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往往由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创作而出。因此边塞诗在整个唐诗众多门类中,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较为深刻的一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岑参的一首《碛中作》,来一起品味边塞诗的艺术魅力。说到边塞诗,它主要的艺术风格,即:气势雄浑、景色壮阔、格调悲壮。岑参这首诗就完美再现了这种风格。甚至它一开篇便气势雄浑,且展现了精妙绝伦的炼字技巧,堪称此类诗中典范,令世人叫好。
公元749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在离开长安两个月后,岑参到了银山碛(今新疆库米什地区)。当岑参看到唐军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列营而宿的时候,又恰逢十五的月亮,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边塞诗的名篇。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首先,开篇一句“走马西来欲到天”,便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且炼字精妙绝伦。“走马”,是骑马疾行的意思,它说明岑参远赴边塞路途十分紧张。因为根据唐代军官制度,他是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到任的。“西来”,点明了诗人的行进方向,也就是说岑参骑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而根据唐代出塞的路线来看,可知岑参从长安出发,沿着的正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因此“欲到天”,所展现的便是我国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雄浑气势。如果有去过大漠经历的话,就会明白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给人的感觉正是一种“欲到天”的感觉。由此可见,一开篇便气势雄浑,且炼字精妙绝伦。
次句“辞家见月两回圆”,则是点明了诗人行进的时间。它的意思就是说,岑参离开长安的家,到银山碛,已经是两个月后了。需要的注意是,岑参特意用“两回圆”来表示时间,就是为了突出“月圆人不圆”的意味,来引出思乡、思亲之情。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无疑含蕴丰富,情深意远。
最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即今天晚上还不知道将到哪里去住宿,这万里沙漠一望无际不见人烟。从岑参的语气来看,他对自己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反而不关注,却将重点放在了沙漠之景上,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岑参出塞的目的了,纵然边疆再荒凉,处境再艰苦,但是他从军的壮志豪情丝毫不动摇。
正如岑参在自己的另一首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大漠的荒凉和无边无际,并不会让岑参低沉、哀伤,反而显现出一种豪迈、悲壮。同为唐代诗人的杜甫,曾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也就是说,岑参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仅从“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既有远离家乡的思乡、思亲之情,又有一种从军的豪情壮志。而这种情感,却是体现在气势雄浑的笔触中,体现在辽阔高远的沙漠...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一首名篇《碛中作》,一起品味边塞诗的艺术魅力”相关的文章
在冬天,最常见的一种景物就是雪,尤其是在北方。而提到雪,则让人莫名地生出兴奋的感觉。在小孩子的眼中,下雪代表着打雪仗,堆雪人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在庄稼人的眼里,瑞雪兆丰年,下雪往往代表着丰收。而在读书人的眼里,雪这个晶莹剔透的小精灵则代表了更多的名人佳句。
譬如说被誉为“咏絮才女”的谢道韫,又或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在送行的同时,吟唱出咏雪的千古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诗歌开头就直接点题,描写了北地边关的风雪。诗人首先是借助听觉,描绘出风雪交加的场面。而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边塞胡人居住的地方却已经大雪漫天了,这就暗示了塞外苦寒,为后文埋下伏笔。
其次,诗人通过视觉,展现出飞雪胜花的美景。借助颜色上的互通,混淆了风的特性,把飞雪比喻成绽放的梨花,在严寒之中注入了一丝春意,用浪漫的笔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充满壮丽之美的画卷。
冰天雪地之中,没有人可以长时间地呆在屋外,于是诗人马上描绘了室内的情况,即“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绵绵的飞雪打湿了帘幕,在寒气的侵袭下连狐皮大衣都无法带来温暖。而弓箭也因风雪而无法打开,镔铁打造的战衣又怎么能穿在身上呢!
