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朱熹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偶题》赏析,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2020-07-25 朱熹的诗 朱熹的千古名诗 朱熹的代表作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朱熹的七言绝句《偶题》其中的两首,我们可以通过诗文赏析来了解其中的做人治学的道理。

《偶题三首》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三首诗通过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第一首说凡事都有根源的道理;第二首是奋斗精神的赞歌;第三首诗表明寻求真理必须有笼罩全局的意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唐诗重意,宋诗尚理。在唐人以风华绝代的丰姿情韵,屹立成一座后世远远仰望的高峰之后,宋人另辟蹊径,将绕山的涓涓溪流转作激扬瀑布,划出天际一道绚烂的彩虹,继而汇聚成浩荡大川奔腾东去,这一脉主流,便是宋人以才为诗,以议为诗,以文为诗,使天地万物背后的哲理寓于景中,道于诗里,由此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哲理诗,而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诗作则为其典型代表。

今天要讲的是《偶题三首》中的前两首,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

偶题(其一)

宋代: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朱熹是做学问的人,很喜欢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寻求做人治学的道理,也喜欢把这些感悟写成诗。这类说理诗在他所作的诗中占很大一部分,他的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都是这类诗。这类诗字面浅显易懂,但非常耐人寻味。

这第一首诗中,作者终日面对门外青山,看到山中积云成雨,却还想要追寻云的来路。体现了作者探求真理的精神。

诗文赏析:

诗人静观山水,描写眼前景物,“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门外的青山上,草木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像戴着头巾,终日云遮雾绕。首句先说结果,次句道明原因,逆入手法更显波澜起伏。

“青山”堆“翠紫”,诗人偏重描写颜色的渐变过程,仿佛道家的朱砂变成汞,鲜明颜色逐渐改变,功夫亦自在其中。因为终日打坐,才得出“门外青山翠紫堆”的独到感悟与认知。

后两句描写云雨变幻,“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 处来。”人们只知雨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却不知云从哪里来。世事无常,佛家以静观和虚空的妙悟,排遣尘世的纷扰。看青成紫、云雨翻复,只是静观的表层禅意。禅宗不需推理判断,任凭目中所见、心物化一,却可以感悟大自然的玄妙。

这首诗说的是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偶题(其二)

宋代:朱熹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山泉瀑布,却深藏机锋。首二句气势磅礴,“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万斛飞泉劈山斩石,汹涌呼啸着,奔出苍翠峡谷,如奔雷闪电,所向披靡。这种咆哮的场面是有悖释家寂、空、净的佛法宗旨,似乎并无禅理禅趣。

但前两句正是为后两句的境界作铺垫渲染,制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断枝枯草没有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飘荡,可以感到一股清幽的禅趣扑面而来。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出了崇山峻岭的包围,流成一川清澈平静的江水。其实是比喻人在求学中需要经过不懈的、无畏的奋斗,才可以到达心地澄明的境界。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上一篇 :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其实都是叛军的两位儿子为平定内乱立了大功
下一篇 :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是哪位唐朝将领功劳最大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