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过程,南宋无疑是最为壮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南宋十万军民闻此噩耗后,恸哭声惊天地,动鬼神。十万军民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贪生,无一叛国。那一日,崖山海湾,浮尸十万。
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永世难忘。然而,回顾那段历史,壮烈之余,不免有人惋惜。为何当时的南宋朝廷不学郑成功,放弃广东,去到临近的台湾岛呢?
台湾在南宋时期属于“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台湾无异于自寻死路。如今的台湾发展得确实很不错,但是在两宋时期,台湾还只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形成联系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不过当时的台湾岛渺无人烟,其土地也没有达到耕种要求,岛上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到了北宋后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开始在澎湖列岛上耕种,台湾也从这时才有了农耕产业。再后来南宋政府开展海外贸易,台湾海峡作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经之路”,其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南宋的极小的一部分军事力量也在这时驻扎于台湾岛。
虽然台湾岛在该时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视,但是这座岛屿仍然不具备接纳流亡政府的条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经被元朝所灭,元朝中央将台湾称为“琉球”,并且他们还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此时的台湾正式作为一个行政地区被划分给泉州府衙管辖。后来元朝被明朝所灭,位于大陆的一部分流亡人口进入台湾成立部落,台湾岛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发出生命活力,不过此时在台湾岛上定居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蛮荒地带。
当时荷兰人殖民台湾,其实统治范围仅限于台南地区。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其当作大本营,大力发展,这时的台湾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气,汉族文化也开始流传开来。
纵观台湾的整个发展史,它在南宋时期还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众多,如果他们全部登陆台湾躲避战火,那么其前途也是非常“渺茫”的,很可能会被饿死。宋廷到达后,首先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几十万人吃饭穿衣问题得不到解决,朝廷自然会崩溃。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此外,元朝有着远超南宋的海军力量,退守台湾也只能成为“瓮中之鳖”。
元朝虽然是靠着蒙古铁骑称霸天下,但其在征服过程中,不停的收编部队,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强大的水师。后来的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朝廷的其实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师。
当时南宋流亡政权,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需求。元朝虽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舰都是清一色战舰。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对比南宋这边,南宋的流亡政府虽然号称有十万人,但是这...
查看更多与“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为什么不去到临近的台湾岛避祸?”相关的文章
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重要将领的兵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各朝代节度使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的问题,也使武官的地位大大下降,军队建设得不到重视,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在后来宋朝对大辽、西夏、金国的战斗中总是处于下风,败多胜少。在金国强大起来之前,北宋主要对手就是大辽(即契丹),在与大辽的多次战役中,北宋败多胜少,而后来的金国强大起来之后,大辽完全不是金国的对手,可见宋朝跟金国的战力相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虽然后来宋朝也出现了几个能征善战的名将如韩世忠、岳飞等,他们也只能取得局部地区战役的胜利,却不能赢得整个战争。
战争表面上是军事的较量,根本因素却是两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较量,如经济是否发达,国家管理是否高效,官僚体制是否清明,百姓是否富足等等,这些根本因素得不到保障,就像南宋朝廷皇帝平庸不求上进但求偏安一隅,大臣贪图享乐,且互相勾心斗角,分成几大派别,上下不齐心,内忧而外患,这样的朝廷如果遭受外来侵犯注定是灭亡的。
岳飞即使不死顶多只是守住淮河一线防止金国南下,因为此时的南宋皇帝毫无收复故土之心,更怕岳飞万一战胜了把自己老子迎回来了自己没地方呆了,况且宋朝君臣都已经被金国从北追到南打怕了,万一岳飞真把金国惹毛了,金国倾国之兵来打南宋,那时南宋面临多线作战,而能打的名将就那么几个又不会分身术,且朝政腐败,南宋说不定反而会被灭国。
所以无论岳飞死与不死,南宋都是偏安一隅,改变不了现状。岳飞死后,南宋与金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相约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从此金国不再南下,南宋获得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安宁。一百五十年之后南宋和金国均被蒙古所灭,而岳飞即使当时不死,他对于150年后的蒙古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查看更多与“如果岳飞没有被冤死,南宋会这么快灭亡吗?”相关的文章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调兵10万,命大将伯颜为帅出师伐宋,元军攻势凌厉,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好在有长江天险,元軍不知道从何处可以渡江,所以使南宋军队得到了暂时的喘息。然而不久之后,元军就从水较浅的阳罗堡处渡过长江,长江防线瞬间被突破,元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取了多处战略要地,并于1276年进攻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南宋政府在临安城里举行了和平受降仪式。
这次渡江战役给南宋造成了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南宋政权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力量与蒙古兵抗衡了。那么,元军是怎么知道阳罗堡处的水比较浅呢?