一般的风雪仅仅是在室外逞凶,而在边塞,就连室内都留下了冰雪肆虐过的痕迹。诗人先用“狐裘不暖”写出了在风雪中普通人的苦恼,又借“角弓难控”和“铁衣难著”刻画出边塞将士们的艰辛和痛苦。这两句诗既是递进关系,又彼此形成对比,使雪的寒冷呼之欲出,令世人对边塞风雪的威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诗虽然名为白雪歌,却终究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人在写完风雪之后,开始描写洒泪离别的场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栏杆上凝结着一根根冰柱,天上也是阴云密布,而此时中军大帐响起了幽怨的乐声,原来是即将远行的人喝下了离别的美酒。
历来送别的场景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柳枝和流水,因为这两样景物代表了离别和伤感。而本诗的作者却一反常态,把离别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冰雪的世界里。这是因为八月的塞北柳枝已枯,流水已凝,所以诗人因地制宜描绘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送别会。而“愁云黪淡万里凝”一句,不仅写景,还借景抒情。用“愁”字点出离别时的内心感受,“万里”则代表了长途跋涉的艰辛。
酒已饮,人将行,于是诗人把目光放到迢迢万里的离别路上,“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被冰雪冻住的旌旗下,在...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送别诗,在送行的同时,吟唱出咏雪的千古名句”相关的文章
每年春末,榆树花尽,便有形似钱串的果实挂满枝头,这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榆钱。榆钱远观淡绿如玉,柔软圆润,不但值得观赏,而且还可食用,是春季时令野菜中颇受欢迎的一种植物。
关于榆钱,还有着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北方有个小村落里,住着一对勤劳的老夫妻,他们种田砍柴,辛苦却又常常填不饱肚子。一日上山劳作,偶遇一位快要饿死的老者,便背他回家,用仅有的粮食救活了他。老者感激之余,送了老夫妻一粒榆树种子。从此后,老夫妻就有了一棵会长出铜钱的榆树,生活状况被改善了许多。
虽终究是故事,但是榆树被赋予的神奇色彩却仍是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不少人家会有房前屋后栽种榆树的习惯,只为讨“余钱”这样一个好彩头。而从古至今的文学家们,也少不了描写榆钱的作品。白居易曾说“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将榆钱荠菜作为春天的使者,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诗人韩愈又说,“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却是好一派想要将春留住的不舍之情。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到的,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关于榆钱的诗作。这首诗相比上述两位诗人,没有浅吟低唱的惜春叹春的深远意象,不同的是,更加俏皮诙谐,风格完全迥异。让我们来品一品: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在流传于世的近五百首诗作中,大部分为边塞诗。在岑参的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前往西域为官,故塞外风光以及驻守将士的苦寒生活是其作品中的主旋律。这首诗便是作于当时。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的塞外所见。在甘肃武威的花门楼前,摆满了成百上千的酒缸酒壶,一位年逾七十的老翁仍坚守着为客人打酒的工作。这两句诗初读并无太多深意,看上去似乎只是诗人白描写景的一种手法。然而在通俗浅显的字里行间,却能品出此地百姓生活的安宁,如若不然,也不会有后面诗人轻松诙谐的心理状态的呈现。
诗的后两句从写景转为调侃。老人的酒肆旁,一棵榆树正结满了榆钱。诗人灵机一动,便对老人说,“榆钱看上去与铜钱无二,不知摘下来买您的酒行不行?”诗人第一次到达甘肃凉州,正是公元751年的春天。一路旅途的艰辛,诗人却毫不在意,这样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性,在诗人见到卖酒老翁与塞外春景时,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榆钱并非钱,只因长相酷似铜钱,古往今来便被赋予了美好的喻意,更是成为了文人们挥毫泼墨时的绝妙素材。纵观岑参的这首诗,虽是通篇口语化,却将一幅绝妙的塞外春景图捧在了读者面前,其幽默成趣的心态着实是有着超强的感染力,不失为一首妙作。
古诗与现代诗的写作手法有很大区别,古诗讲求格律和对仗,还经常使用典故,对押韵就要求更高。而新体诗不仅可以不押韵,更没有平仄和对仗的规定,如果不是因为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可以说更接近于散文。所以品读古体诗切不可用读散文的方法来理解,下面介绍岑参不多见的一首诗,初看难懂,细品才知味浓。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岑参在天宝三载应试及第,授官为兵曹参军。之前诗人曾隐居终南山的高冠潭,经常在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往还,这也是当时一些隐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诗人从长安回到隐居之处,临走与自己弟弟告别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粗略地读完这首诗,大家可能会有些迷惑,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诗的开头说,昨天山里有信来,说现在是耕种的时候。那么接下去应该说要我回去オ是,可是诗人忽然来个“遥传杜陵叟”,把语气隔断了。
接下来又说“怪我还山迟”,这句还算可以与上文“只今耕种时”勉强对接起来,可是下面又来个“独向潭上酌”,此时便又完全脱节了。这首诗是“留别舍弟”,因此“东溪忆汝处”中这个“汝”字,又好像是指他的弟弟。所以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不知所云了。
