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们熟知的婉约派词人,人如其名,李清照的诗词婉约清丽,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写出很多千古流传的诗词,每次品读李清照,就像细品一杯香茗,令人陶醉。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的诗词
1、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3、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的诗词名句”相关的文章
今天小编要讲讲南宋才女朱淑真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李清照和她的词风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才华横溢的才女,她们或出身于书香门第、或长于名门豪宅、或来自民间市井、或落魄烟花柳巷,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其文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婉娩、或凄楚、或缠绵、或悲恸,那一行行美丽的诗句,尤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异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据考证,朱氏系钱塘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而其生平已不可考。据传朱淑真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市井小吏,志趣不合,夫妻不睦,朱氏也因此郁郁而终,年仅46岁。其作品后人辑为《断肠集》。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少聪慧,喜读书,诗词皆工。与李清照、吴淑姬和张玉娘并称宋朝四大女诗人。
细考朱氏作品,其辞哀怨,其意悲凉,其心压抑,其人孤独,虽多写闺阁幽怨,而用笔很深,故能动人。其诗词多写爱情之失败和内心之悲凉孤寂,故多幽怨之句,而朱氏体物精深,用笔深婉,虽格局略小,自有一段风流动人之处。
朱淑真爱情不幸,多愁善感的心思找不到知音交流,而闺阁之女更无多少机会去关心世事,故而其诗词处处流露出凄凉之意,其内心的郁结和渴望也就不言而喻了。读朱淑真作品,不可忽略的意象就是清冷,而内含的感情则是深入骨髓的孤独。
传统文化下,女性阴柔,地位卑下,不具备和男子分庭抗礼的能力和资格,而其所拥有的全部就是夫子姑婆。而朱淑真内心渴望理想的爱情,苦求而不得,故而谴笔写心,因此其诗词多有伤春惜春之辞。
读朱淑真词,要留意其意象和内心蕴含的情感,朱氏心思细腻,多愁善感,虽不能说见微知著,但是微风落花都能激起内心的涟漪。
朱淑真内心的压抑似乎总是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其于外界的交流总是被无情打断。因此她对一切都满含悲观,虽然希望一直萌发,但是总被自己有意无意的消磨掉,这或许是她人生的底色吧。
所以读朱淑真,会发现其孤独无法排遣,其愿望也总是不可捉摸,虽然总是哀叹和忧伤,但是其内心却是空虚和寂寞的。就好比,她总是在哀叹唠叨,但是她永远不能走出藩篱,不能张开心扉去观望世界,这也许是她悲剧的内心源头吧。
朱淑真和李清照俱为宋朝著名女词人,其间区别很大。
易安清丽,朱氏凄婉;易安胸怀宽广,关心国事,朱氏则境界狭窄,多是伤春之怀;易安词后期沉郁苍凉,风格浑厚,朱氏诗词则多一以贯之,纵横不及;易安不仅善诗词,而且有思考和理论,堪称一代宗师,朱氏则重点写心写情,深有余而阔不足。
细品两家笔意,易安多爽利巧妙,偶有健拔之句,朱氏则多细腻伤感,缠绵不断之意。以学问及辞意论之,易安远胜朱淑真,以女性内心隐秘的喟叹,朱淑真则更多独到之处。
但朱淑真诗词皆工,据说其书画也有相当造诣,虽多哀怨忧伤之篇,细读之下却很动人。
与“朱淑真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李清照和她的词风有什么不一样”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词人,在古典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才女勤于创作,重视音律,更精炼字句。李清照的作品情感细腻,并积极表现现实生活。她颠沛流离,改嫁受冤,正是当时无数百姓苦难生活的缩影。下面介绍的是李清照回忆过往,才思泉涌,这首词朴实易懂,也是真情流露。
转调满庭芳
宋代:李清照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这首词作于南宋初期,作者当时已经54岁。经历了宋庭南渡,亡夫之痛,李清照辗转由金华到杭州定居。李清照晚年生活孤独凄凉, 词人通过回忆当年的“胜赏”,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故国之思,哀叹身世浮沉。
词人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是非恩怨,虽然有点看破红尘,却依然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热爱。晚年的才女作品虽然不多,却句句发自肺腑。丈夫去世后倍感孤独,于是她经常独自外出散步。池塘边香草芬芳,绿油油的庭院却显得有些阴凉。傍晚时分,天朗气清,屋外寒意阵阵,侵透着薄薄的窗纱。
李清照愁绪满怀,既有故国之思,也有亲人之念,可如今国破家亡,物是人非,自己就像池塘边香草一样,孤独芬芳,慢慢凋零。词人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一钩残月点亮夜空,门上的金锁静静低垂。曾几何时,她还与丈夫一起赏月饮酒,浅酌低唱,如今细细回味,依然萦绕心头,难以释怀。