原因竟然是由于南宋将士偷马造成的。原来,两军陈兵长江两岸对阵之际,宋军见对岸元军的马匹又多又壮,十分羡慕,就起了偷马的念头;南宋方面驻守淮河的将领也很贪心,支持手下的士兵过江盗马,便派了一些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从阳罗堡处涉水过江,到达对岸后,偷偷地将元军的马匹牵走……就这样,宋军士兵每天夜里都过江盗马,因为元军认为长江水深不可涉,所以没有丝毫防备,宋军因此屡屡得手。
虽然蒙古军队的马匹多得数不过来,但马匹被盗之事还是引起了将士们的注意,于是便加强了巡逻,结果,一天晚上,几名宋军士兵刚刚接近元军的马厩,就被元军逮个正着。元军对被俘的宋朝士兵严刑拷打,目的只有一个,逼迫他们说出是从什么地方过江的。宋朝士兵受刑不过,只好招了:“我们是从阳罗堡过来的。”
元军大喜,立即派人前往阳罗堡勘察水况,结果,发现这个地方水很浅、水流不急,适合大队人马过江。伯颜立即将数万大军集合到阳罗堡,一声令下、全线出击,很快就渡过了长江、攻上了南岸。
与马匹相比,长江的水况资料的价值显然要高出许多倍,但宋军将士因贪图几匹马,却暴露了长江的水况,引发了倾国之败。
与“南宋将士偷了几匹马,没想到成为导致南宋灭亡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在公元1234年金朝彻底灭亡,紧接着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大举伐宋,但是打了40余年,蒙古军队不仅没有灭掉南宋,还折损了大汗蒙哥,在蒙古汗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但是在1279年,南宋突然灭亡,与一个南宋的降将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降将就是刘整,虽然是标准的汉人,但出生在当时金国的河南,金国灭亡后刘整就投降南宋,成为一名将军。刘整作战十分勇猛有“赛存孝”的美称,曾经只带20人就打下了重镇信阳,俘虏了信阳守将,与历史上很多的猛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蒙古不断攻打四川,于是刘整被派到了四川,仍然屡立战功,成为当时南宋最勇猛的将军,可以说有他在南宋一时亡不了,刘整的升迁速度也很快。但是在当时南宋昏暗的统治下,刘整性命难保。当时南宋很不放心原来的北方逃来的“归人”,认为他们毕竟做过金国人,而另一方面是刘整能力太强,很多南方将领不齿居于其下。
有一次刘整去援助嘉定守将俞兴抵抗蒙古大军的进攻,俞兴非常瞧不起刘整,不仅不按照惯例迎接犒劳,还颇有微词,刘整一怒之下打了俞兴的手下。从此俞兴开始打击报复刘整,与另一位将军吕文德勾结,打算诬告迫害刘整。刘整立功就瞒报,加处罚,克扣刘整军队的粮草,让其无法生存。
刘整打算派人到临安上诉,没想到赏识自己的江万载,都被奸相贾似道排挤出了朝廷。刘整不甘心引颈就戮,干脆带领率领“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都城超百万”投降元朝。刘整深知南宋的弱点和蒙古大军的失误,为南宋的灭亡敲响了警钟。
刘整向忽必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蒙古大军总是先打四川、再西南包抄南宋的策略。但是打了几十年总是在钓鱼城(现在重庆)栽跟头,徒劳无功。刘整指出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南宋的咽喉之地在襄阳,拿下襄阳后,南宋首都临安难以独存,再取临安是最好的战略。
第二,南宋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水军部队,而且要塞基本上都围绕长江,蒙古没有水军,仅靠铁骑难以取胜。刘整建议忽必烈训练水军,并亲自担任水军训练工作。忽必烈听后觉得很对,立刻按照刘整的计策行事,不久襄阳陷落,南宋很快灭亡。
如果没有刘整的投降,蒙古可能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灭南宋,而刘整虽然是汉奸,却是被自家人逼反的,历史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查看更多与“南宋为什么突然灭亡?只因为他一个人的投降”相关的文章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中国总共有九个大的封建王朝,他们都有相似的地方。很多人都会好奇,共有的准则是什么?就是这些王朝建立的时候都是农民起义,灭亡的时候,还是农民起义。那些曾繁荣一时的盛世王朝,大厦倾覆,家国破灭,不过是一夕之间的事情。
农民起义在宋朝其实很多见,有压迫就有反抗,在宋朝同样如此。宋朝统治的三百年中,能够被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四百多例,这个数字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呢?但是,这频繁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没有掀起大浪,宋朝依然挺立着,历史上成败都在农民的规律一度被改写。说说北宋,最终是沦丧在大金国的战马之下,王室贵族一律被囚禁起来。南宋也承袭了相似的命运,凶悍的蒙古大军,踏破了烟雨江南的一室安稳,宋朝灭亡。为什么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是被外族所灭呢?
