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焚书坑

发布时间:2024-03-05
1 焚书坑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焚书坑
焚书坑原文及翻译

《焚书坑》是由章碣所创作的,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焚书坑》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焚书坑》原文

唐代: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译文

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焚书坑》注释

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代指书籍。烟销:指把书籍烧光。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虚:空虚。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空锁:白白地扼守着。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焚书坑》译文

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赢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

不可一世的赢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祖龙:秦始皇。曰“祖”,暗含“子孙万世为皇帝”的意思。关河:泛指拱卫京城(“祖龙居”)的天险,亦可引申为暗指秦空前强大的国家机器。

你瞧: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讥刺 。

《焚书坑》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诗人用“竹帛烟销”简练概括这一史实,而用“竹帛”这一文字的载体,来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则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紧接着,诗人用“帝业虚”三字来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酿就的后果概括出来,就仿佛秦始皇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伟业霎时成...

查看更多
2 焚书坑儒:秦始皇尝试文化融合失败的无奈之举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所谓“焚书坑儒”,其实可以分为“焚书”、“坑儒”两个独立事件,两件事之间虽然有所关联,但却应该分开分析。“焚书坑儒”事件的根源,其实是秦灭六国之后的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六国士子阶层对中央集权制的不认同,秦始皇虽然也曾尝试促进文化融合,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维持统治,这才在李斯的建议下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的问题根源,在于天下一统后的剧烈冲突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维持帝国的统治,而他当时面临的最大考验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因长期分裂导致的文化冲突,二是废除分封制,采取中央集权统治后士子阶层的不认同。

1、长期分裂导致的文化冲突。在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由于各诸侯国风土人情的不同,战国七雄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例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国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这些文化不仅难以调和,而且拥有极为坚固的文化壁垒。在法家思想熏陶下的秦国虽然从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士,但却从来没有产生过影响力巨大的学者,而这也是山东六国将秦国视为虎狼之国的原因。

2、士子对中央集权制的排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秦国,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而为了确保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又创造了三公九卿制度。虽然郡县制最早并非诞生于秦国,但列国的郡县制却仍然带有着浓重的世卿世禄制色彩,而秦国这种从统治方式到官职的全面改革,显然给山东六国各阶层,尤其是士子阶层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因而士子阶层对于秦国的统治可以说是极度排斥。

秦始皇也曾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各层面的统一,但这种改革反而遭至了士子阶层的更大反感,想要彻底将长期分裂的诸侯国彻底融合成为一个国家,根本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办到的,甚至不是一代人所能够办到的。

秦始皇也曾尝试文化融合,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为了稳固统治,秦始皇也曾尝试过采取怀柔手段推动文化层面的融合,从而获得贵族、士族和百姓对秦国的认同,但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这也是“焚书坑儒”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

1、尝试接纳六国文化。对于剧烈的文化冲突,秦始皇一开始并没有采取抵触排斥的思想,不仅允许诸子百家和列国士子涌入咸阳,而且对不同文化采取了接纳包容的态度,例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说”,便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而秦始皇对咸阳的扩建规划中,也体现出了“法天象地”的道家思想;而秦始皇进行“泰山封禅”,则代表了对齐鲁文化的认可。更为直接的证据就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换取六国士子认可。为了使六国士子对秦国的统治予以支持,秦始皇选择了设立“博士”职位,以六国士子担任,且准许他们参与讨论国事,秦始皇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换取六国士...

查看更多
3 被称为灾难的焚书坑儒,真相竟然这么荒诞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都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文化从古到今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只有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许多波折,但文化的包容性与坚韧性,使其往往能够渡过难关,以至于其可以以较为完整的形态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然而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部分缺失而感叹不已。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几次悲惨遭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胡乱华、南宋灭亡以及《四库全书》的修订等。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统治的需要,文化往往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而“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因此在历史书上,这次对先秦文化沉痛的打击,往往被大肆渲染,秦始皇也由此被定型为一位暴君。然而从历史上看待这件事对中华古文化的影响,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是并非像历史课本中讲述得那样悲惨。

“焚书坑儒”,准确地讲,应该是“焚书”和“坑儒”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我们先从“焚书”说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基本完成大一统后,朝臣就施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辩论。说到激动处,难免就会说一些过分的话,丞相李斯借此抨击儒家想要效法西周的思想,并批评儒家文化空洞无实,只会给人找茬,编造一些谎言欺骗百姓。