再次回到室内,面对席上佳肴,纵然有美酒相伴,也是自斟自饮。那些不能触及的过往,却不能不去想它!酴醾谢了,满地飘落,还好有雪白的梨花开放,香气袭人,也算是一种安慰。可惜花开人不在,花落情难留。片片飘落的仿佛不是花瓣,而是词人破碎之心。
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忘记这些烦心事,可是梨花开放,又勾起她深切的回忆。当年“胜赏”的美好时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她挥舞着带有花香的衣袖,守着火炉,等水沸腾,给友人分茶。那些看似平常之事,却热闹闲适,与今日之凄凉憔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年曾“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大宋昌盛繁华,她们的小家也安稳团圆,日子过得悠闲快乐。可是几年的光阴,一切都那样不可预料,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故国家人深深的眷恋,也有对软弱朝廷的无情讥讽。
不过女才子依然不改本色,“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她才思涌动,煮酒赋新词。令读者想起南渡前的李清照,天真淳朴。信笔挥洒,就是“绿肥红瘦”的海棠;豪情奔放,就有“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而即使是“人比黄花瘦”的重阳相思,也是那么的美好。而“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令人寸断肝肠。
这首词不加修饰,如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凄凉憔悴之处境,让人不忍卒读。平淡的景致,穿透而来的是故国之思,看似冲口而出,但是境界却动人心魄。词人思绪万千,笔墨尽情挥洒,不顾时空的阻隔,也...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最著名的十首诗词有什么?《转调满庭芳》平淡的景致,穿透而来的是故国之思”相关的文章
相同的花意,不同的花意,透过诗词花意象看李清照的人格追求
李清照生于动荡的宋朝,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增加了词中意象的丰富寓意。李清照在词中意象的选择大多为花意象,这反映出李清照作为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柔美、细腻,但是变化莫测的人生给了李清照更多地家国感情和人生感悟。
笔者多年研读,以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仅仅表达出词人不同的心境。比较南渡前后词中意象,不难发现词人人生观的变化。通过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必定帮助人们加深对李清照人格追求的研究。
一、菊花
菊花一直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多加青睐的诗词意象。提起菊花,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性情高雅、寒风傲骨和与世无争等一系列词语。但是在李清照的词中,菊花所传达的情感和志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菊花不再是世俗之外充满闲情逸致的象征,反而多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乱世中保持高洁人格的象征。
(一)李清照通过黄菊意象表达对明诚的思念李清照的早年生活可以说是幸福完美的,在婚姻不由己的封建社会,与丈夫明诚也是情投意合、琴瑟和鸣。李清照在重阳节思念丈夫明诚时曾写下《醉花阴》,词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便是菊花。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看,李清照与丈夫明诚夫妻恩爱但是却常常多离少聚,在本应阖家团圆的重阳时节,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自然油然而生。
醉花阴中对于菊花的描写真切地表达出李清照初守深闺寂寞难耐,对明诚无尽思念以致寝食难安,人也憔悴的心境。在极度思念丈夫的时刻,李清照中的菊花也是不负往日盛景,随着西风飘零,散落满地终究逃不过一个惨字。综合整首词的意境,本就万物凋零的深秋,傲骨的菊花也难逃一劫,可在寒冷的寒风中比日渐消瘦的词人茕茕孑立。
(二)李清照词中通过白菊意象表达人格的高洁李清照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卓越的诗词成就,也是因为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精神光芒。《多丽》中李清照对于白菊的描写“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就与《醉花阴》中对于黄菊的描写明显不同。
在《醉花阴》中黄菊虽傲骨却也在萧瑟秋风中凋零,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失望和对明诚相思至极的心境。但在《多丽》中,白菊虽经一夜瑟瑟秋风也凋零满地,但却保持着自己的风骨。结合李清照创作《百丽》时的处境分析,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完全褪去青年时期的稚气,在动荡的生活中沉沉浮浮。