诗贵含蓄,讲求精炼,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昨日山有信”、“遥传杜陵叟”,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山里来信,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是信里传达杜陵叟的话,似不必说成杜陵叟来信。倘作“来自杜陵叟”,才是杜陵叟来信。这信大概不是长辈写的,不便直说,所以绕个弯子,不说写信的人怪他迟迟不回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
一个“叟”字,表明他是作者的长辈。“遥传”二字,说明杜陵叟跟他家不住在一处,隔得相当远。很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归来,那么同村的人家、和家里的人怪他迟迟不回家,自然尽在不言中。这些意思,就通过“遥传”两字表达出来。
杜陵叟为什么要怪他“还山迟”呢?除了耕种时应该回来务农以外,还有别的用意,因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原来他家住在高冠潭边,林密树高、潭水清澈。过去住在东溪的杜陵叟,喜欢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找他一起喝酒下棋。
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形成了忘年交,他不回来,杜陵叟就没有喝酒下棋的伙伴,就不想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去了,只能在东溪的家门外躺着,对着溪里的鸬鹚感到无聊。
岑参的这首诗把这些事情都叙述出来了,可是语言却极其简练。诗人不说家里怪我迟迟不归,却说杜陵叟怪我,其中的情谊深厚,但细细揣摩,反而印象深刻,正所谓言尽而意无穷。
与“岑参的这首诗是与弟弟告别时而写的,正所谓言尽而意无穷”相关的文章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些,诸如“戏题”、“戏书”、“戏问”之类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因题中都有“戏”字,一般被统称为“戏作”。虽然它们的总数量占比不大,但却表现出了浓厚的调侃幽默色彩,为那个时代社会带去了轻松和愉快。如李白为了表示对杜甫的关心,就曾写下一诗《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戏问花门酒家翁》,便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很幽默的一首诗。说到岑参,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多数是善于写边塞诗,风格奇峭,气势磅礴。但读了这首诗后,你会发现岑参原来这么幽默。虽然它只有短短的4句,但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一读就想笑。那么岑参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首先,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公元751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于是任安西节度幕府的岑参,便和其他同事一道跟随高仙芝去了凉州城。河西节度使,就是唐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设置的节度使。当时正值春天,岑参在凉州城中偶遇一老人卖酒,于是写下了这首格调幽默轻松的小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即一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还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花门,即花门楼,是凉州城中的一个馆舍名。单从这两句诗来看,并无幽默之处,而是以白描手法,实写了凉州城中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
虽然没有过多语言详细说明,但我们可以想象定是美酒飘香的沁人情景。除此之外,七十岁的老人,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不仅反衬了当时喝酒人的数量之多,也反衬了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下,边塞安定,一片祥和的环境气氛。同时它也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然后,我们再看诗的后两句“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即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我便把它摘下来向您买酒喝,不知道您肯卖不?这里的榆荚,就是榆树的果实,春天生长,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而知道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后,我想岑参这不是欠打吗?
但事实上,岑参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凉州城中的生活化成了诗。它的诙谐、幽默,其实衬托出的是盛唐时期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而我们也能够从这首诗中,口语化的语言里,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它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了我们的心中。我想这就是岑参幽默能力所赋予的诗歌魅力。
唐代官员杜确是怎样评价这首诗的呢?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主要就是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的人和事,格调诙谐、幽默。而这类能够让人一笑,比较轻松愉快的诗歌,显然也很容易被口口相传。所以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曾说岑参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当然,诗歌中的“戏作”还有一些,你觉得哪首是你一读就想笑的呢?
