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诗中的知识点你知道哪些

2020-07-25 朱熹的诗 朱熹的千古名诗 朱熹的代表作

提起宋朝理学家朱熹,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曾被后人斥为是压抑人性的封建糟粕,鲁迅曾用“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斥责朱熹等人实为伪君子。

客观上讲,朱熹的理学理论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延续,并非他的独创。我们翻阅宋朝之前的历史,经历了几代的战乱,社会陷入了失序状态,很有必要有一套宗法伦理重塑社会风气。

朱熹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倡导兴办教育,岳麓、紫阳、武夷等书院都是由他倡导创办的。他的教书育人思想也独有特色,关于读书做学问,他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诗中的知识点你知道哪些?

我们先看看原文是怎样的。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文的大概意思可以这样理解: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随着风在镜子中一起移动。如果你想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我会告诉你,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知道诗的袋盖意思后,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内容写了什么呢?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的历史背景:

朱熹,时年三十六七在乡下侍奉老母。乡野僻静,每天晒着太阳就琢磨着怎么能做到中庸的境界,左思右想就差那么一点,就是捋不明白。

朱熹在给徐顺之的书信中曾提到这段时期,说他悟出了一件事情,找到地方下功夫了(宋朝儒学的复兴是一个非常大的文化思潮,他们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把宇宙生命都要说清楚,那么从道理上说清楚还不够,还要把人性、人心、生活态度捋顺了。这个功夫就是修正、涵养自己),并且录入《观书有感》,信的内容里写下完整的诗篇。

信中说:“此间穷陋,夏秋间伯崇来相聚,得数十日讲论,稍有所契。自其去,此间几绝讲矣。幸秋来老人粗健,心间无事,得一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功夫处。日前真是一目引众盲耳,其说在石丈(石敦)书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试举似石丈如何?湖南之行,劝止者多,然其说不一,独吾友之言为当,然亦有未尽处。后来刘帅(珙)遣道人时已热,遂缀行。要之,亦是不索性也。”

朱熹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1、诗人的炼字艺术:

“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形象生动。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2、诗中的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3、诗人以景喻理: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

4、诗中的描写与议论:

前两句点染景物,对池塘做总体勾画,上句写动,下句写静,动静相间,彼此映衬,富于色彩,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后两句进行议论,对池塘水清抒发感慨。在引起人们思索之后,作者给出明确的答案。一问一答,活泼新意,将“半亩方塘”和“源头活水”有机地联系起来,予人极大地哲理启示。纵观全诗,作者通过对“方塘”的生动描写和对“源头活水”的精彩议论,从“观书”中悟出哲理,寓哲理于景物风光之中,生动活泼,使人读来兴致勃勃。

《观书有感》一诗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出了一种令人愉悦而又微妙的读书感受,使人读了之后,颇有感触。当然,在这首诗当中,最为经典的当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虽然这句话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们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所以说,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全诗读来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韵味,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揭露了人生真谛,非常值得每个人品读。

以上就是


上一篇 : 历史上唐玄宗登基后做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铲平太平公主
下一篇 : 刘邦心里的汉朝开国功臣前十名是谁?你认识几个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