与明诚的婚姻虽没有带来一世温暖相守,但毕竟两人是心意相通。但是李清照后被迫嫁于奸臣张汝舟,本就追求完美爱情的李清照这段强迫的婚姻也没有善终,时事的动荡让李清照被迫离异重新过上居无定所的生活,在精神与肉体双重打击下,李清照写下了《多丽》中对于白菊的描写。经过一夜风吹雨打,象征着高洁伟岸的白菊也已凋零败落,不负往日。但是仔细看看败落的白菊仍保持着自己原有的花香,没有失去自己的傲骨。
二、梅花
古代词人大多赞颂梅花的寒风傲骨、极力...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著名的诗词中描写过哪些花?都有哪些意境”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是个小太妹,现存词作一半提到酒,还写过一本书讲如何赌博
提起李清照,大家定会想起一个词:才女。
才女是什么呢,能吟诗,能作词,能书画,能抚琴,这些技能,李清照都具备,“才女”这个称号,她当之无愧。但“才女”,一般还附加了许多其他的色彩,譬如乖巧,譬如安分,譬如居家,譬如料理内务一把手,总而言之,就是除了学识外,还增加了大部分符合古代礼教的女子“德行”。
而李清照,可就不太符合这兼具的其他定义了,这一点,想必是许多人所不曾了解的。
她爱喝酒,词作里多次有酒的身影,比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还好赌博,好到什么程度呢——专门写了本书,讲如何赌博。
她这肆意不羁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母亲王氏,都是文化世家,一个曾是官学教授,一个是状元的女儿,夫妇恩爱有加,他们为幼年的李清照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里藏书万卷,夫妇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因此便对李清照极其呵护,父亲李格非有事没事就教教女儿吟吟诗,作作词,弹弹琴,画幅画,没有指定她一定要做什么样的诗词,画什么风格的画作,给了李清照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随着年岁渐长,李清照对诗词书画便渐渐生了兴趣,女孩儿闲在家又没什么事,因此吟诗作画的技能便磨练得越发成熟了,父亲见了,甚是欢喜,便不理睬外头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纲常礼教,从此铁了心地更乐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开明的学习空间,任其在自己的领域里驰骋。
想来李清照的诗词如此出色,与其早期父亲的细心培养是分不开的,有话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必然也是多年累积、细心钻研的结果。
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宽松,李清照打小就不怎么受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因此孩提时代,有着如同男孩儿般调皮任性的性格也是不难理解。
先说爱喝酒,前面已经提了几句她词里有关酒的内容,在此就不做赘述,我们来聊聊李清照“醉驾”的趣事,这醉个酒,还能醉出点名堂来,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真是不禁感慨:优秀的人真的做什么都是翘楚,闲话休提,且看: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大意就是,少时的李清照与朋友们相约坐船出游,兴正浓诗,望着眼前的良辰美景,怎么少得了酒的陪伴,李清照与朋友于是喝了个酩酊大醉,东倒西歪,昏昏沉沉,连家的方向都找不着了,想要摇桨回去,却早已醉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一个不留神儿,划到荷花堆里去了,吓得原本栖息在荷花荡里头的白鹭刺啦刺啦地扑腾翅膀,临空乱飞。
这事儿横竖就是一个“醉”引起的,这词里头透着李清照那一股子灵气劲儿,将少女的嬉戏,对大自然的喜爱刻画得惟妙惟肖,着实令人称奇。
再来讲讲李清照的另一个癖好:赌博,但李清照所爱的赌博,可不是咱们那种三岁小孩儿都会玩的掷骰子的把戏,她擅长的那种赌博,叫做“打马”,是一种非常考验推理...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有哪些,李清照爱喝酒还爱赌博?”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生在书香门第,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进士,曾担任郓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左奉仪郎等职务。他与苏轼及“苏门四学士”都有很密切的来往,而且,苏轼非常欣赏他。因为生母早亡,因此李清照是由继母王氏抚养长大的。王氏也是一个大有来头的人,她的爷爷王拱辰是文化名流,十九岁就中了状元。据说,是宋朝最年轻的状元。李清照本就禀赋过人,受父母的影响,对文化很感兴趣。她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尤其工于词作,最终成了婉约派的大家。不仅如此,她还协助丈夫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这本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