与“岑参笔下很幽默的一首诗,唐代官员杜确是怎样评价的呢?”相关的文章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所做的边塞诗数量为唐朝诗人之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奇峭。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岑参二度出塞时所作。其时岑参赴北庭途径凉州,在哥舒翰幕府的高适、严武等老朋友都来相送,大家欢聚一堂,饮酒助兴。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老友相聚夜宴的情景,诗中充满对前途和生活的信心,散发出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前半段描写凉州城夜晚的景色:
月儿弯弯,挂在城头,城头月亮撒下光辉照耀着凉州城。月光下的凉州城,千门万户,房舍众多。凉州城中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大多数人都会弹奏琵琶。
在小风吹拂的漫漫长夜里,琵琶声随风飘荡,让听到的人在乐曲中沉醉。
后半段描写和好朋友们夜宴的情景:
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大将军的幕府中,有着很多我的好朋友。跟朋友们没有见面都已经很久了,有的三年未逢,有的五载不见。今天,又一次看见了凉州城中花门楼前的秋草,时间过得好快,又是几度秋凉。咱们肯定不会贫贱到老的,大好前途等着咱们去奋斗呢。
人活一世,真正开心大笑的时候能有几回呢,让我们且进杯中酒,大醉而归吧。
诗中描写了凉州城的夜晚,城头、胡人、琵琶以及萧萧的风,边塞生活情调十足。凉州人口众多,在唐王朝初期,是和扬州杭州并列的大都市。作为一个边塞城市,具有这样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不能不说是唐王朝国力强盛所致。
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相结合,令诗中充满了一种豪迈感。这种豪迈感是由国强民富带来的,也是由在清明政治之下能掌握自己命运带来的。
因而全诗散发出一种积极奋发的热情,就像这夜宴中的大笑大醉,笑得酣畅漓淋,醉的豪迈乐观。
与“岑参二度出塞时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相关的文章
岑参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很喜欢写景,几乎每一首诗都有写景部分,语言明净,工整秀丽。岑参曾和杜甫同游,杜甫在他的长篇歌行中评价岑参凡事皆好奇,喜欢用浪漫的笔调,描绘云飞波涌、迷离变幻的景象。
岑参笔法简净,善于化静为动,在他的笔下,山光水色,无不在变化;笛声竿影,万物无不在跃动,分明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下面介绍岑参的两首送别诗,借景抒情,风格绮丽明朗,毫无感伤情调。
下面是岑参的两首送别诗,离别之际却毫无伤感之意。
送杨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送别的场景一般都比较凄凉悲伤,尤其古代音信难传、交通不便,别后就很难重逢。但岑参是一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诗人,面对分别的场景,他非常了解对方的心情,于是笔下更多的是鼓舞和安慰。
诗人在渭城边为朋友饯行,一场酣饮,彼此都非常兴奋。朋友似乎忘了即将分离,竟然在酒坊里长醉,但一个“耐”字,透出他难以入眠。毕竟前途未卜,心里终于还是不踏实。
颔联运用了比喻手法,梨花喻雪,柳叶如烟,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春日的风光如此美好,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即将分别,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的柔情,却可以把一腔激情融入诗酒,“添壶酒、赠马鞭”,既显豪迈,又述真情,可谓画龙点睛之句。最后两句更是充满了温馨,诗人想象朋友在归途中,和风徐徐、明月相伴,祝愿他一路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这是一首出色的送别之作,特别是“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一联,将春深花繁、杨柳烟浓的媚人春光,刻画得秾艳无比,而且又和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别情互相映衬,显得非常融洽。整首诗表现出一种绮丽明朗的风格,毫无感伤的情调。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 王祥。
借景抒情,是岑参律体送别诗的又一特色。这首诗的前三联全是写景,只在末联才道出对友人的祝愿,点出别意。这种写法和他的七古《白雪歌》等有些相似,而与他的大部分律诗讲究结构、层次分明的写法却不相同,说明他的作品在写法上也富有变化。
全诗无一句正面叙述离别,但作者借景物描写,却交代得非常清楚。首句点出送别之地,灞上送别,杨柳依依,酒香人醉,虽为送别,却情意浓浓,意境甚佳。
