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是他在潍县任知县时,赠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首题画诗。郑板桥的一片拳拳爱民之心,在他的这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中,就已表露无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但他的仕途并不通达。郑板桥早年家庭困苦,中年之后才应试高中,仅担任过县令之类的小官。但郑板桥在担任地方官时,理政有方,体恤百姓,且勤俭廉政,爱民如子,因此深得百姓拥护。郑板桥还力倡文事,善于发现人才,提携后进,在他花甲之年离任潍县时,百姓夹道相送,并给他修造生祠,感念他当政潍县时的爱民恤民之情。
这首诗巧妙的以竹声作引,托物比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的书房里休息,听到窗外风吹动竹叶的声音。一个“听”字,凸显出郑板桥忧心如焚,夜不能寐的心境。第二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之声。一个“疑”字道出了郑板桥的爱民之心和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这里自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第四句“一枝一叶”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暗喻民间疾苦,寄予了郑板桥深厚的情感,即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这些州县小官吏的心。
郑板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潍县任县令时,赶上山东大涝,潍县的情况尤其严重。当时饿殍遍野,郑板桥当即下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该先上报朝廷,郑板桥断然拒绝道:“已经到了什么时候?等到辗转上报上去之后,百姓无衣无食,怕是要十室九空了。大家不用怕,都听我的,出了什么事情,有我担着,与你们无关。”郑板桥一片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最终大抵是要走进科举的考场搏个功成名就,封妻荫子的。而做官就离不开和百姓打交道,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官吏无不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最早的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中就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句子,还有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这些描写都说明为官者一定要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唐代的诗圣杜甫除了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哀叹,甚至还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呼声。一再的呼吁当政者要关注民间疾苦。到了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为官者忧国忧民的心境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到了明朝,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则又一次道出了在杜甫、于谦、郑板桥等清官廉吏心中,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政理念。
郑板桥作为清代著名的书画名家,其实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并且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书画创作和他的诗文作品,还有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无不完美的诠释出了他内心坚守的“四不”理念。郑板桥虽只是州县小吏,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撑起的是百姓心中的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