其实,李斯这些怨气大多来自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争端。儒家作为三大显学之一,但法家思想家与儒者多有争端,说白了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其实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同为显学的墨家虽然不咋埋汰儒家,但是与儒家也没多大交集;道家的庄子则是经常暗讽儒生。放在先秦时期,这顶多也就是吵吵嘴的小事,然而天下归一后,触及统治根基的事情就不是小事了。因此,在李斯的鼓动下,秦始皇决定搞一次“文化整顿”。

公元前213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有针对性地从全社会没收一部分书,即“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引自《史记·李斯传》)虽然说得很全,但秦始皇还是处于政治目的,将重点放在战国诸国的史书和商周时期的史册上,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有关秦朝以前的分封制和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的记载。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书则尺度宽一些,不但留了30天的时间给百姓做备份,朝廷还特意收藏了一份,全部保留在宫殿中。

而“坑儒”则显得更戏剧化一些。众所周知,秦始皇热衷于探索长生不老之道,而许多方士趁机而入,捞取了大批经费。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方士们眼看就要瞒不住秦始皇,愈发着急起来。此时恰好发生了一件事: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出行梁山宫的过程中,发现有位丞相的随从“超编”了。秦始皇对此非常不满,而皇帝身边的内侍与那位丞相(不是李斯就是冯去疾)关系比较铁,就偷偷摸摸告诉了他。然而不知为何这件事走漏了风声,始皇大怒之下,把当时随驾的内侍全部处死了。而方士们本来就...

查看更多
4 焚书坑儒背后的真相:秦始皇杀的人本来就该死吗?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力推崇法家治国,而儒家和法家又是死对头,因此出现“焚书坑儒”的惨状事件。我们都会认为秦始皇统治下的帝国,其实对儒家是非常排斥的,甚至不惜代价会把儒家给消除掉。

但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儒家经典,依然都还健存。包括在秦朝时期,很多官员也都是儒家出身的,甚至都做到很大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汉王朝刘邦时期。那么秦始皇是真的很讨厌儒家吗?今天,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焚书坑儒”背后的一些真相,以及秦始皇是如何重用儒家的。

“焚书坑儒”杀掉的是谁?

关于焚书,秦始皇到底烧的是什么书?

司马迁在《史记》里重点提到了两本书,一本是《诗经》,还有一本是《尚书》,这两本书都是儒家经典的代表。

《诗经》和《尚书》在“五经”中的排位很靠前,焚书说明秦始皇发动的焚书主要就是针对儒家而做的。至于“坑儒”,从字面上看,就是在迫害儒家。如果我们仔细读一下《史记》之类文献,就会发现,秦始皇活埋的那批人里有一部分确实是术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儒生。因此很多观点认为:坑儒坑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江湖术士,也就是替秦始皇求取仙药的那批人,这些术士们欺骗秦始皇,眼看要露馅,就想着逃跑,结果被秦始皇抓起来,全部给活埋了。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虽然打击了一部分儒家弟子,但对儒家也很重视,甚至还提拔了一大批儒生,曾经设置过一个官职,叫作“博士”。这个官职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一个人在秦朝当上了博士,就意味着他很有学问,经常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博士还可以收徒弟讲学,秦朝的博士中,有不少都出身儒家。

有一位大儒叫叔孙通,他在秦始皇死后,还获得了秦二世的赏识。汉朝建立以后,叔孙通还帮汉高祖刘邦制定了宫廷礼仪。在整个秦朝,儒家的传承根本没断,儒家在秦朝能够获得传承,和秦始皇的政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秦始皇对于儒家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憎恶。

“焚书”和“坑儒”为何发生?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以后,废除了周王室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的高度集权。所谓郡县制,区别于分封制,就是中央派官员去接管地方,这些官员不能把职位传给子孙,随时可能被调动,甚至是免职。

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确实更有利于消除分裂的隐患。但在此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人们一时很难接受郡县制这种全新的秩序。尤其在儒家看来,郡县制更是让人不能容忍,因为儒家推崇周朝的制度,认为复古才能带来太平。

秦始皇一次宴会的时候,一个叫淳于越的儒家学者看不下去了,跳出来说,当年商朝和周朝能延续那么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诸侯王为天子提供屏障。现在陛下把分封制给废了,万一朝廷里出现大臣谋反篡位,那有谁会来救援呢?为了长治久安,陛下还是应该恢复分封制。