三、四句写分别时的季节和天气,春水东流、饮马备鞍,细雨蒙蒙、淋湿行囊。诗人不提惜别之情,却在诗行中见出叮嘱之意。万语千言,都化作一个惆怅的眼神、一个迟疑的动作。
第六句交代吴别驾所去之地,第七句表达地势险峻、羁旅艰辛。驿路崎岖、一路跋涉,诗人希望朋友可以平安地到达函谷关。
最后诗人借用典故赞美朋友,覃怀,是指古代太行山附近的土地,王祥是24孝之一的主人公,他在魏文帝时担任过徐州别驾。王祥曾率兵讨伐盗寇,从此州内清静无事,教化也推行无阻。
全诗通过灞上柳黄、垆头酒香,春流暮雨、骏马行装,这些刻画无不渗透...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两首送别诗,离别之际却毫无伤感之意”相关的文章
一提到岑参我们或多或少还是有所了解的,从我们小学开始我们就已经学习他的诗篇了,至今我们的耳边还萦绕这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生于唐朝时期的诗人在灿烂的唐朝诗人的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诗人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是饱读诗书的他从小便揽遍史籍,这也使得诗人在744年就高中进士。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篇创作于757年,也就是那年的四月,伟大的诗人杜甫从叛军的老巢中顺利脱身逃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李亨,也随之被任命为左拾遗,这首诗便是诗人岑参在那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寄左省杜拾遗》
唐代: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上朝的时候我们一起登上红色的台阶,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办公,你我中间相隔紫微。早晨也是跟着皇帝的仪仗入朝,晚上更是带着御炉的香气回到家中。看着头发上新增的白发,感叹春花即将凋落的悲伤,抬头仰望着天空,很是羡慕那高飞的鸟儿。圣明的君主应该不会做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也变得日见稀微了。这首诗中所提到的"杜拾遗",便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杜甫,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曾经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同朝为官,并且还是非常要好的诗友,这首诗也是岑参和杜甫的唱和之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就是叙述旧事,也就是述说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时的生活状况,从诗中我们也是不难看出,诗中描写了许多诸如"天仗"、"御香"、"丹陛"这样的富贵之物,可能在我们认为诗人在炫富,但是诗人更想表达的还是朝廷之上的生活是有多么的枯燥无味,着一点也许现如今的我们是不会有所体会的。诗人也是特意告诉读者们,这样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庸俗和无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一个有着雄心抱负的诗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煎熬吗?
接下来的这一句诗人更是毫无保留的抒发着自己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向老朋友吐露心中的悲愤,在这句中"悲"字也是整句的中心,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便概括了诗人对每天入朝做事的态度和感受,在诗人的心中认为,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大好年华,所以说此时的诗人更像是诉说着自己平平淡淡的一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整首诗最经典的一部分,有人说这句话是诗人在有意吹捧当朝的皇帝,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上句所说的"悲花落"和"羡鸟飞"了。在我认为,这句话更像是诗人悲愤至极时所抒发的情感,也是从侧面对此时的朝廷进行讽刺,在诗人的眼里只有那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才会自认清高。
这首诗最为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运用了相对委婉的写作方式,表面上歌颂当朝的统治者,其实暗地里对朝廷之上的事情表达了深深的不满。既表达了诗人感叹自己坎坷的仕途,也表达了在这个时期一代文人身份的低微和报国无门的惆怅。
既表达了诗人感叹自己坎坷的...
