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便要谈谈岑参的那些著名边塞诗的创作历程,岑参得到两次出塞。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雄奇瑰丽,气势豪迈,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岑参(715年一770年)祖籍是荆州江陵(今属湖北),后移家郡都南阳(今属河南)。他自幼爱好学习,遍览典籍。天宝三年(744年),他应试考中进士,被授右府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和十三年,他两度出塞,先后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他返回长安,经杜甫引荐,任右补朗。后来,他被贬为州长史。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他人蜀,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僚,不久担任嘉州刺史,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岑嘉州”。
岑参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今存的就有300余首之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展示生活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天宝八年(749年),已是35岁的岑参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邀请,到达安西幕府(今新疆库车县)任职,这是岑参的第一次边塞之行。这一年初冬,他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赴安西的漫长征途。一路经敦煌,出阳关,过蒲昌海(今新强罗布泊),北行至西州,然后由西州向西南行进,在经过银山破、铁门关后,于年底才到达安西,行期长达两个多月。对岑参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来说,这样的长途跋涉的确是非常艰苦,然而,苦中有乐。西域虽然荒寒险远,却是一个奇异的天地。
岑参在旅途中,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景象:辽阔的沙摸,连天的白草,奇丽的火山,险峻的关塞等等,这一切都使岑参感到新鲜、好奇和惊讶,正是这些奇观异景打开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情怀,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次出塞期间,岑参写下了《敦煌太守后花庭》、《经火山》、《银山破西馆》、《破中作》等优秀的诗作。其中,有的是表现为国从军戍边的豪迈精神,有的是反映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更多的是描绘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戍边人士的思乡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际,岑参又应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邀请,赴北庭幕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任职,从而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边塞之行。这一次,岑参同样是从长安起程,他度陇山,经临挑、金城、武威等地,在经过贺延碳(今新疆哈密)后,抵达庭州。在北庭、岑参生活了近三年。在此期间,岑参不仅官至北庭支度副使,还经常往返于庭州、轮台(今新疆米泉)、玉门关等地。天宝十四年,封常清自北庭率军队西征,岑参送他到轮台,并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首诗,以壮行色。在封常清征伐胜利后,岑参又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以示祝贺。
这一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人朝,任范阳节度使,但他在与安禄山作战中兵败撞关,随后被唐玄宗下诏处死。岑参也就于757年离开北庭,结束了这一次的边塞生活。但是,岑参这一次出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边塞之行,也是他创作边塞诗大丰收的鼎盛时期。他写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即事》、《火山云歌...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那些著名边塞诗的创作历程,岑参得到两次出塞”相关的文章
岑参和高适都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二人的不同之处就是,高适写出的边塞诗带有一种忧愁的感觉,长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但有热血沙场的豪迈气概,还有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情形,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而岑参的边塞诗词,主要描写军旅生活,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在他的诗词里面你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反而十分的热血,比如他的这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是岑参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时,为即将出师西征的将军封常清写的送别诗,不但有边塞生活的豪迈,也有深深地祝福,希望他能凯旋归来。