一、百姓皆兴文轻武
作为一个文人,倘若能穿越,想必都会回到宋朝。细数历史,两宋时期,是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重文轻武的时代氛围,让宋朝的读书人幸福指数特别高,待遇好,受尊重。文人能有这个局面,都是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能开创宋朝江山,来自于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叫陈桥兵变。他自己就是武官出身,所以他知道武将的厉害。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被人替代了呢?赵匡胤登基以后,就开始收回权力,防止武将造反的一系列措施。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在赵匡胤看来,是十分明智的,他觉得这样就能过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宋朝最后搞得连前线驻防都是文人,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弊端。连边防都是文臣居多,这就导致军事方面,实力不济。宋朝的武将们没有一个可以像唐朝那样,拥有唐朝武将的军事素养。所以,内部隐患,一开始就被宋太祖扼杀在萌芽里面。
二、皇室权力过于强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大诗人杜牧,对于王谢两大家族没落的感慨。追忆东西两晋,氏族部落权势都异常强大,足以影响国家的政局、经济等众多基础领域。时至唐朝,见识到氏族的力量不容小觑之后,开始了削弱的计划,历代皇帝都对氏族权势做出了限制。唐朝末期,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世家贵族,已经非常少见了。到了宋朝,更大程度削弱了氏族的权势,使得皇权空前集中。
三、百姓生活富足
农民的想法很单纯,只要能度日,再有点小康的意思,就会安居乐业。很多时候,他们起义都是因为被逼急了,因为自己的生活过不下去了,没有粮食吃,没有衣服穿,没有家了。才会起义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没有了人民的支持,这个皇帝也当不久了,他们养活着国家,有了他们,才有城镇的繁荣景象。每一个朝代,皇帝都会颁布一些土地政策,让农民有土地可以耕种,有粮食可以饱腹,有衣服可以保暖,有能力供养家庭。土地私有制,两税法等等,这些土地政策都是为了缓解农民还有地主,豪强间的矛盾,让国家可以安稳发展。在宋朝建立的时候,赵匡胤也颁布很多关于土地的措施。赵匡胤并不限制土地兼并,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可...
查看更多与“南宋被谁所灭?南宋灭亡的五个因素令人唏嘘”相关的文章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先是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政权初期,任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后又迫于金军压力,赶走李纲,为了避金人兵锋,赵构带宠臣汪伯彦等放弃中原,逃往扬州。后来金军渡江,赵构又漂泊过海,逃到温州。
开国皇帝如此,叫人心寒,当时主战派的武将有李纲、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而赵构被金人吓破了胆,只是一路逃窜,以求苟安。也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北宋的皇室、朝臣被虏去三千多人,而赵构居然启用金人派来的秦桧为宰相,停止北伐,迫害主战大臣和将领,以求金人承认这个南渡小朝廷,真的是可悲可叹。
有人会说,迎回二帝,赵构的身份很尴尬,国破如此,金人猖狂极致,如果有勇气和决心,打回中原,难道就不能提高赵构的名声和威望,二帝回来又怎样,把他俩供养而不给权,把皇族和朝臣迎回,总比让他们在北方被折磨死要好一点吧!
