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韩国的端午节

发布时间:2020-06-05
1 中韩端午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可以申遗成功
中国的端午节文化
中韩端午节区别
韩国的端午节

韩国要把端午申遗无疑让人气愤,端午节明明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为什么韩国也会过呢?他们的端午和中国的有什么区别呢?

中韩两国的端午日期相同,阴历五月初五;纪念目的相同,祈福攘灾;总体纪念对象相同,纪念某一要人,且都有一些地方性祭拜对象;都讲求端午的驱灾除病祈福性质,如贴符、悬艾、菖蒲浴等。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端午有全国普遍祭拜的唯一历史人物屈原,而韩国却没有全国统一祭拜的历史人物;中国端午食粽子,韩国端午食艾糕;中国端午赛龙舟,韩国端午赛摔跤、射箭等;中国端午祭神仅为形式,韩国端午祭神为核心。

当然,这里所说的端午习俗,是指当下仍被民众有效传承的习俗,所列之异同也只是挑两国端午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加以比较。

韩国端午祭时的端午妆,是对中国北方风俗的继承:“按苑署杂记,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号是日女儿节。我东与燕中不甚远,故风俗往往相袭。”这里所说的《苑署杂记》,是明代沈榜(1540~1597)的一部记载明代风俗民情的作品。

而用菖蒲水洗头、簪艾及蒲根,《冽阳岁时记》指出:“男女总角者采菖蒲煎汤洗沐,取根白四五寸,洗消令净,朱涂其端,或插或佩。按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宋王沂公端午贴:旋刻菖蒲耍辟邪。其所从来盖远矣……放翁重五诗云:衰甚尤簪艾一枝。”

《大戴礼记》为西汉初期儒学家戴德所编,是儒家主要经典,其《夏小正》篇的这一记载成了中国端午辟邪说的重要佐证。这里所说的“兰”并非今日之兰花,从药效角度来说应指剑兰,即唐菖蒲,韩国端午妆可谓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俗。此外,《东国岁时记》所记孩童佩葫芦之俗源自《岁时杂记》,《岁时杂记》为北宋吕元明所著,端午佩葫芦当是宋代中国习俗,今日在韩国乡村依然沿袭,有些地区甚至春节、元宵也佩戴。

至于艾糕,《京都杂志》指出:“按武珪燕北杂志,辽俗五月五日,渤海厨子进艾糕。此东俗之所沿也。”武珪是北宋镇州人,曾被契丹掳入辽国,归宋后作《燕北杂志》呈于朝廷,详细记述了辽国人文习俗。

渤海国由中国北方的靺鞠族建于698年,705年成为唐朝藩属,926年为契丹所灭。韩国端午食艾糕之俗与唐朝时正式形成的食粽习俗出现时间相当,可以推断艾糕可能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后出现的粽子的变种。

端午祭神可谓朝鲜民族对端午节祭屈原之俗的发展。中国古代,端午节以祭人(屈原)为主,有水的地区或兼祭河伯、龙王,少有官方主持的祭神行为,祭神仅为形式。而朝鲜民族的端午节,祭神为核心内容。其中儒教式的祭祀自然有中国渊源,巫术式的祭祀虽可与中国江南的端午祭龙王傩戏(《清嘉录》载有苏州端午出龙巫)作比,但从民族发展史上看,则更多地体现为朝鲜民族的尚巫传统。

李能和的《朝鲜巫俗考》载:“朝鲜民族,古初时代,即有神市,为其教门。天王桓雄,檀君王俭,或为天降之神,或为神格之人矣。古者以巫祭天事神,为人尊敬。故新罗为王者之号(次次雄或云慈充,方言巫也),句丽有师...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