淳于越刚说完,丞相李斯就火了,站出来说:这些儒生们根本不了解现实,只会蛊惑人心。应该禁止他们私下讲学,再把儒家的经典和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统统烧掉,以后百姓想要学知识,让他们跟着秦朝的官吏学习法律就好了。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

查看更多
5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竟然是这样的,与人们认为的有天壤之别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这时候各路诸侯征战不休。此时虽然是周天子时期,但是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了,换句话说周天子已经成为了傀儡。这时候每一个诸侯国都想一统天下,经过了百余年的战争,进入了战国时期。

在这样的乱世中,出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期虽然有战国七雄,但是仍然是存在很多小国的,最终39岁的秦始皇一统六国,这时候天下就统一了。此时战国的局面消失,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将三皇五帝的皇帝两字拿了出来,组成了后世熟悉的皇帝。从这时候开始,皇帝正是出现在了历史上的舞台上。对于后世的汉朝来说,对秦始皇的抹黑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让百姓相信汉朝才是正统。

古代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视正统的,也就是说接替的朝代必须要合乎正统。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汉献帝时期,曾经三次禅位曹丕,到了第三次曹丕才接受的,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后世对曹丕不说三道四,显得自己是“迫不得已”接受皇位的。

那么秦朝灭亡之后,汉朝的史官对秦始皇进行了模糊。焚书坑儒就是其中一个。现如今的人们对焚书坑儒肯定是不陌生的,在人们的眼中,焚书坑儒简直就是灾难。说到焚书坑儒,就会想到烧毁珍贵图书典籍,坑杀儒生。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心中的焚书坑儒。可是在历史上,焚书坑儒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人们认为的有不同之处。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这里说的坑儒,其实是因为术士的原因。秦朝曾经发生朝中术士胆大包天贪污朝廷下发的科研经费的事件。其次这些术士对秦始皇进行了蒙骗,当时的秦始皇想要寻找长生不老药,术士没有找到,反而是带着家眷选择了逃跑,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秦始皇身为皇帝,肯定是接受不了自己被骗的。更为可恨的是,术士借着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机会,骗取了秦朝巨额的金钱,可是金钱到手之后,术士根本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反而是大肆挥霍了起来。试想一下,秦始皇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所有的术士中,以侯生和卢生为代表,进行了对秦朝骗取资金的行为。后来卢生逃之夭夭,这样的情况秦始皇才勃然大怒。为了找出这些骗取秦朝资金的人,秦始皇命人彻查此事,结果逮捕了460名罪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儒生”。

其实这时候秦始皇杀的全是术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江湖骗子。不过在被杀的术士中,肯定是存在儒生的,因此这样的情况才被汉朝的史官所痛骂。可是虽然有儒生,但是秦始皇也不可能赦免他们,毕竟他们骗取了秦朝的资金。

现如今看来,术士就是一些装神弄鬼、坑蒙拐骗的人。那么秦始皇耗费巨资追求了长生不老药,到底是不是存在此事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对于后世的王朝来说,秦始皇的功绩肯定是无法抹去的。秦始皇在汉朝及以后的王朝中,受到了很大的争议。

不过到了明朝时期,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也正是...

查看更多
6 焚书坑儒的背景你了解吗?为什么秦始皇会做出这么惨无人道的事情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历史上的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独断专行,做了不少惨绝人寰的事,今天我们就聊一下“焚书坑儒”这件事。

焚书坑儒源于当时秦始皇颁布的“焚书令”,”焚书坑儒“是秦朝灭亡以后后人因为尊崇儒术而把秦朝的焚书令这一引发的事件概括并有一定程度上的讽刺而概括地名称。焚书坑儒并不是单但针对儒家的,事实上孔子是春秋末年所生,而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并不适用当时,所以当时的诸侯国没有采用儒家学说,而后秦国经历几代实力壮大,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割据时代为止儒家思想没有被认真的冠以国家的统治思想,只是当时儒家弟子众多,儒家思想又推崇“仁”,儒家学术影响力较大而已。