所以,北宋的靖康之役让中原正统民族颜面丢尽,而即位的宋高宗只求苟安,继续让颜面扫地。
后来的皇帝,虽然有的主战,不过成效都不大。按理说南宋是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朝代,对抗金人,应该有底气。
遗憾的是,南宋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只能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人心不稳,再无收服中原的机会。让人不解的是南宋经济发达、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军事实力也非常弱。
蒙古迅速崛起后,联合南宋,打败金人,然后在崖山,全灭南宋。至此,南宋精英被杀尽,别有用心的人高呼“崖山一战无中国”,这都是扯淡,后来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逐蒙古于漠北。
至此,你大概可以知道为什么南宋不被同情了吧!
第一、君不复仇,只求苟安,臣,很多都是奸臣,如汪伯彦、秦桧之流。
第二、经济是很发达了,不过年年给金人岁币,有好的东西,赶紧给金人上供,担心金人的南侵。
第三、主战派都很少善终,主和派招摇过市,太失民族气节。
第四、北伐数次,基本都是无功而返,没有打出气势,打出民族豪气来。
查看更多与“为什么说南宋的灭亡不值得后人同情?本可以多活几年但是咎由自取”相关的文章
北宋王朝从赵匡胤建立之始,就面临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其中,契丹与西夏政权互为表里、狼狈为奸。宋朝廷背腹受敌,苦不堪言。等到宋徽宗在位时期,已然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面对金国,为何北宋两年就灭国,而南宋却能坚持一百多年呢?
首先是武将之间的区别。在北宋时,朝廷对武将非常不信任。众所周知,宋朝的江山就是后周武将赵匡胤发动政变而夺取的,因此统治者非常忌讳武将拥兵自重。为了防范武将威胁帝王政权,而南宋呢?南宋建立于北宋靖康之耻之后,由当时宋朝的皇室成员赵构在江南一带建立起的一个政权。南宋岳飞元帅所率的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打的金兵落花流水。即使是到了岳飞之后,还出现了一批诸如吴玠、刘琦、孟珙、王坚等抗金、抗元的名将。所以说在武将方面北宋是比不上南宋的。
其次是兵力间的差距。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没有强大的军力。北宋的经济虽然强大,却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强大的骑兵。面对入侵他们只能是一再的退让: 赔款,割地。几乎是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了。而南宋呢?不会面对强敌就来割地赔款那一套,他们会奋起反抗,经常一仗就打十几年。有一段时间兵力直追甚至赶超金国了。
最后就是北宋苟且偷安的享乐思想。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国难来临时,他们依然是享乐至上。优越的物质条件常常使人们过多地强调个人利益而无视国家利益,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直至卖国求荣。于是,宋朝就成了我国历史上巨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
而反观南宋呢?赵构在北宋灭亡之后,他深深吸取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教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整改,这个半壁江山——南宋王朝反而呈现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他们的思想并不只是享乐,他们是有抱负的,有目标的。正是因为北宋苟且偷安和不重视兵力,使他们迅速灭国。而南宋却坚持了整整152年!
查看更多与“南宋为什么能持续百年?原来是吸取了北宋王朝灭亡的这些经验教训”相关的文章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军事实力羸弱,所以最终被蒙古人灭国实属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事实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实力在当时虽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在征服高丽的过程中,蒙古人前后花了数十年时间,最后才勉强迫使高丽国王接受了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南宋也并非弱不禁风,一座小小的合州钓鱼城就成功阻挡住了蒙古大军的主力部队,最后连帝国大汗蒙哥也丧命于此。因此,蒙古和南宋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夸张。
那么问题来了,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呢?
