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历代多有笔墨书绘,更有经过历史积淀的习俗传承。端阳节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值佳节,不妨追溯佳渊源,品察端午盛景。
一、端午由来
民间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是美好的:先民们驾乘龙舟赶去救落水的贤臣屈原,无果后抛粽子入江引诱鱼虾食用以保护屈原遗体。然而,端午节作为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其形象更是“恶日”而非美好佳节。
中国先民讲求阴阳平衡,认为只有阴阳和谐万物才能滋长。五月位处盛夏,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极盛阴极衰之时;此月中,阴阳二气斗争激烈,万物半生半死,疾病多发,可谓大大的不吉利。端午节更是恶中之首,由西晋名将周处写就、最早记录端午节的书籍《风土记》中,涉及到的端午习俗便多有去除恶气、强身健体的寓意。
五月颇多忌讳:不宜晒被褥、不宜给房子加顶,甚至五月出生的孩子都会遭遇“被夭折”的噩梦。相传在这个“邪恶”月份出生的孩子克父母,端午节出生的尤其厉害。不幸出生在五月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死。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西汉末年大将军王凤、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都险些被被家人“处理”掉,全靠家中有见识的长辈庇护方才存活。不幸的总是大多数,遍布大江南北,五月出生的孩子多因父母迷信丧命:东汉时西北武威郡“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湖南长沙,五月出生的孩子也常常“产乳不举”。
面对五月“生子不举”的陋习,政府和有识之士展开了长久的斗争。东汉名将张奂出任武威太守后,“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长沙则在太守宗庆上任后,下令“禁民杀子”,违者严惩不贷,不过几年间就“养子数千人”。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其著作中也对此行为进行抨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十月怀胎而生,不会因为出生在哪个月份就有所区别,更不会有吉凶之分。通过先贤的不懈努力,五月“生子不举”的情况终于在南北朝时得到了改变,五月出生的孩子的噩运终于消散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二、明清端午
到了明清两代,端午节发展已臻成熟,极具民族色彩。
1.食粽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便是粽子。粽子早在西晋便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到了明清已经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粽,口味上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民间喜食粽子,宫里也不例外。清宫端午节当日几乎不吃他物,唯食粽子,称为“粽席”。席上粽子数量按皇帝、皇后、嫔妃的级别递减,开席之前还要进行“射粽”的游戏:将粽子盛在盘中,宫女们用小巧角弓搭无锋箭射粽子,射中者可先享用,并另有赏赐。乾隆很喜欢“射粽”,在自己浩如烟海的诗篇中也留下了“亲教宫娥群角粽,金盘射得许先尝”的吟咏。
2.饮雄黄
饮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明清主要饮菖蒲酒和雄黄酒,菖蒲酒可通血脉,雄黄酒则更为特殊:雄黄本身具有毒性,加热后在一定情况...
查看更多与“明清两朝的端午节,百姓与贵族的习俗有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有描述,古代的端午节有很多习俗,这一点在名著红楼梦里有很好的体现。
红楼梦里写到了许多传统节日,像元宵节、中秋节、除夕、端午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许多讲究,更有许多有意思的习俗。时近端午,我们一起来看看红楼梦里的贾府,都是如何过端午的。
佩香囊
原文第二十四回,写到了贾芸向王熙凤求职一事,他从倪二那里借了银子,买了昂贵的冰片、麝香,当作孝敬王熙凤的礼。贾芸为人乖觉,很会说话办事,他这个礼送的正是时候,因为“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所以贾芸说“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
由此可知,过去的高门大户人家,端阳节是要购置不少名贵香料的,不仅自家要用,还要送人,尤其要送往宫中,供贵妃元春使用。因为过去端午节有制作香袋,佩戴香囊的习俗,尤其是孩子,以作避邪驱瘟之用。香囊内一般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即便是青年男女,一般也会制作精巧的香囊,互相赠送,以此表达情谊。元春端午节赏给李纨、王熙凤等人的节礼,里面就有“两个香袋”。
所以,懂事的贾芸,知道凤姐必定需要香料,因此在对的时间,送给对的人,他的求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赠扇子
原文第二十八回里,元春赏给众人的端午节礼里面,有两样众人皆有的礼物“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这两样东西,贾母、王夫人、贾政、宝玉、宝钗、黛玉、迎探惜三春等人都有,红麝串我们知道,这是用麝香和其他配料一起做成的串子,属于香料制作而成的端午节礼,而扇子则是古代端阳节常常互相赠送的一种礼物。
在古代来说,过了端阳,天气渐热,古代没有今天的风扇和空调,夏天都是用团扇或折扇纳凉,因此端午有赠扇的习俗。其实红楼梦里,多次写到了扇子,有团扇,有折扇,有芭蕉扇……扇子是古人端阳节之后,盛暑之际必不可少的物件。晴雯跌扇、撕扇正是在端午前后。
插艾蒲、系虎符、赏午
原文第三十一回,曹公正面写到端阳节习俗,短短一句话里,提到了古人过端午的三个习俗: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蒲艾簪门”就是在门两边插上蒲艾等香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每到端午,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插蒲艾。“虎符系臂”就是用绫罗等织物制成小老虎形状的东西,系在儿童的手臂上,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赏午”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吃中饭这么随意,在原文这个语境中,王夫人既然是请薛姨妈母女一起“赏午”,自然就是一起用餐,庆贺端午。这顿饭自然跟平时不一样,就像除夕、中秋一家人一起吃饭,有很多习俗讲究。
古人端午节吃饭,要喝雄黄酒、吃樱桃、桑葚等时鲜果品,还有赏石榴花等清雅的活动,因为此时正是石榴花怒放时节,这些习俗放在一起,称为“赏午”,是端午节才有的风俗。
吃粽子
我们今天的吃粽子,也是古代传下来的端午习俗,红楼梦里也写到了吃粽子...
查看更多与“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如何与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相结合?”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人们养成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端午的诸多习俗。
什么?你以为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这么简单,那你一定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生活缓慢而精致的古人们,光是一个粽子,就吃得百转千回,吃一口,还得作诗一首,三个字概括,就是“有文化”。一起来领略一下古人们闲适的端午时光吧。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挂钟馗图、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驱五毒的习俗多流传至今,比如: 古人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红纸配上蒜头、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编织成人形或剑型的“艾人”、“蒲剑”,插于门眉或悬于厅堂之上,以防蚊虫叮咬,并祈祷消除毒灾;
端午节必挂香囊,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
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做“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
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是由菖蒲和雄黄等物泡制而成的,虽然古人明知雄黄有毒,但他们认为喝了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这是“以毒攻毒”。在戏曲《白蛇传》中,白素贞就是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吓死了许仙哒。
大人们还会在端午节这天,在小孩额头写上一个“王”字,并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以祝福孩子。在江苏南京一带,人们还用放有少量雄黄的清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病。
当然,“驱五毒”只是走走过场,吃粽子才是正经事。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吃粽子,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粽子的形态也更加繁多,有粽子小如初生绿菱,十分精巧。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同为风雅之人,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他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
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可见,“甜咸粽子之争”自古而有之。
然而,宅在家里吃粽子可不能满足古人的精致生活情怀。真名士自风流,端午“party”也是许多文人雅士庆祝节日的首要之选。宋代陆游就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
吃粽子、开party,不洗得香喷喷的怎么行?
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
查看更多与““有文化”又养生的过节方式,古人居然这样庆祝端午节”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