下面一来看看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原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代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进行诗词赏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意思就是,你没看见吗?辽阔的走马川靠近雪海边,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茫茫无尽的黄沙。轮台九月一晚上都是狂风怒吼,走马川的碎石个个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的碎石满地乱滚。这首诗共分为四部分,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将士的艰苦,走马川,雪海,轮台有史料考证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时候匈奴的水草特别的丰富,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金山那边已经打起来了,尘土飞扬。汉家的大将军奉命出征讨伐贼寇,将军穿的铠甲夜间也不会脱下,黑夜里行军戈矛相互碰撞,说明行军的道路特别的崎岖,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般。马毛带着雪花还直冒汗,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帐中写檄文的砚墨也因为寒冷而凝固了。
这九句诗为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天气十分的寒冷,以及敌我双方交战在一起的景象,如此寒冷的天气,可是将军带头以身作则,晚上睡觉铠甲都不脱,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表现行军将士不怕辛苦,誓死杀敌报国的志向。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敌人听了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会感到心惊胆战,料定他们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着你凯旋而归的好消息。最后这三句话是诗人的祝福,同时也对唐军有充分的信心,希望他们早日回朝献捷。
我们回头看岑参写的这一首边塞诗,是怎么描述的呢?他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高适那样的忧国忧民,而是着重渲染边塞风光,来衬托将士们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让人感觉有一种男儿豪情,热血沙场的氛围,写...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原文赏析,诗人是怎么描述的呢?”相关的文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首可谓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虽是为送别而写,却大开大合,豪情纵横,这边塞雪景壮丽无比,读来令人逸兴遄飞。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笔下,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场雪海壮阔无比;有“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金戈铁马气势磅礴,还有“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情逸兴。
岑参的边塞诗大多是以歌行体写就,往往数十句一气呵成,而少有以短篇描写边塞的诗作。今天小编就像大家介绍一首岑参的短篇边塞诗——《灭胡曲》。
灭胡曲
唐·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岑参之所以能作出诸多经典的边塞诗,得益于其六年的边塞生活,亲眼见识了边塞的壮丽,亲身体会了边塞将士们的生活,甚至经历了与胡人的战争。这首《灭胡曲》就是他亲身经历了大唐军队消灭了胡人主力的战争后而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首诗为岑参于封常清出兵西征凯旋后所作。
此诗描写了边塞平静时,士兵们得以稍稍放松的生活情景。
首句“都护新灭胡”简短地概括了灭胡之战,大唐都护将军封常清率军消灭了天山一带的胡人主力。平平无奇的五个字,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战争,而胜利之后道来,又蕴藏着诗人内心的骄傲和喜悦。
随后一句“士马气亦粗”描写出将士们在胜利后士气高昂欢欣鼓舞的场景。诗人能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方才气发而为诗。
后两句“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极言消灭胡人后的边塞之安宁。一个“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表现出边疆安宁的景象。天山依旧孤立,而昔日天山脚下耀武扬威的胡人却已被消灭驱逐,何等的高功伟业。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诗中景物孤寂寥落,言辞纯朴粗犷,用字极为准确,刻画生动传神,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从这首简短的《灭胡曲》中也可见岑参写边塞诗的卓越艺术水平!
与“岑参的短篇边塞诗《灭胡曲》,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相关的文章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下面小编收集了岑参的十句经典边塞诗句,他们各出自哪首古诗呢?
一、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出自唐·岑参《暮秋山行》。飒飒,风吹动的声音。诗句描写山风萧瑟、寒林有声的秋日之景。
二、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出自唐·岑参《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前句写旷野之广阔,以“人小”为衬而突显之;后句写天空之澄碧,以“鸟齐”的视觉效果而暗示之。前句是远望之景,写的是大地;后句是仰望之景,写的是长空。前后配合,于是天与地、旷野与长空便浑然一体地交融起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物图轴。
三、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出自唐·岑参《林卧》。诗句描写夕阳西下、远山烟绕雾罩、近水波光粼粼的景象。前句写远景,着眼于山与雾;后句写近景,着眼于水与光。如此远近结合,遂使画面丰富生动起来,使人在视觉收放之间都有无限的美感。
四、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出自唐·岑参《送杨瑗尉南海》。前句写三山雨多,后句写五岭花盛。形式对仗非常工整,意境对比也非常鲜明,前句表现的是阴沉压抑的境界,后句表现的是豁然开朗的境界,与后二句“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的劝慰语正好在意蕴上契合。
五、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出自唐·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人行于山上好像离月亮很近,朝起行路好像白云满车。这是通过夸张修辞手法,极言山高之状。