查看更多与“诗人岑参的经典之作《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和杜甫的唱和之作”相关的文章
钟惺评:“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惟开示后人,亦以深悯作者。”
什么诗会被评价为千年时间仅有两人读懂?古人离别诗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伤;也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豪迈。不管怎样字里行间都是表露即将离别之情。岑参的一首《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没有直接描写两人离别的场景,通篇都在诉说山中有人催促自己抓紧回去。自己归家,与兄弟道别在诗中没有表露出来,却也尽在其中。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这首诗创作于岑参进士及第之前,从长安返回隐居之地所做。
诗原文是这样的: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初读这首诗,难免会有些云里雾里。因为诗歌追求简洁,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限于篇幅,也不能展开来写。所以乍看起来便觉得这首诗云里雾里,连贯不起来。
首联和颔联写到好友从山中寄信来,怪我太晚还没有回去,眼下都到了耕种的时节了。表现出友人急切的催促作者回山,也说明了作者不得不离开的原因。
后两联又写杜陵叟催促作者回去的理由,你不在我只能向谭上独酌,也没人陪我在树荫中对弈。闲卧东溪难免会升起思念的情绪,可是这又如何只能默默的看着鸬鹚,百无聊赖。
这首词的后两句是最有争议的地方,有人说这是杜陵叟写给岑参的,表达自己在山中多么思念岑参,急切地盼望他归来。也有人说,这是岑参写给弟弟的,自己归山之后兄弟二人再也不能在酒桌上说说笑笑,在棋盘上杀气冲天,无聊之时只能躺在东溪岸边看着湖中的鸬鹚发呆。因为这首诗主要写山中的来信,前者所说没有问题,但是这首诗是写给兄弟的离别诗,后者也不是没有道理。
个人认为,这后两联是杜陵叟信中所写,表达自己对诗人的思念。这是诗人给弟弟看的,是自己不得不回去的理由。同时也是诗人写给弟弟的,离去之后,兄弟二人再也不能畅快地聊天、喝酒、对弈,隐隐表现出自己的不舍之情。如果明说,二人难免会黯然泪下,心里自然好久不能释怀。这是诗人不想看到的,但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劝弟弟不要伤心,只能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不舍。
对于这首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毕竟我们不是作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当时真正的意思。也难怪钟惺评价:“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
与“岑参的诗《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原文,初读这首诗,难免会有些云里雾里”相关的文章
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脍炙人口,里面两句诗更是美得令人惊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写出了最美的春天,而且后世无数的诗人化用过,从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岑参作为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而且他的诗自成一派,往往看似写得很一般,但是读来却又是让人拍案叫绝。
盛唐诗坛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诞生了无数了不起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等等,那都是当时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而岑参的才华,也是可以与这些诗人相媲美,他的诗同样清新脱俗,除了边塞之外,他还写过很多的思乡之作,以及咏物诗,所以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很多,而且每一首都别具一格,以这两首七言绝句《山房春事二首》来说,那就是难得的佳作。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写得也是生动有趣,把春色美景用一种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但这首诗还是流露出一比伤感,有着一种孤独之感,其实这也是诗人对于春天的感悟,毕竟到了春天之后,那么就要生出许多的忧愁来,“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春风很温柔,日光很温暖,到处都是一派春色美景,蝴蝶和蜜蜂到处乱飞,还飞到了这房间里来。
第三四句写得最好,诗人用一种更为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门前的柳树此时长得郁郁葱葱,那长长的柳条垂到了衣架上,所有的花也在春风中尽情地绽放,一片山花落到了桌子的笔床上。这里的一个“落”字,立马使得此诗意境全出,也这整首诗更加的有趣。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二首的风格显然与第一首有点不一样,那种孤独更加深刻,诗人尽管感受到了唯美的春色美景,可是骨子里还是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有着一种孤独之感,诗人正是对于现实的感知,比常人要更加深刻,所以用更加细腻的笔触,写尽了世间的繁华与落幕,也令这首诗处处伤感。
开篇的两句便是直抒胸臆,把那种繁华过后的落幕,还有无奈描写得很是传神,“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梁园之中夕阳西下,让人看了要生出无限的忧愁,此时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那天空中群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萧条,只有那零零星星两三户人家,这个地方其实一点也不繁华。
最后两句同样经典,而且在整首诗中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对于这园中的树木来说,它们是不知道,这人已经散去之后的孤独,由于这个地方没有了人,也就失去了往昔的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那地上的野花开了一年又一年,还是原来的样子,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过。
岑参的诗很有特色,在这两首诗中,其实都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还有那种繁华过后的落寞,诗人正是把自己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全部都写进了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处处充满了忧愁,也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
查看更多与“岑参的七言绝句诗《山房春事二首》,诗人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都在作品中”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