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朱熹的哲理诗有哪些呢?诗词里有着人生万般滋味,你读懂了哪一首呢

2020-07-25 朱熹的诗 朱熹的千古名诗 朱熹的代表作

朱熹的哲理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六篇经典古诗文,一起连赏析一下吧!

“诗言志”、“诗言情”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内在根基。直到宋代,才有了诗人集中进行以理入诗的创作。即诗歌在抒情写景中,以意境、象征等方式呈现出诗人关于人生的大智慧。这类诗便是诗情与理趣相统一的哲理诗。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杨万里的“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等。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将“理”与“诗”结合,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他以诗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多么分明,人们须得透过一层去感知,才能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

1、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前两句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们;后两句是含蓄而形象地写出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感受。全诗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

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达成,所以,一点点的光阴也不可轻视、不容浪费。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却总要等到某一刻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时光飞逝,什么叫“往事不可追”。这首诗里,朱熹后两句构建的场景形象生动:还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泛起秋声。

读朱熹这首劝学诗,能感知到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就是这般的触目惊心。待到蓦然回首,才知光阴已逝,一事无成。人到中年,或许便是这样的时刻。

有人说,这道理谁不懂得呢?可很多时候,年少时的光阴却真的白白错过了。只在“偶然”间回首,才能真正悟到。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被人“误读”很久的诗,《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一首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他写眼前方塘就如同镜子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不知何处是天,何处是水。前两句写水塘的清澈,后两句追问缘由,传递出一个道理:只有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镜、灵气生动。

这首诗寓意很深,适用度很广:读书、学知识,乃至任何一门艺术,甚至生意,生命,生态,概莫能外。

4、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这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当水浅舟大时,即使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够推动舟行;而当一夜春水上涨,小船却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轻盈,不费太大力气,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间。

读书、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足够的基本功。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灵感喷薄而出时,便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5、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是第一首诗生动而有层次地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复杂情感,并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念。

舟行江上,诗人着一蓑衣漂流,担心一夜风雨狂狼之后,四周会变成如何惨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时分,诗人忐忑地试着卷起篷帘看,只见四围之间,依然山青树绿,天地青青。

世间风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绿树般的永恒,便能立于不变不更、处变不惊之地。历经风雨,青山依旧苍翠,绿树依然葱茏,江山不改颜色。

6、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偶题三首·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偶题三首》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三首诗通过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了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表明寻求真理必须有笼罩全局的意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随着水流去寻找溪水的源头,到得源头却惘然。这才知道,真正的源头怕是无法抵达的,还是手拄着拐杖欣赏这路途中的美色吧。

这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信步而去,信手写来,朱熹这些哲理诗没有枯燥说教,却又处处闪现着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却不点破,千年之后的我们,从中收获的或许是不一样的所得。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诗词里,有着人生万般滋味,藏着人生必经的路。有些诗,言浅意深,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读懂。现在的你,又读懂了哪一首呢?


上一篇 : 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多吗?汉朝出口过很多丝绸吗
下一篇 : 你知道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安史之乱的平定竟然跟阿拉伯人有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