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李清照在世70余年,这段时间恰好跨越了北宋和南宋。因为国家命运不同,她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时代的李清照,其经历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从她早期的词里我们看得出来,她对生活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下面这三首次,一首记录她少女时代的生活场景,两首描绘的是她结婚之后的生活状态。三首词,三种心境。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人认为,这首词描绘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初婚期间的生活场景:夫妻二人外出去玩,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以致黄昏后才划船回家,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小心将船划进了藕花深处,于是他们就努力划啊划,把已经栖息的沙鸥和白鹭惊飞了起来。
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把它看成是描述作者婚前跟闺蜜们一起郊游的场景,似乎更为适合。一群青春烂漫的富家小姐们在溪亭畅饮,直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所说的“沉醉”,其实更可以理解为眼前的美景让少女们沉醉。想想,亭子,眼前大片盛开的荷花,以及偶尔在水上飞翔的水鸟,这样一副绝妙的画难道不会让她们沉醉吗?
这是白天的情景。到黄昏,水鸟们栖息了,少女们也玩尽兴了,大家于是争着划船回去。她们你争我抢,船在水里东摇西晃,竟然划到了荷花从中。她们的着急了,于是努力划呀划,可是越急船越往荷花深处去。那些沙鸥和暴露和白鹭原本已经在荷花丛中栖息了,而少女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和船桨击打水花的声音惊扰了它们,于是,噗噗噗,水鸟们被惊飞了起来,水面的天空呈现出了满天鸥鹭齐飞的壮丽景象。而面对此情此景,这群惊慌失措的少女似乎不再惊慌了,她们仰起头张望,甚至雀跃欢呼。
从这首词里,我们读到了正处于豆蔻年华的李清照无拘无束的个性和青春欢快的生活气息。
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的婚姻也堪称完美。
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礼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在太学当学生。他聪明博雅,尤其喜欢收集金石书画。婚后,二人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很幸福。
从李清照的词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婚之后的她,生活是幸福的,心情也是愉快的。比如她的《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最美诗词赏析,三首诗透露着李清照婚前婚后的区别”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最怕读懂的一首词,句句哀愁,多少人读后潸然泪下
李清照的前半生应该算是个人生赢家。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自小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16岁那年更是凭借一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轰动京城。
18岁那年嫁给了门当户对,又志同道合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赌书泼茶,很是恩爱。
纵然中间难免有分别的时候,但也是经常鸿雁传书,留下不少佳话。
出身好,有才华,又嫁得如意郎君,可不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毁于那场“靖康之难”。
那场战乱宋朝丢了半壁江山难,退居江南,多少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家园毁于金兵的铁蹄之下,丈夫在逃亡的途中病逝,两人耗费半生心血收集的金石书画也流散殆尽。
她一路漂泊,到了浙江金华才暂时安顿下来。
逃亡的途中,她没有太多的时间伤春悲秋,可是一安定下来,想到这段时间经历的种种,无穷无尽的愁苦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她写下了一首《武陵春》,只有49字,却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多少人读着读着就落泪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的上半阕写的是词人的所见所感。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暮春图景。
狂风过后,园中的花儿都已凋落,只有泥土中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词人不写风是如何的猛烈,而是从风停后写起,一个“尽”字便足以令人联想到了满地落红的萧条之景,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大概便是如此吧。
紧接着的一句“日晚倦梳头”,写的是词人百无聊赖的心境。
“女为悦己者容”,而此时她的丈夫已不在人世,她又打扮给谁看呢?