秦始皇颁布的“焚书令”,焚的是百家的书,坑的也是百家的人,并不专指儒家的人,主要是一些妄议朝政的人。但是关于医药、种植、占卜等技艺有利于民生方面的书并没有销毁。

焚书令是由丞相李斯提出,秦始皇批准的。当时,秦国刚大一统不久,秦始皇推翻分封诸侯的制度设立郡县制度实际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积极的历史意义,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秦始皇认为之所以春秋战国如此之长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是由于分封诸侯的弊病而来,而分封诸侯是从五帝开始就延续而来,尤其是到了西周上演的更加剧烈,皇帝分封诸侯原是让他们保卫边疆的,没想到诸侯之间却不断掠夺。但是五帝至周朝出过很多明君兼具智慧与仁慈和功绩,于是就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应该恢复旧制,沿袭分封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皇帝的仁慈,也只有沿袭以前的体制才能长治久安。针对这样的情况,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不能效法古人,同时他提出不能随便使人妄议朝政,焚毁那些与国家相抵触各类学说书籍,秦始皇本来就是个独断专行的人,为了国家的统治,当然会同意,于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就这么实施了。

秦朝刚刚统一,那些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延续下来的声音和学说一定是非常繁多的,的确不利于当时的统治。大一统过后,国家确实需要有个文化思想支撑的。早在秦国春秋战国之前民风就是非常粗犷的国家,有着地域因素和特色,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强大,更是一直延续着法家的思想,刑罚比一般的国家要严苛,有这一方面的原因秦国的政令百姓执行的特别好,很快跻身诸侯强国,但是统一过后,这种严酷的刑罚已不再试用,毕竟面对的人群和范围不再一样,这时候应该是“仁政”比较合适了,但是秦国实施了几百年治国思想怎么可能会一时放的下,况且这套思想又没有被验证是错误的,反而一路走来对曾经的秦国有着巨大的助益。加上秦始皇是个非常独断专行的人,统一之后特别骄傲到处宣扬自己的功绩大兴土木,大臣们只敢奉承不敢纳谏,都怕受到惩罚,他又求仙问药,企图长生不老,国情只会越演越烈,传至秦二世就破灭了。其实秦始皇的嫡子扶苏是发现问题了的,秦始皇也有意传位于他,可惜被赵高害死了。最后历史把统一的底子留给了刘邦,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查看更多
7 焚书坑儒中的儒生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历史对焚书坑儒骂声一片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为秦始皇求取仙药的两个方士侯生和卢生莫名其妙有一天聚在一起讨论秦始皇的为人问题。说秦始皇刚愎自用,认为从古至今没有超越自己的。放任狱吏,狱吏都得到亲近。博士虽然有七十个人,但却不能得到重用。按照秦国法律,方术不能得到验证,就要死。然后他们接着讨论:“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意思就是说,天下大事不论大小都要取决于秦始皇本人,他用秤来称量竹简,白天黑夜都要呈送公文,不看完不能休息。这样的人不能为他求取仙药。说完就逃亡了。“

始皇说:卢生等人我对待很好,今天却诽谤我。我使人调查了留在咸阳的方士儒生,有的却在民间散布不和谐言论。秦始皇的措施也是十分果断,“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以李斯主张的郡县制获胜,而儒生主张的分封制失败并惨遭焚书而告终。这个时候,侯生和卢生却又暗暗引出行分封制之说。犯了前不久才颁布的“以古非今者族”这一条。其次,秦始皇任用狱吏,也大概是从商鞅变法之后就沿袭了百年的传统,并不为过。况且,最近颁布的新法令“以吏为师”也支撑了秦国将要大量启用法律人才即狱吏的说法。侯生卢生说这个,又相当于是非议了李斯新法。再次,方术不能应验就要被处死,他们的方术能否应验,他们是心知肚明的。这又犯了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这一条。最后,他们把秦始皇的努力说成是贪恋权势,这个大概可以算作是对秦始皇的“诽谤”。因此又犯了秦律“诽谤者族”这条。由此可以见得,就他们这几句谈话,就触犯了数条秦国律法,而且尤其触犯最新颁布几条法律,似乎是在与李斯新法对着干。秦始皇当然要下令追查了。

然而秦始皇下令御史审问诸生之后,诸生竟然自相告发其他人的犯罪事实从而摆脱自己的干系。侯生卢生的事没查出来,却查出来诸生违反秦国法律的人就有四百多,所以便对这些人进行坑杀处罚。所谓坑“儒”,本只是对方士和犯禁的诸生的一次坑杀。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生,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者也有儒生,但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来看最初的问题,坑了哪些人?也就有很明确的答案了。坑的是以犯法方士为主,以犯法儒生为辅的犯法诸生共四百六十人。那么两千年来为什么对于“焚书坑儒”都是骂声一片呢?我分析主要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术在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处于主导地位。治乱世用法家,治理太平社会用愚民的儒术,你方唱罢,我登场!统治者选择的结果 更是两种学说你死我活的较量!

