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都在告诫提醒着我们,南郭处士的小聪明虽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却不会护佑他一世,并且可能会遭到更大的反噬。下面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文言文原文
滥竽充数
韩非 〔先秦〕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之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1.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2.使:让。
3.必:一定,必须,总是。
4.南郭:复姓。
5.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6.请:请求,要求。
7.为:给,替。
8.说:通“悦”,喜欢。
9.廪:粮食。
10.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13.好:喜欢,喜好。
14.逃:逃跑。
15.立:继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道理和启示
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启示: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故事拓展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查看更多与“滥竽充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