蒙古帝国历史上对南宋共发起过三次主要侵略战争。第一次发生在窝阔台执政时期,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第二次发生在蒙哥执政时期,结果是蒙哥在合州钓鱼山被南宋的抛石机击中,重伤而亡(一说患痢疾病逝),蒙古宗王们为了争夺汗位而主动停止了在各条战线上的军事行动;第三次发生在忽必烈执政时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征战后,南宋最终被灭国。
从战争的时间跨度来看,蒙古帝国对南宋并不具备压倒性军事优势。蒙古人之所以要坚持南侵,除了奉行其扩张的基本国策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因为对南宋来说,收复中原故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虽然当时南宋还不具备此种实力,但南方富庶的环境有可能让南宋随时崛起,蒙古人需要在南宋变成更强大对手前将其征服。
不过,和蒙古人在西征战场上攻无不克所不同的是,中国南方对蒙古大军来说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比如蒙古骑兵在南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南方湿热的天气不仅让蒙古士兵叫苦不迭,连马匹也难以适应。此外,南宋还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水军部队。
虽然南宋和蒙古帝国在总体实力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南宋这边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话,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然而在经过十几年的抵抗后,南宋最终还是遭遇了亡国之灾。导致南宋灭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并非双方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是南宋内部问题让对手有了可乘之机。
在十三世纪中期,南宋内部一些有权有势的地主阶层通过勾结官府压迫农民大肆敛财,同时他们又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获得免交税赋的特权。如此一来,不仅百姓生活变得困苦,朝廷也因无法收到足够的税收,导致在财政方面捉襟见肘。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朝廷行政效率低下和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
从六十年代开始,权臣贾似道试图通过改革约束谋取暴利的外戚、宦官、官吏。他通过强硬手段“清洗”了一批官吏,并让自己的亲信在重要岗位上任职。但是贾似道的反对者依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以清廉而闻名的人物,这就导致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局面。
当忽必烈下令对南宋发起全面战争的时候,南宋内部却陷入了无止境地纷争之中。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这种内耗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又被加倍放大了。
在蒙古人长达十几年的侵略战争中,南宋内部因意见不统一导致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虽然南宋军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令人钦佩,但最高统治阶层举棋不...
查看更多与“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南宋灭亡的主要因素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的文章
公元1279年,元军与南宋最后的残余部队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爆发了大海战,也是南宋最后的抵抗之战,这次战役就是鼎鼎大名的“崖山海战”。就崖山海战的惨烈状况而言,也许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周总理曾经点评过崖山海战说:“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是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或者带兵到台湾去”。总理说得对,也许这样可以保存最后的实力,等待时机再做周旋,不过历史却不允许假设。
蒙古大军南下
公元1268年,处于当时世界巅峰,最强大的蒙古国南下攻宋,忽必烈想要直接攻取淮河与汉江之间的襄阳城和樊城。这两座城池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对于南宋政权来说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南宋朝廷任命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在襄阳和樊城驻守,抵御来自北方的强大蒙古军。
吕氏兄弟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蒙古军出于蒙古草原,擅长野战、骑射,但是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与蒙古草原一望无垠的开阔有着千差万别,所以只要南宋军队有足够的粮草,死守城郭,与蒙古军打持久战和消耗战,必定会让蒙古军因疲惫和粮草不济而退兵。
吕氏兄弟顽抗坚守
吕氏兄弟算无遗策,可是却没有想到的是,蒙古统帅是忽必烈,军事才能天赋异禀,并不弱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挥下,蒙古军并没有对襄樊两城发起强攻,而是在襄樊两城的外围筑起高高的土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军队修筑的土楼也越来越坚固,一个个分散的土楼也连成了片,襄樊两城被死死地围困在其中。吕氏兄弟非但没有能拖死蒙古军,反而被蒙古军围困。在长达六年后,吕氏兄弟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投降。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就这么被蒙古军给不费一兵一卒给攻克了。
襄樊被攻克,南宋弃都难逃
襄樊二城被攻克后,蒙古军士气大振,顺江而下击溃守护在长江天堑上的南宋驻防军队。
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皇帝携百官弃都逃亡。这个时候南宋仍然有十万大军的有生力量。
崖山海战,上下一心抵抗
公元1279年,南宋皇帝被数十万的蒙古大军一路追杀逃亡到了广东。当年正月蒙古大军兵临广东崖山。就在关键的时候,张世杰集结最后的十万军民,准备在崖山与蒙古军一决高下。
只是可惜,当时的南宋已是风雨飘摇、强弩之末了,根本无法抵挡凶悍的蒙古大军。南宋十多万军民均成为了白骨,崖山海域浮尸千里,海水被鲜血染红,让夕阳都失去了色彩。
海风呼啸,浪沙拍岸,诉说着这血色山河的悲怆。南宋当时的丞相陆秀夫站在战船上望着漂浮在水面的士兵遗体,眼中布满泪水,眼瞧着蒙古大军就要追赶上来,怕年仅8岁的南宋皇帝被蒙古军活捉,使南宋再受到靖康之耻,便背上皇帝跳入大海殉国了。
战船上其他大臣、军士、民众听闻听说这个噩耗都纷纷大哭,真的感慨军民其同心同德,忠肝义胆。
与“南宋灭亡战役:崖山海战之后为什么再无华夏?”相关的文章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性,每一个朝代不管存活的时间长短与否,也都会出现那么几个名人、英雄,或者猛将。而有的朝代更是创盛了诸多辉煌的成就,可是有那么一个朝代,却是让人深感惋惜,那就是——南宋!