查看更多
8 焚书坑儒中秦始皇杀了多少儒生?秦始皇为什么容不下儒生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关于秦始皇,人们始终都难以看清他的真实样貌。恨他的人,对他咬牙切齿,恨不得现在都把他从陵墓之中叫起来唾骂他,但是喜欢他的人又对他歌功颂德,极尽夸奖。其实历史上很少有一位皇帝能够陷入如此的境地之中,饱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炙烤。

历史上的很多皇帝虽然有些难以评价,但是毕竟还是比较能够根据其一生的功绩来给出一个比较公道的说法的。而秦始皇则不同,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以至于千秋万代的皇帝都不得不被迫成为他的后辈,向他学习,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位不可一世的皇帝陛下却仍旧因为一些“暴行”而饱受诟病。

其实对于秦始皇来说,人们批评他修建长城、直道、灵渠这样的超级工程的时候基本上都还是比较公允的。一方面批判他役民力过甚,使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不堪重负。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秦国的那些超级攻城也的确实是惠泽了千秋万代的百姓,甚至于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是没有这些超级工程的话恐怕绝对不是今天的样貌。因此,秦始皇实在是难以评价的,但是真正令人将其称为暴君的一个原因还是他的“焚书坑儒”!

关于焚书坑儒的故事,民间有着这样的记载:

当年秦始皇见到儒生们讨论国家大事,实在太过于放肆,基本上算是口无遮拦,对朝廷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品头论足。这些不知轻重的儒生最终引起了始皇帝的愤怒,因而下令将他们活埋并且将儒生们的书籍则全部烧掉,这样的行为的确是有些暴虐的。无论如何,不能广开言路总归是令人可惜的一件事情。皇帝陛下没有了意见的来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

但是秦始皇真的曾经将儒生们坑杀了吗?

很多学者对于“坑儒”这个事情抱有谨慎的态度。因为在历史中,此次事件之中有名有姓的被坑杀的人,不过是四个方士。而所谓方士就是凭借着唇舌本领来到处渲染神仙鬼怪的事情,通过利用皇帝想要长生不老的想法而谋私利的一群骗子罢了。如果是这样的骗子被坑杀的话,其实也并不能算是秦始皇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人了,毕竟是这些人犯了国法,而且还欺骗国君。

再者,即使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用的是“坑杀方士”这样的措辞,并没有提到有儒生被杀,西汉早期的大儒也都没有对此有相关的论述。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所以很多学者甚至认为所谓“坑儒”其实是不存在的。

至于秦始皇坑杀儒生的说法,一直要到东汉时期才大为盛行。彼时儒家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法家等等百家学派已经式微。所以儒家很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刻意打压重用法家学派的秦始皇。

但是尽管坑儒的事情并没有找到直接清晰的证据,但是,人们还是相信秦始皇还是杀了不少的儒生的。只不过对于坑杀的次数和人数则还是有些不同的声音。《史记•始皇本纪》所记:始皇三十四年焚书,所焚者为民间私藏之“百家语”,而非针对儒家。秦始皇不过是坑杀了一次而已,而其中的人数也不过是460余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将天下的大大小小儒生全部坑杀殆尽!

毕竟儒生们要是全都被杀了,...

查看更多
9 他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中原来焚毁了这么多书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

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焚书事件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着作,史称诸子百家。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

查看更多
10 焚书坑儒其实是不相干的两件事,秦始皇到底想达到什么效果?
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地点

离高陵县城约二十里许的一个地方名叫灰地坡,相传就是当年秦始皇焚书的地方.

临潼县城西二十里处的洪泾堡,相传就是秦始皇坑儒的地方,过去叫洪坑,久而久之,人们叫转了音,读成了“洪泾”。

焚书事件

前221年,秦国灭亡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秦丞相李斯反对,认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称“焚书”。

坑儒事件

在焚书开始之后的第二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事后,将相关四百余人坑杀。某些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方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事件性质

焚书坑儒,本意是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其实许多人把“焚书坑儒”看作是一回事,但“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它们一前一后,背景各异,性质有别。

东汉的王充是第一个把这两件事区别开来的学者,他在《论衡·语增篇》中指出二者是背景不同的两件事,“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焚书”是书厄,不见人祸;“坑儒”是人祸,却无主名,这在中国文祸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