六、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出自唐·岑参《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诗句描写秋日江水澄碧、两岸峰顶之树影倒映入江的景象。通过山、树入水的影像,诗句便将山水融为一体。坚挺的峰头树融入秋江之水,便也带有些许的柔和色彩。由此,秋景便少了点伤感的色彩,而多了些温馨的气息。
七、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出自唐·岑参《陪群公龙冈寺泛舟》。诗句描写晴空、寺楼投映于汉水之中所形成的水天一色、寺映波底的景象。
八、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
出自唐·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攒,聚在一起。亭午,正午。诗句描写群峰叠嶂,人行山中视野受阻,直到正午才能见到头顶上的太阳的景象。意谓山高峰密。
九、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出自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此言水中的月色不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十、昨夜微雨花成泥,黄鹂翅湿飞转低。
出自唐·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诗句描写夜雨摧花、黄鹂低飞的景象。
与“岑参十句经典边塞诗句,他们各出自哪首古诗呢?”相关的文章
盛唐气象,诗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还在题材上有所开创。边塞诗就是在这样状况下诞生的。
因为唐朝国力的强大,原本荒凉的边塞对于人民而言不再是恐怖之处,反而都抱着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功业之心。一部分文人,更是借助这种与“杏花江南江南”完全不同的环境写出来豪放悲壮的诗篇。
随着文化发展,边塞诗逐渐成为了文人崇尚的一种风气,但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还是具有实际边塞生活体验的岑参。
天宝八年,岑参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长期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让他深刻体会了边塞风情,自己的诗境也变得空前开阔。
历来被人所称道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是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如梨花盛开一般的塞北大雪,不是亲身经历绝对写不出如此佳句。
除此之外,岑参还有许多著名的边塞作品,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都是充满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这几首都是岑参对于友人的祝福,而且都是长篇大作,激昂之心尽显。但诗人长期生活塞外,对于家乡故人又怎么可能没有思念之情?自然也会有表达自己思乡情感的诗句。
可岑参毕竟是岑参,即便思乡,也绝不流露半分愁苦之情,更没有幽怨悲愁的姿态。
试看岑参这首边塞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是岑参送别友人回京的时候写的。友人即将归乡,自己东望回家的路,忍不住想起来妻子儿女,难免潸然泪下。一人独居塞北,何等凄冷,纵然大丈夫也要流泪不止。
若是一般人物,这个时候哪还有什么心思想着为国建功立业,为自己出人头地呢?干脆收拾铺盖卷,跟着朋友一起回去算了。思乡过甚,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但岑参不是这样,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兄弟呀,咱们这都还在马上,我也没办法写信,就靠你帮我转告我的家人我一切平安吧,回头我还得去打仗呢。
这是何等的魄力,固然我思念亲人,但我明白还有更重要的事业在等着我。我这边的环境你也别跟我家人讲那么清楚,就说一切平安。
岑参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是情深意切,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边塞文人的风采。大丈夫立身于天地之间,除却儿女私情,还有国家事业需要自己为之献身奋斗。
就像他在另外一首诗中写的那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如此男人,也无怪于能够写出来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了。
与“岑参这首边塞诗《逢入京使》,即便思乡,也绝不流露半分愁苦之情”相关的文章
岑参是名气很大的边塞诗人,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他名垂千古。岑参写边塞的肃杀,气壮山河的豪放,今天要读的是岑参的两首边塞酒宴诗。
1、《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以前不喜欢岑参的诗,觉得他的诗太硬了,像掺了西北的风沙,入口容易,却总是堵在嗓子眼里难以下咽,后来读出了他心头那股强硬的力量,也就开始喜欢了。这首诗诗最宜诵读,两句一韵,而一气流转,跌宕洒脱,好不快意!
公元754年,岑参在塞外的凉州城与诸判官夜宴,彼时岑参的僚属兼老友高适、严武等人均赴宴,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次宴会。边塞萧索凄凉的景色与宴会中的不醉不归杯盘狼藉交相辉映,展现了盛唐凉州城的繁华与和平安乐,同时带有浓浓的边塞异域风情。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样刚强的句子只有中年人才能写得出来。经历一次次别离,才知道聚首的不易,才知道珍惜眼下的这碗酒、这群人。历经生活的挫折,然后一次次站起来,才能有这样硬派的豪放。同是豪放,岑参和李白还很不一样。
2、《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笸箩。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酒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汉武帝的时候,匈奴为祸中原,霍去病犁庭扫穴,封狼居胥,居功至伟,大败匈奴。他凯旋禄福县后,汉武帝送来一小坛庆功酒,霍去病将美酒倒在溪水里,让所有的人都喝上胜利甘泉,禄福由此得名“酒泉”。
公元757年,岑参离开边塞东归,过酒泉,酒泉太守设宴置酒相待,这首诗就是写的就是这场宴会。军中酒会和一般的酒会不一样,有剑舞,有击鼓,狂放激荡。酒席上的场景,也是征人刀尖上生活的欢歌与悲凉。