这看似平平淡淡的5字,实际暗含着她难以诉说的愁苦。
歇拍两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更进一层,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她的哀愁,令人不忍卒读。
词人的丧夫之痛,国破家亡的之恨、颠沛流离之苦、孤身一人之悲都藏在“物是人非”这四个字之中。
她写这首词时已是50岁,按照古人的寿命来看已是晚年,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她的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又能与何人说,所以便出现了“欲语泪先流”这一幕。
上半阕层层递进,从“日晚倦梳头”开始,词人满腔的愁苦就如开闸懂得洪水,奔涌而出,令人也不住潸然泪下。
接着的下半阕着重刻画词人的心理活动。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这两句转折很有意思。
一个是自然之境的转折,上阕说花已尽,这里却说“春尚好”;一个是词人心境的转变,之前还是“日晚倦梳头”,如今却计划着春游。
然而这所谓的“春尚好”也只是闻说而已,“泛轻舟”也是一时的打算。
真正能代表词人心情的还是结尾的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她的愁苦之情一下子推到了顶峰。
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化虚为实,比喻新奇,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本是虚无缥缈的“愁”仿佛也有了形态和质量。
双溪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愁”,足见她的愁苦是有多深了。
全词层层深...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最美诗词《武陵春》赏析,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愿你一生都不要读懂”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晚年的一首词,抒发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永遇乐·落日熔金》写的是李清照在一个元宵夜的感受。元宵节,大街上热闹非凡,有人邀请词人出外游玩,但词人却不愿意去,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听人家笑语。这首词通过对一个细小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晚年心境的悲凉。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片写词人在元宵夜的感受。“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的是日暮之景。云彩绚丽,场景开阔。在这美景之中,词人紧接着发问道:“人在何处”,点出了自己的处境:异乡飘零。这凄凉的处境同节日形成鲜明的对比。“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这时候正值早春,细柳如烟;梅花已残,忽听一阵哀怨的笛声。词人心情忧郁,虽然春色正浓,但在她看来,那春色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经历了太多变故,她已经不相信美好了,现在天气看上去很暖和,但谁能保证就不会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呢?其中包含了词人世事无常的感叹。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有朋友来邀请她去观灯,但她却拒绝了,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赏灯玩月,吟诗作赋的心情了。
下片通过写自己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节的回忆,来衬托当前境况的凄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指北宋都城汴梁,即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当时,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那时候词人正年轻,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后,词人与一群女伴过街赏玩,那情形至今仍旧历历在目,那欢乐至今也还留在词人心中。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但如今已是人老头白,憔悴不堪了,词人再也没有力气像年轻时那样去凑热闹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如坐在帘子后,听人家笑语聊以自慰吧。最后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词人巨大的人生伤痛与人生感慨。
这首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与“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永遇乐·落日熔金》,最后两句看似平淡,却蕴含这巨大的人生伤痛”相关的文章
