈原在世时期,就有了竞渡风俗。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专家推测,当时的古越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他们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我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他们把龙刻在船上,甚至把船造成龙的形状。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在不少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活动那就是挂艾草,它的作用是祛驱百虫、辟邪消灾。这里面当然也有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场烈性传染病流行之后,整个村子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负责掌管火种的一家人,幸免于难。于是人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草,因为艾叶制作的艾绒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物品,他们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也就是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目的是为了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由此人们认为艾叶可以辟邪祛病。此事传播开来,人们每年就有意识地在春夏之交,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用来辟邪,成为一种习俗。
其实,这个传说不像屈原、伍子胥传说那样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人文文化,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科学...
查看更多与“端午节挂艾草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靠谱的传说?”相关的文章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除了可以食用以外,我们还可以将艾草用来泡脚,艾草泡脚对身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好处,它可以缓解疲劳、治疗失眠、减轻压力等多种功效。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多的。因此小编建议大家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经常用艾草做各种菜肴来食用,或者用艾草泡脚,这样对你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与“挂艾草:招百福的端午习俗之一,缓解疲劳的好帮手”相关的文章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与“挂艾草: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防病提神好利器”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