与“读岑参的两首边塞酒宴诗,体验边塞的肃杀”相关的文章
岑参也是一生追求功业的人,他两次出塞投身戎幕,对边塞的战争生活及边地的风光有独到的体验。他创作了七十余首边塞诗,从各个角度描写了西北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战争和军队的日常生活,以及从军士人的精神风貌。岑参对战争的态度与高适有所差异。他没有后者那样对战争做深入的剖析与冷峻的省思,因而其诗中也就罕有高诗那种对边战中社会矛盾的揭示。他是以盛唐时代的民族自豪感、奋进开拓精神和英雄主义态度来看待战争的。他书之于诗的,与其说是对具体的现实战争的看法,毋宁说是张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其特有的生活激情。
诗人的眼睛善于发现奇异的东西。岑参到了西北边塞,异于内地的独特风光吸引着他。岑参又有着“好奇”的审美习惯,于是用十分奇峭瑰异的笔致将边塞风光写进诗中。岑诗里的热海火山、白草黄沙、胡天飞雪、大漠惊风等奇观,不仅过去的边塞诗所未曾表现过,亦为“古今传记所不载”(宋人许《彦周诗话》)。
试读这样的描写:“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西域本是人们视为畏途的荒寒之地,但是进入岑参的诗句,那里的风光又显得那么瑰奇多姿,引人入胜。
对于边塞将士的生活与征战,岑参有多篇歌行体作品作了出色的描写。诗人对唐王朝在西域的战争持赞成态度,这些诗中写了条件的艰苦,同时也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情感,但总的说来,是使人受到激励振奋的。最有名的篇章当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他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亦是经典之作。《白雪歌》为大多数读者所熟稔故不称引。
且读岑参边塞诗《轮台歌》一首: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此诗颇能代表岑参边塞诗的成就与风格特色。诗人将出征的环境写得历历在目,同时又把将士的昂扬斗志与报国之心写得如此动人,确实是边塞诗中难得的佳构。岑诗以“奇”著称,其边塞之作所创造的境界都堪称奇,但岑诗之奇,又是以真切的边塞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既有大胆的夸张想象,突出事物的奇处,又全然符合艺术的真实。清人洪亮吉赞赏古人诗作“奇而入理”,即以岑参为典范。
值得注意的还有,岑参的边塞诗多以七言歌行体为之,且开创了新体乐府的一种结构范式。高适的边塞诗多用乐府旧题,如《塞上》《燕歌行》《塞下曲》等,沿...
查看更多与“读岑参边塞诗《轮台歌》一首,此诗能代表岑参边塞诗的成就与风格特色”相关的文章
语言朴实,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描述。即通过朴素、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一种真挚、美好的情感。语言朴实的诗歌,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诸如此类的诗歌作品,不胜枚举。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逢入京使》,便是唐代诗人岑参最朴实的一首诗。岑参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唐代边塞四大诗人”。这首诗就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途中创作的一首千古名作。
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便是描写了岑参远出边塞,在路上遇到回京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以安慰长安家人的典型场面。它的惊艳之处,便在于全诗语言的朴实,不加雕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它包含着岑参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思乡怀远的亲情。读来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意思是说,岑参向东遥望远在长安的故乡,已是长路漫漫。“故园”,指长安和岑参在长安的家。事实上,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长途,西出阳关,远赴安西。长安与安西有着数千里之远,此时岑参已经离开“故园”多日,当他回首东望自然是漫漫长路,且思乡之情难免会袭上心头。
次句“双袖龙钟泪不干”,便是对岑参思乡之情的具体描写。即岑参的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他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往下流。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岑参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它也为下面“报平安”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说,岑参在途中遇到了回京述职的使者,便想要写封书信让使者带去长安。但是因为他们是在马上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加上有没有纸笔,于是岑参便顺其自然的只好托使者带个口信给长安的家人报个平安。
从这两句的意思来看,其实岑参写得很简单,倘若是电影,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镜头就过去了。但是其中却寄寓着岑参的复杂的深情,既有他一心“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情,又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柔情与豪情的交织相融,难免会感人至深。而语言的朴实,无疑也使得这里具有寄至味于淡薄,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尤以感情的真挚受到诗人称赞。《唐诗解》评价此诗:“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总的来说,岑参最朴实的一首诗,无一生僻字,却是感人至深的千古名作。
与“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而作”相关的文章