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夜深人静独处时,触景生情时,经历困苦时,甚至是开心快乐时,我们会不自觉的陷入回忆。回忆里的光彩总是吸引着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到过去找寻自己的影子。哪怕只是最平常的小事,躺在青草绵绵处的白日梦,都让人忍不住去回忆那时的美好与欢喜。让我们来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看看那画面般美好的生活场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告诉我们她还是孩童时,再一次去溪亭游玩的时候,因为玩得太过投入开心,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回家的路。前两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仅仅两句就告诉了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是什么。沉醉于玩耍之中,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切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吗?我们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同玩耍,兴致勃勃的样子是不是立刻就浮现出来?小孩子都贪玩,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玩耍之中。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概念的我们,兴致一来,便什么都抛之脑后了。忘了回家的路,也忘记了那香喷喷的饭菜。爸妈不扯着嗓子喊几遍或者"逮"回家,是不会记得回家这件事的。
一直玩到了兴致消耗殆尽才决定要坐着小舟回家,却不料在那藕花丛中迷了方向,反而一不小心驶入了藕花池子的最深处,被层层绿色和粉色宝贝。这不就是一副绝美的面吗?伴着夕阳洒下的落日前的那最为动人的金红色光辉,柔和的光照在每个孩童的脸上,温柔至极。孩童开心的笑脸在柔和的余晖的照耀下更加红润可爱,充满童真,不由得让人嘴角上扬。误打误撞进入了藕花池深处不正是孩童调皮不识路的生动体现吗?这红黄绿粉想融合的画面让人只读词,便已融入这向往的生活。
最后,迷了路的孩童,要一起划出这绿色迷宫。一起使着劲,努着力,为了此刻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划桨。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之下,小舟迅速向前驶进,加油声,呐喊声,嬉笑声,还有浆的划水声,把躲在荷叶底下休息觅食的鸥鹭吓得赶紧四处逃命。
每一句词都是一个清新活泼的画面,静静的文字却让人读之倾心于里面的热闹场面。一首简简单单的词,不仅让你身临其境不能置身事外,还让你闻到了藕花香,看到了色彩纷呈的自然画面,找到了最本真的自我。这便是李清照词的厉害之处。
与“李清照的诗词精选十首《如梦令》,简简单单的词,却找到了最本真的自我”相关的文章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凄婉缠绵,声情双绝。可她有一首词却很特别,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同样令人为之赞叹,就是这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借梦境来折射现实生活。上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辽阔、空旷的海天相接的壮美图画。我坐在船上,云雾弥漫,海上又刮起了大风,汹涌的波涛浪迎面扑来,都要跟天相连了。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颠簸飞舞。“仿佛”以下三句写梦中见到天帝的情景。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庭,遇见慈祥的天帝,天帝殷勤地问我归向何处。“殷勤”句虽是一句简洁的问话,却保含着深厚的感情,关心民疾的天帝和只知道民间疾苦的皇帝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未来世界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下片紧接着天帝的问语。我回答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长,现在已经到了黄昏,学诗也没有什么惊人的语句,还要像屈原一样上下求索。九万里高的天空大鹏正要振翅高飞,我忍不住大喊,风啊请不要停,请把我吹到仙人住的地方吧!下片既写了自己现实的苦闷,又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世所罕见。
全词充满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在古代,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胸襟和志气,怎能不让人佩服?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主要内容写的是边塞荒凉,生活艰辛,将士们思家的渴望不言而喻。传颂度很高,家喻户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人从塞外奇异的风光落笔,以开阔的境界展开对茫茫边陲的描写。秋天到了,西北塞外的风景和中原相比大不相同,那成群的大雁纷纷飞到南方的衡阳去了,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
这种开篇方式,很像唐人杜审言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他们都是异乡人,才会对身边的物候变化更敏感、更在意,因而分别用“异”和“新”描写气候的变化,委婉地寄寓思乡情绪。
“无留意”则笔力遒劲。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词人眼中却像归心似箭一般匆匆飞走,更衬托塞外荒凉萧瑟的景象。而且这一句不是单纯写景了,词人想还乡却被战事羁绊,不得不留在边塞,再看到那南归的大雁,更容易触动乡情。
接着,词人放眼戍守的边城,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继续描写塞外风物。“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马鸣、风沙等边塞特有的声音。军中号角频...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的一首霸气诗词《渔家傲》,与范仲淹的相比哪首更得你心?”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