南宋可以说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可偏偏这么一个王朝,这么一个偏安的朝廷,却在中国的历史上英雄辈出,出现的英雄人物却是可以说比其它强盛的朝代还要多,爱国将军岳飞、陆秀飞、文天祥、张世杰等,除了英雄之外,南宋爱国诗人也是非常之多,宋词在我们中国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都是出现在南宋的,可是这么多的英雄爱国人士,为什么却不能把国家治理安邦好呢?面对着历史,此时的我是怀着无限的婉惜之情。那么对于南宋的英雄大家又是如何看的呢?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岳飞,关于岳飞,我想很多人都是熟悉的,“精忠报国”的事迹更是一直被世人传颂着。他是跨越两宋的人物,是抗金大英雄,他所带领的岳家军给历史上留下无数的辉煌战绩,是让民人敬仰无比的大英雄,可是如此爱国、正义、为国为民的英雄最终却仍是逃不过奸人陷害,他的年华就这样定格在39岁,留给历史的篇幅是如此的短,是当时南宋人们悲哀,更是南宋朝代的悲哀。这样一个英雄的没落,可以说是自坏汝万里长城呀!
岳飞的人格品质,是现代无数之人所不能匹敌的,他是布衣出身,但是既使他当上将军,他的品质还是如一,和士卒一样同吃同住,没设小灶,不搞特别,真正的做到和士卒们同甘共苦。他打了无数的胜帐,领到的奖赏也不少,可是对于那些犒赏,他一分钱也没有拿,稀数分给也将士们,这样的品质与精神,是值得我们炎英子孙榜样代代传承的榜样。
我们也知道,当时的朝廷可以说是一个极其腐败的,所以,岳飞除了要保家卫国抵抗金兀术的百万雄兵之外,还要面对朝廷里的那些官僚。在面对着侵略者,朝廷更是分化成主和派和主战派两个派别,而在朝中掌握政权的由于贪生怕死,所以主和派远远多于主战派,而这个时候岳飞的险境也因此来临了。
秦桧奸人谋划一出陷害岳飞的阴谋,而这些阴谋高宗赵构也是默许的。就这样,这位在为南宋未来而战的将领不得撤兵回来,要知道如果继续再战下去,那胜利可是唾手可得的呀!以致于后人们,一直在想,如果岳飞没被害死,继续抗战,那么南宋的历史是否会不一样?如果南宋没有秦桧等那样的奸人,那么南宋是否也会创下一代辉煌!
公元1279年,元朝的军队紧追不舍,南宋朝廷也走在了灭亡的末路,但是陆秀夫和张世杰还是没有放弃,也要去拼,也绝不投降的。迁移的最后,已经是没有退路,死路一条了,同时又担心奸细向元军出卖,最后他们带着小皇帝纷纷跳海殉国了!
自此,那个为之自豪的宋朝就此走向亡国,感叹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背后深层次的原意,无非有三点最重要。
其一,作为最高的皇权,皇帝无能,若是皇帝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挽救大宋的江山,下面的爱国将士就算战死沙场,也是死有所值。也就是丢了人心。
其二,朝廷大臣贪生怕死,只为个...
查看更多与“南宋灭亡让人深感惋惜,南宋的灭亡离不开这三个原因”相关的文章