今天我们说到诗词中的豪情,都会想到李白那些豪气冲天的唐诗作品。确实,李白有很多豪情之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也不过是抒发自我的情感,而在唐代边塞诗人的手中,那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盛唐的文化自信,国力强盛,给予这些诗人无比强大的内心。边塞的苦寒之地,在他们看来,却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充满了无数的刺激和欣喜。这些文弱的书生来到边疆,被这里的风光所震撼,更为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豪情而热血沸腾。
他们写就的边塞古诗独成一派,勾勒了中华儿女最激昂的内心追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古诗就是盛唐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文比较长,但诗人内心的豪情依然不见得能够全部抒发。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送将士们出征的唐诗。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诗歌的一开始,就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边疆雄壮恶劣的自然环境呼之欲出,尤其是“平沙莽莽黄入天”更是把当地的荒凉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后是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后两句的夸张,在整个唐代文学是人都非常著名。“一川碎石大如斗”夸张碎石之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更是夸张地说出当地风之大,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匈奴草黄马正肥”,敌军趁机发动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势汹汹。但是在边疆镇守的唐朝军队也毫不示弱,“汉家大将西出师”,大军开拔迎接挑战。
此后的三句古诗都是对唐军将士们的讴歌和赞美。“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军们甲不离身,责任在身义不容辞,半夜行军更是满怀豪情。虽然“风头如刀面如割”,吹在脸上刀子一样,也丝毫没有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此后的诗句依然在讴歌将士们的奋勇向前。“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细节的描绘展现出天气的严寒,也更展现出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不乏夸张之语,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最后三句是诗人的信心满满。“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我们的将士们纪律严明,视死如归,豪情满怀,乃是虎狼之师。料想对方也不敢轻举妄动,我就在西门等待着前方捷报的传来。
整首古诗是岑参最帅的一首边塞诗,不管是对边塞风景的描绘,还是对将士们豪情壮志的描写,都有一种帅气藏在其中。雄浑悲壮,这是盛唐诗歌当中...
查看更多与“岑参最帅气的边塞诗,雄浑悲壮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关的文章
俗话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就可以说是人生第二大喜事,即他乡遇故知,一群老朋友欢聚夜饮,这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岑参一人在外打拼的时候,重逢昔日的一大帮朋友,岂能不相聚在一起,这种开心淡化了独自在外的落寞与孤寂,让人从心里感到畅快与舒适。
岑参这一生曾两度出塞,第一次出塞时,做高仙芝幕僚,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曾一起喝酒畅谈,互为知己,好不快活。岑参第二次出塞时,要去北庭任安西节度判官,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期间写的,岑参去北庭时要途经凉州,凉州有他第一次出塞时结识的一群老朋友,当听说他要前去北庭了,就纷纷出来相送,在这期间,他们一群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就时常欢聚夜饮,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就是写这一场景,整首诗充满了豪迈之气,将晚宴描写的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充满了兴致,展现了盛唐大气豪迈的时代气象。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在岑参两次出塞的路途中,倒是有不同的心境与经历,岑参早年仕途不顺,于是他辞别家人,走上了第一次出塞任职之路。那时的他也碰上了一个老熟人,没有约定,只是在路途上相见了,就互相嘘寒问暖,聊聊近况,但令人伤心的是人家是回京述职的,岑参却是出京的,这种对比不免让人觉得伤感,再加上因为是第一次前往边塞,不免有种对未知的茫然,那时的岑参对家乡、对亲人是充满思念的,于是第一次的他乡遇故知,岑参留下了经典名篇《逢入京使》,虽也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却不免有颠沛流离的伤感。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第二次出塞的岑参再一次的“他乡遇故知”,只是这次不是碰巧,而是约定好的,所以属于第一次的伤感与落寞,在第二次出塞的时候好像全都消失了,又或是还将思念留在心里,只是在和一群老朋友的欢聚中,这种伤感与思念不知不觉就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全部都是酒后的豪爽与兴奋,宴会的氛围太好,连带着将诗人本身的乐观放大了一倍,再想着相聚不易,定是要且行且珍惜的。
再来看看这首诗,前半段写的是凉州的风土人情,凉州的月色、还有凉州的人家,这儿大多是会弹琵琶的胡人,琵琶声一出,只让人肝肠寸断,感叹风萧萧兮,长夜漫漫,虽说琵琶声悲伤,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百姓高超的演奏水平,而到处飘荡的琵琶声也说明了此时的凉州歌舞繁华、和平稳定,带着浓浓的边塞风情,百姓们也在平静的生活中娱乐享受,这里虽处边境,但也是“七里十万家”的大都市。
诗的下半段开始从正面对宴会展开描写,交代河西有许多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足见诗人和这些故人感情之深厚;之后用又见秋草表达时间飞逝,岁月催人,因此要赶紧建功立业,不能和朋友们在贫贱中想看到老啊,其实这句可以看出诗人的迫切的...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一首边塞诗,人生的第二大喜事,他乡遇故知”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